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3 00:53:55

舊王朝的瓦解(明)

舊王朝的瓦解(明)

從明朝的開國君王起 就是將天下視為帝王一人之天下
當明太祖看到前方與元兵的捷報”多侈辭,” 跟宰相說:
「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
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這種說法已經不只是 成者為王敗者寇
而進一步認為成者為天了 無論君王是如何殘暴不仁
人民是皇奴 只要能活著 就得對君王感恩

或許有人會認為 這是因為明太祖是有如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
一般的寬大為懷 不念舊惡
可是歷史的記錄卻又不是如此
(引文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賦役)
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賦,凡官田畝稅五升三合五勺,
民田減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斗二升.
惟蘇、松、嘉、湖,怒其為張士誠守,
乃籍諸豪族及富民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簿為稅額.
而司農卿楊憲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賦,畝加二倍.
故浙西官、民田視他方倍蓗,畝稅有二三石者.
(引文結束)
明太祖的心眼小的很 即使是已經當上了皇帝
還恨著與他逐鹿天下的對手跟其支持者
禮遇前朝皇帝 只不過是要繼續維持皇帝的神聖地位

由此觀之 後世的歷史教育中
將明太祖形容成反抗異族的民族英雄
實在是離史實太遠 他起兵是為了一人一家之霸業
跟”民族大義”沒甚麼關係
等到明太祖過世 繼位皇孫的帝位就為叔叔所奪 且看一段明史
(引文 明史 仁宗本紀)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
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於成祖.
而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
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
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
無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書視之,乃歎曰:「幾殺吾子.」
(引文結束)
為了帝位 連叔姪都可以反目 兵戎相見
連兒子都信不過 差點就殺掉
那麼 那裡還會去管甚麼民族不民族的呢?

就是這種朕及天下的心態
讓明太祖受不了“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兩句
而將孟子趕出孔廟
由此也可見明太祖對文人的態度
而明朝常以廷杖當眾羞辱或處死大臣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麼一來 士大夫根本無法對皇帝能有任何約束力

雖然是君權獨大 但是當皇帝的也是每天擔心有人篡位
因此只信得過自己的親信 可是皇帝是長於深宮
信的過的也就無非是那些宦官侍讀近臣
如此一來 明朝就是以內官跟直屬皇帝的特務(錦衣衛)治國
皇帝信不過武官 還派內官監軍 以為皇帝之耳目(打小報告)
特務統治造成人人自危 上下互相猜疑
皇權獨大造成內臣及大臣們或結黨在皇子身上壓寶
壓對了就榮華富貴 若是看錯了局勢 那就身首異處 家亡族滅
(引文 明史 成祖本紀)
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復周王橚、齊王榑爵.
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
(引文結束)
而結黨在皇上面前進讒言陷害對方的事 也是常有
(引文 明史韓爌傳)
時逆案雖定,永光及袁弘勛、捷、?輩日為翻案計.
至十月,大清兵入畿甸,都城戒嚴.初,袁崇煥入朝,
嘗與錢龍錫語邊事.龍錫,東林黨魁也,
永光等謀因崇煥興大獄,可盡傾東林.
倡言大清兵之入,由崇煥殺毛文龍所致.捷遂首攻龍錫,逐之.
(引文結束)

另外 上有好之 下必勝焉 皇帝可任性殺害大臣
權臣有樣學樣 也擅殺不被信任的屬下
袁崇煥殺毛文龍 崇禎皇帝殺袁崇煥就為一例

在承平時期 以內官及特務的恐怖統治還可應付
只要控制好文人 別讓人民胡思亂想
中國老百姓好養 有飯吃就不會造反
但是當有天災人禍時 亂民盜賊四起
朝廷就無法以皇帝一人之能力控制
更危險的是當獨掌大權的皇帝突然死亡時
朝廷組織就立刻瓦解 各方勢力也就羣龍無首 官匪無差

崇禎死後 明朝還是有數股武力 一為據四川的左良玉
另外的 雖然是互有怨仇 但還是受命於在南京的南明
高傑是這其中的一位南明主要將領
高傑原本是李自成的部將 與李自成妻子私通
恐被發現 與李自成妻子逃離 而向明朝投誠
因屢有戰功 成為明朝的一員大將
不過高傑雖有戰力但生性兇殘 任意屠殺百姓
(引文 明史 高傑傳)
京師陷,傑南走,福王封傑興平伯,列於四鎮,領揚州,
駐城外.傑固欲入城,揚州民畏傑不納.傑攻城急,
日掠廂村婦女,民益惡之.
(引文 明史 史可法傳)
得功、澤清、傑爭欲駐揚州.傑先至,大殺掠,屍橫野.
城中恟懼,登陴守,傑攻之浹月.澤清亦大掠淮上.
臨淮不納良佐軍,亦被攻.朝命可法往解,
得功、良佐、澤清皆聽命.乃詣傑.傑素憚可法,
可法來,傑夜掘坎十百,埋暴骸.
(引文結束)

既然揚州居民不納 史可法改將瓜州分給高傑
日後高傑往北發展 當時駐於睢州的總兵許定國
已向大清國投誠 高傑前往睢州要許定國調離睢州
高傑輕視許定國 輕騎入城與其飲酒 於酒罪後被許定國殺害
第二日高傑部隊報復高傑之死 屠城清鄉
(引文 明史 高傑傳)
明日,傑部下至,攻城,老弱無孑遺.定國走降大清軍.
(引文 明史 史可法傳)
傑至睢州,為許定國所殺.部下兵大亂,屠睢旁近二百里殆盡.
(引文結束)

由此可見當時明朝官軍的軍紀有多壞 其實是與盜匪無異
根本不把殺害人民當做一回事
也難怪後來清軍南下 在中原跟江北是如入無人之際
事實上那裡是已經沒有甚麼人了
而對還殘存於北方的人們
想來他們也應該是寧可當清國奴保命於亂世
而不願為”民族大義”死於明軍漢匪之手

雖然外患已起 內亂頻頻 但在南京的小朝廷
無心為國 仍然是只為自己一身的權力打算
仍然是在那獨攬大權 排除異己
當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武昌時
馬士英盡調防範清軍南下的部隊西防左良玉
當有人反對時 馬士英留下了”寧死於北 不死於左”
的千古名言
(引文 明史 馬士英傳)
士英懼,乃遣阮大鋮、朱大典、黃得功、劉孔昭等禦良玉,
而撤江北劉良佐等兵,從之西.時大清兵日南下,
大理少卿姚思孝,御史喬可聘、成友謙請無撤江北兵,亟守淮、揚.
士英厲聲叱曰:「若輩東林,猶藉口防江,
欲縱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猶可議款.左逆至,
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力排思孝等議,
淮、揚備禦益弱.會良玉死,其子夢庚連陷郡縣,
率兵至采石.得功等與相持,大鋮、孔昭方虛張捷音,
以邀爵賞,而大清兵已破揚州,逼京城.
(引文結束)

馬士英深知中國人內鬥的殘酷性 鬥輸的一方是絕無生理
清軍來了 還可以投降談條件 左兵來了 就是死路一條
又中國當權者視人民為家奴
那殺起自己中國人來 更是理所當然得心應手

既然上位者都是如此打算 那下面的人 當然也是效法
在江北 除了史可法獨守揚州外
也就只有江陰一地對清兵有所反抗
其他的 (包括南京小朝廷 )都是清兵一到 就投降 改服薙髮

過了長江 未受中原戰亂重創的江南 還有力量反抗滿清
尤其是以河洛族群為主的鄭家王朝 繼續據台抗清
一直到施琅引清兵攻台後 有規模的抗清勢力才全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