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5 02:08:59

夏朝簡記(二) 舜之篡位

由於夏族並無文字 對於歷史事件的傳述 靠的是口耳世代相傳
對於重大事件 整族群會有強烈的群體記憶
但是比較精細的部分 例如時間 事件發生之前後次序 以及帝系之細節
就無法詳細的傳述下去
因此 後代對於這段歷史的描述 對重大事件的描述可信
但是對於與時間有關的描述 就得存疑
例如 夏族帝王從黃帝起至禹為止 大多都有過百年的高壽
可是從夏禹起 掌握文字的商族開始參與黃河流域的政治舞台後
就不再出現有百年高壽的帝王

對於這現象 我提出個合理解釋
靠口耳相傳的歷史 只能記住幾位比較特殊的帝王
其間一些較為平常的 就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被遺忘
等後世的人 要建立帝王世系時 為填補被遺忘者的空檔
只好去誇大有流傳下來者的壽命
另一個合理解釋是 每個帝王的名字 代表的不見得只是一個人
而是代表整個家族 就如同史記裡一開始就提到的”炎帝欲侵陵諸侯”
指的是神農族的末代帝王 但在他以前 也是有別的”炎帝”

根據黑陶文化延續了五百年一事來看
在夏族控制了黃河流域後 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穩定期
(至少在黑陶文化的區域內)
到了堯的時代 有一支夏族平民勢力興起 舜是這股勢力的領袖
根據史記 舜所到之處 “一 年 而 所 居 成 聚 ,二 年 成 邑 , 三 年 成 都 .”
成了股堯不能忽視的勢力 堯採取和親的籠絡手段
舜也逐漸參與堯廷政事 發展勢力
逐步鏟除 堯的主要大臣讙兜 共工 鯀

殺鯀的理由很牽強 指控他治水無功 真實的理由 應該是
要治水 一定要有實權 掌握了大量的人力跟其他資源
他資格又老 能與其他堯廷大臣貴族們互援 不死的話
必定會影響舜的權力 鯀是非死不可
對於其他較無實權者 就將其放逐
有關放逐讙兜 在史記裡唯一找得到的罪名是推薦鯀治水
這就奇怪了 是堯做的決定 難道堯就不用負責?
更離奇的是 鯀是四嶽建議”試用”的 但為何四嶽卻是沒事?
重點是在這一段
(引文 史記 帝堯)
堯 曰 : 「 嗟 ! 四 嶽 : 朕 在 位 七 十 載 , 汝 能 庸 命 , 踐 朕 位 ﹖ 」嶽 應 曰 : 「 鄙 德忝 帝 位 . 」
堯 曰 : 「 悉 舉 貴 戚 及 疏 遠 隱 匿 者 . 」
皆 言 於 堯 曰 : 「 有 矜 在 民 閒 , 曰 虞 舜 . 」
(引文結束)
當堯考慮接班人時 先問四嶽 他不敢接 但是推薦舜
顯然他對當時的局勢很清楚 舜的勢力已大
他不願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向舜輸誠 因而不在舜的黑名單內
(近例: 嚴家淦就是不敢跟蔣經國爭總統的位子)

除了放逐堯的權臣外 更強迫遷移非我族類
新進入夏族勢力範圍的江淮一帶 原居民仍未降服
在荊州也有不服的部落
舜將當地居民強制遷移至與原來生活環境有天地之差的西域
強制遷移當地原住民 一定會造成當地文化的斷層
良渚文化的結束 也應該是與此次事件有關
(引文 史記 帝堯)
三苗在江淮 、 荊州數為亂 . 於是舜歸而言於帝 , 請流共工於幽陵 ,以 變北狄 ;放驩兜於崇山 ,以變南蠻 ; 遷三苗於三危 ,以變西戎 ; 殛鯀 於羽山 ,以變東夷 : 四臬而天下咸服 .
(引文結束)

舜大量引進自己的班底 等到堯已被架空
一些原屬黃帝一系的貴族以及一些神農族人(縉雲氏) 也逃不過被放逐的命運
或許是造成龍山文化消失的原因之一
(引文 史記 帝舜)
於 是 堯 乃 試 舜 五 典 百 官 , 皆 治 .
昔 高 陽 氏 有 才 子 八 人 ,世 得 其 利 , 謂 之 「 八 愷 」 .高 辛 氏 有 才 子 八 人 ,世 謂 之 「 八 元 」 .此 十 六 族 者 , 世 濟 其 美 ,不 隕 其 名 . 至 於 堯 , 堯 未 能 舉 . 舜 舉 八 愷 , 使 主 后 土 ,以 揆 百 事 , 莫 不 時 序 .舉 八 元 , 使 布 五 教 于 四 方 ,父 義 , 母 慈 , 兄 友 , 弟 恭 , 子 孝 , 內 平 外 成 .
昔 帝 鴻 氏 有 不 才 子 ,掩 義 隱 賊 , 好 行 凶 慝 , 天 下 謂 之 渾 沌 .少 皞氏有 不 才 子 , 毀 信 惡 忠 , 崇 飾 惡 言 , 天 下 謂 之 窮 奇 .顓 頊 氏 有 不 才 子 , 不 可 教 訓 , 不 知 話 言 , 天 下 謂 之 檮 杌 .此 三 族 世 憂 之 . 至 于 堯 , 堯 未 能 去 . 縉 雲 氏有 不 才 子 , 貪 于 飲 食 , 冒 于 貨 賄 , 天 下 謂 之 饕 餮 .天 下 惡 之 , 比 之 三 凶 .舜 賓 於 四 門 ,乃 流 四 凶 族 , 遷 于 四 裔 ,以 御 螭 魅 ,於 是 四 門 辟 , 言 毋 凶 人 也 .
(引文結束)

歷史紀錄的一個鐵例 就是遺忘掉已失勢無權的人們
這些被強制流亡的人 其遭遇及過程 史記並無提及
這是第一次史有記載 江河流域的族群大遷徙

經過鎮壓以及放逐有異議或威脅者 已無人敢反對舜
那當然是天下咸服 萬民擁戴了
此時已將堯架空 堯已成為虛位元首 實權已全在舜的手中
但美其名為 ”攝行天子之政 ”

等到堯一死 那裡會有反對舜的勢力? 那堯子丹朱只不過是光桿一個
當然 拍馬屁的 有需求的 都是去找有權有勢的舜而不找丹朱
(“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
舜是以一付不得已的姿態 說”天也” 把啟趕走 而正式坐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