2004-06-14 12:53:02蔡蟳
「戰前日本留學與地方精英網絡—以同志社台灣校友為例—」
(日本留學とローカル.エ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ー同志社台灣校友會を事例に—)
接受文明的洗禮,有如奔馳的巨輪與世界接軌一樣,如果沒有那種視野遠見,自然的就被打入邊緣化的境地。這有如台灣剛導入火車之際,百姓除了嘖嘖稱奇外,尚不知道冒著黑煙吐著白氣的黑色遊龍,到底會帶來甚麼樣的便捷與變化?更多的頑梗不化者甚至認為破壞風水、耕地,群起抵制不願火車進入居住地設站,像是南北兩地的鹽水、新莊,在地方的發展上因而也就落於新營、板橋之後;台灣鐵路局的最高級列車『自強號』在此二站都設有停靠站,即為明證。
極為雷同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也是如此,在十九世紀的中末期,外國的傳教士陸續抵台傳教,並輔與行醫救人、興學啟智。不過當時讀書人的唯一目標為『上京考教』(閩南語:赴福建省城或國都北京考取功名)故對『新學』不抱好感,學生大都為教友們的子女。至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阻斷了仕進的途徑,且日據初期,台人在教育制度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基礎的小學教育後,無論是否是教徒的有識之士家長們,才讓他們的子女升入具有開化思想的南、北兩校,即台南的長老教中學(長榮中學的前身)、淡水的淡水中學(淡江中學的前身)延續子女的教育。
此南北兩校最初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就是畢了業也得不到應有的學歷證明,因而唸到一半再轉赴日本『內地』的學校插班升學,然後取得中學畢業證書成為一種趨勢。
位於日本京都的『同志社中學校』是日本開化史的先覺者---新島 襄,目睹了西方科技的進步,憂慮日本若不興變,將來將會走入西方列強割據的局面,遂燃起亡命國外研習新知的志向。在美國接受教育的新島十年後返回日本,正好碰上日本如火如荼施行『明治維新』的時期,同志社中學恰巧就在此時期誕生了(1875年,明治7年)。她是由美國海外傳道委員會捐款贊助興建的學校,以基督教精神立校的同志社,派駐有美國的宣教士,不僅傳揚福音,也擔任授業解惑的教學任務。
在同志社中學創立30年後的1905年(明治38年)第一位留學同志社的台灣學生---周再賜,於該年的4月進入到同中就讀。他是在台北大稻埕傳教的周耀彩牧師的次子,他們為虔誠的基督家庭,由於父親的職場與歐美宣教士互動頻繁,深知世界大勢,故鼓勵子女求取新知接受高等教育。周再賜的兄長周福全早在1895年的12月,即赴日就讀於明治學院的普通科,兩年後返台,1904年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在此種環境下的周再賜,自然也吸收了兄長赴日留學的經驗,只不過他用抽籤決定求學進路時,上帝為他開闢了同志社這一條路徑,爾後才有著700餘位的台灣學子們,在戰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陸續畢業於同志社的各系統學校。
可想而知歐美的宣教士在訊息互傳的情況下,長中與淡中的學生經由教會的安排,轉赴京都的同中繼續未竟的學業這當然不足為奇!不過最初開拓此一升學路徑的台灣學生,幾乎都為基督教家庭的子女。像是西螺的廖家、台南的林家、賴家、顏家、高家、萬丹的李家、清水的蔡家、五股的陳家…。他們父兄不是宣教士,就是與教會關係密切的地主富商,故而魚貫的走出台灣赴日留學,甚至以同志社為升學的跳板,再遠赴歐美求取更高的學問者,亦大有人在。所以當我們探討到,同志社為何有著這麼多的台灣留學生時,就可以知道基督教家庭的子女,實為留學同志社的『主幹』接著才是長中、淡中一些非教友的子女們,在異地得以受到同校學長照顧的情形下,延續著主幹形成『分枝』同志社校友的網絡故蔚為大觀。
這些日據時期畢業於同志社中學的學生們,後來直接升入同志社系統的各級學校,如高商、專門學校、大學各學系,或者其他各公私立院校,以及歐美各名校者。日後學成返台,同志社畢業的校友們,在各行各業發展卓然有成貢獻己力。就以台南劉光求家族的姻親網絡圖,從中可以一窺基督教家庭的父兄是如何栽培他們的子女,以及『選婿挑媳』因而能夠將這些基本因素相類似---即『門當戶對』『理念相同』的家庭,由南而北、再由北而南串連成同志社家族。(參考附圖一:台南劉家姻親網絡圖,附圖二:同志社台灣校友姻親網絡圖。)
從這姻親網絡圖裡頭,大致可以將他們歸類成幾個發展的領域,並且在專門的領域裡成為一方『大家』的,整理介紹如下:
一﹑教育系統---台灣大學文学院代理院长:林茂生,長榮女中校長:劉主安,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蔡永賜,香港大學教授:廖文奎,長榮中學校長:趙天慈,台灣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茂源,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
二﹑教會系統---台湾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李美蓉,芝加哥第四教会牧師:蔡愛智,台北雙連教會牧師:陳溪圳(樂山園療養院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董事長、台灣第一位聖樂音樂家、長老教會台灣總會議長)。
三﹑醫學系統---屏東縣衛生院院長:李明家(小提琴之母---李淑德教授的父親),樂山園療養院院長:劉清風(台灣人第一位留學美國醫學院的畢業生,印第安那州立大學醫學博士),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廖溫仁,台灣大學醫院院長:高天成,樂生療養院醫師主任:賴其廉。
四﹑音樂系統---台灣合唱之父:陳清忠(純德女中校長,台灣橄欖球之父),旅日著名男高音歌手:林澄沐(医学博士)。
五﹑政治系統---台灣高雄州會議員:李明道,玉里鎮鎮長:蔡孟鑫,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省政府建設廳廳長:朱江淮,台中縣議會議長:蔡江寅,清水鎮鎮長:蔡卯生。
六﹑新聞系統---為了爭取政治民主,反抗殖民統治,台灣抗日派所創辦的文宣機關報,其報名多次變更,當中參與的校友有《台灣青年》撰稿編輯:劉青雲、顏春芳,《台灣民報》執筆:呂阿墉(法官),《台灣新民報社》監察人:李瑞雲,《興南新聞》記者:柯設偕(淡水工商專科學校教授)。
七﹑新民會---東京新民會係民國九年(1920年)由清水士绅蔡惠如先生(校友蔡卯生的堂哥)所提倡,集東京台灣留學生之精英而創立的。但由於老一輩會員相繼離開東京,新民會就不免有日益凋零之感。民國十六年冬在重建會議席上決議改會長制為理事制,該會為在日台人喚醒台胞民族意識,與政治意識的重要喉舌機構。
其重要幹部有:呂阿墉、陳茂源、高天成等爲同志社的校友。
其實台灣留學生能夠在同志社形成枝繁葉茂的發展,以至畢業后在各行各業開花結果,最主要的源流,得歸功于資助林茂生前往同志社的幾位資助人。而當時的台灣富裕家庭,有著一種現象,即收養無血緣關系的養子,待其長大成人后,派至危險或荒郊地區收租﹑交涉﹑開墾…。與此相對照,就不得不佩服信奉『新教』理解『新學』的台南的劉家、林家、顏家、萬丹的李家這幾位大家長,由于他們高明的视界,共同播下一顆前往同志社的『種子』爾後惠及他們的子女並影響了其它的家長。
而台南劉家,借由『插枝法』擴及子女的婚配,進而形成社會精英網絡的樞紐,這就不得不說和『同志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了。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籌備處、台灣大學歷史系、同志社大學共同舉辦的『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台灣社會 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筆者發表的論文摘要。)
接受文明的洗禮,有如奔馳的巨輪與世界接軌一樣,如果沒有那種視野遠見,自然的就被打入邊緣化的境地。這有如台灣剛導入火車之際,百姓除了嘖嘖稱奇外,尚不知道冒著黑煙吐著白氣的黑色遊龍,到底會帶來甚麼樣的便捷與變化?更多的頑梗不化者甚至認為破壞風水、耕地,群起抵制不願火車進入居住地設站,像是南北兩地的鹽水、新莊,在地方的發展上因而也就落於新營、板橋之後;台灣鐵路局的最高級列車『自強號』在此二站都設有停靠站,即為明證。
極為雷同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也是如此,在十九世紀的中末期,外國的傳教士陸續抵台傳教,並輔與行醫救人、興學啟智。不過當時讀書人的唯一目標為『上京考教』(閩南語:赴福建省城或國都北京考取功名)故對『新學』不抱好感,學生大都為教友們的子女。至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阻斷了仕進的途徑,且日據初期,台人在教育制度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基礎的小學教育後,無論是否是教徒的有識之士家長們,才讓他們的子女升入具有開化思想的南、北兩校,即台南的長老教中學(長榮中學的前身)、淡水的淡水中學(淡江中學的前身)延續子女的教育。
此南北兩校最初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就是畢了業也得不到應有的學歷證明,因而唸到一半再轉赴日本『內地』的學校插班升學,然後取得中學畢業證書成為一種趨勢。
位於日本京都的『同志社中學校』是日本開化史的先覺者---新島 襄,目睹了西方科技的進步,憂慮日本若不興變,將來將會走入西方列強割據的局面,遂燃起亡命國外研習新知的志向。在美國接受教育的新島十年後返回日本,正好碰上日本如火如荼施行『明治維新』的時期,同志社中學恰巧就在此時期誕生了(1875年,明治7年)。她是由美國海外傳道委員會捐款贊助興建的學校,以基督教精神立校的同志社,派駐有美國的宣教士,不僅傳揚福音,也擔任授業解惑的教學任務。
在同志社中學創立30年後的1905年(明治38年)第一位留學同志社的台灣學生---周再賜,於該年的4月進入到同中就讀。他是在台北大稻埕傳教的周耀彩牧師的次子,他們為虔誠的基督家庭,由於父親的職場與歐美宣教士互動頻繁,深知世界大勢,故鼓勵子女求取新知接受高等教育。周再賜的兄長周福全早在1895年的12月,即赴日就讀於明治學院的普通科,兩年後返台,1904年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在此種環境下的周再賜,自然也吸收了兄長赴日留學的經驗,只不過他用抽籤決定求學進路時,上帝為他開闢了同志社這一條路徑,爾後才有著700餘位的台灣學子們,在戰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陸續畢業於同志社的各系統學校。
可想而知歐美的宣教士在訊息互傳的情況下,長中與淡中的學生經由教會的安排,轉赴京都的同中繼續未竟的學業這當然不足為奇!不過最初開拓此一升學路徑的台灣學生,幾乎都為基督教家庭的子女。像是西螺的廖家、台南的林家、賴家、顏家、高家、萬丹的李家、清水的蔡家、五股的陳家…。他們父兄不是宣教士,就是與教會關係密切的地主富商,故而魚貫的走出台灣赴日留學,甚至以同志社為升學的跳板,再遠赴歐美求取更高的學問者,亦大有人在。所以當我們探討到,同志社為何有著這麼多的台灣留學生時,就可以知道基督教家庭的子女,實為留學同志社的『主幹』接著才是長中、淡中一些非教友的子女們,在異地得以受到同校學長照顧的情形下,延續著主幹形成『分枝』同志社校友的網絡故蔚為大觀。
這些日據時期畢業於同志社中學的學生們,後來直接升入同志社系統的各級學校,如高商、專門學校、大學各學系,或者其他各公私立院校,以及歐美各名校者。日後學成返台,同志社畢業的校友們,在各行各業發展卓然有成貢獻己力。就以台南劉光求家族的姻親網絡圖,從中可以一窺基督教家庭的父兄是如何栽培他們的子女,以及『選婿挑媳』因而能夠將這些基本因素相類似---即『門當戶對』『理念相同』的家庭,由南而北、再由北而南串連成同志社家族。(參考附圖一:台南劉家姻親網絡圖,附圖二:同志社台灣校友姻親網絡圖。)
從這姻親網絡圖裡頭,大致可以將他們歸類成幾個發展的領域,並且在專門的領域裡成為一方『大家』的,整理介紹如下:
一﹑教育系統---台灣大學文学院代理院长:林茂生,長榮女中校長:劉主安,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蔡永賜,香港大學教授:廖文奎,長榮中學校長:趙天慈,台灣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茂源,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
二﹑教會系統---台湾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李美蓉,芝加哥第四教会牧師:蔡愛智,台北雙連教會牧師:陳溪圳(樂山園療養院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董事長、台灣第一位聖樂音樂家、長老教會台灣總會議長)。
三﹑醫學系統---屏東縣衛生院院長:李明家(小提琴之母---李淑德教授的父親),樂山園療養院院長:劉清風(台灣人第一位留學美國醫學院的畢業生,印第安那州立大學醫學博士),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廖溫仁,台灣大學醫院院長:高天成,樂生療養院醫師主任:賴其廉。
四﹑音樂系統---台灣合唱之父:陳清忠(純德女中校長,台灣橄欖球之父),旅日著名男高音歌手:林澄沐(医学博士)。
五﹑政治系統---台灣高雄州會議員:李明道,玉里鎮鎮長:蔡孟鑫,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省政府建設廳廳長:朱江淮,台中縣議會議長:蔡江寅,清水鎮鎮長:蔡卯生。
六﹑新聞系統---為了爭取政治民主,反抗殖民統治,台灣抗日派所創辦的文宣機關報,其報名多次變更,當中參與的校友有《台灣青年》撰稿編輯:劉青雲、顏春芳,《台灣民報》執筆:呂阿墉(法官),《台灣新民報社》監察人:李瑞雲,《興南新聞》記者:柯設偕(淡水工商專科學校教授)。
七﹑新民會---東京新民會係民國九年(1920年)由清水士绅蔡惠如先生(校友蔡卯生的堂哥)所提倡,集東京台灣留學生之精英而創立的。但由於老一輩會員相繼離開東京,新民會就不免有日益凋零之感。民國十六年冬在重建會議席上決議改會長制為理事制,該會為在日台人喚醒台胞民族意識,與政治意識的重要喉舌機構。
其重要幹部有:呂阿墉、陳茂源、高天成等爲同志社的校友。
其實台灣留學生能夠在同志社形成枝繁葉茂的發展,以至畢業后在各行各業開花結果,最主要的源流,得歸功于資助林茂生前往同志社的幾位資助人。而當時的台灣富裕家庭,有著一種現象,即收養無血緣關系的養子,待其長大成人后,派至危險或荒郊地區收租﹑交涉﹑開墾…。與此相對照,就不得不佩服信奉『新教』理解『新學』的台南的劉家、林家、顏家、萬丹的李家這幾位大家長,由于他們高明的视界,共同播下一顆前往同志社的『種子』爾後惠及他們的子女並影響了其它的家長。
而台南劉家,借由『插枝法』擴及子女的婚配,進而形成社會精英網絡的樞紐,這就不得不說和『同志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了。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籌備處、台灣大學歷史系、同志社大學共同舉辦的『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台灣社會 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筆者發表的論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