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8 01:25:11微塵絮

文藝青年






本文出自《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這是一本關於時尚的「富翁物種源始」,也是一本在幾乎沒有規則可言的時尚中,歸納出品味法則的實用書。大塊文化 二月出版。

文/個人意見版主 陳祺勳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扣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蛬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 曹雪芹,《紅樓夢》第卅八回:林黛玉,〈問菊〉

relation between boredom and camp taste cannot be overestimated. Camp taste is by its nature possible only in affluent societies, in societies or circles capable of experiencing the psychopathology of affluence.

--Sontag, Susan. “Notes on ‘Camp’.”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Picador.USA,1966.
本篇將從文藝青年的服裝打扮這種外在表相出發,接著,不只教你怎麼看起來像,文藝青年其實更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一種存在於這世上的姿態(或者從我的觀點來說,一種廣義上運用配件的方法)。



一個令人感覺複雜的詞

文藝青年這詞讓人的情緒有點複雜,說一個人是都會女性或男子漢,絕對沒法引起這麼複雜的反應,我想一般被稱做是文青的人,帶笑否認的居多,否認是一定要否認的「沒有啦我才不是文青」,但重點在於帶笑,無論如何總藏不住那點在膠框眼鏡後面的笑意,至少我從沒聽過有人被稱作文青因而翻臉動手的,之前網路上流傳的文青測驗,大量的人鉅細靡遺的作完那超長的題目,然後再上網路跟大家分享說「哈哈我不是文青」。

林志玲(1974-)說過她有一個追求者上前向她自我介紹時說,「林小姐你好我是企業家第二代……」讓她啞然失笑,因為真正的企業家第二代或小開不會用這樣的開場白,我想文青在這點意義上(只有在這點意義上)跟企業家第二代是共通的,那就是,愈愛到處揚鈴打鼓說我多愛文藝的不是真文青而是伊能靜(1969-),遮遮掩掩不肯爽快承認的,反而才是真文青。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現象,我想是因為文青都非常囉嗦的緣故,而這種真假之間的辯證與轉換,其實是很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的(推眼鏡)。

一個經典的文青look精華全在於刻意顯示的笨拙,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1939-)說,若是免不了出糗,不如假裝你存心出糗。我認為這是整個造型的精隨,因為你仔細想想,文青造型根本就是某種書呆子的福音兼避風港,當可以當帥哥的當帥哥去了,可以當美女的當美女去了,可以當運動健將的也當運動健將去了,可以當辣妹的當然不可能放過每一個展露乳溝和肚臍眼的機會,你看看鏡子裡面的自己,搖搖頭,決定剪個醜瀏海再戴副眼鏡,至少可以被客氣的稱之為很有個性(哦,當然不是說走這路線的人全都容貌平庸,應該說,這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達成的look)。

文青look的妙處在於它老少咸宜,不分胖瘦,無論長相,反正你就是要挑戰主流社會的統一價值觀,要不跟隨流行,所以你從庸俗的大眾這人堆裡跳出來,加入另外一個人堆,在那個世界裡面大家跟你有相近的品味,你們出去旅行會拍自己的影子和路邊不認識的小孩,看電影時拒絕好萊塢擁抱影展和記錄片那種會發手冊的場合,媽媽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人少了你又不甘寂寞,所以就像中國傳統的逸士高人,叛逆是叛逆的,但都是合情合理,有例可循的叛逆,自認為不隨流俗,其實消費的終究還是可樂,只是從原味換成健怡。


不可或缺的配件——眼鏡

要裝扮文青look的外表非常簡單,首先不可或缺的是眼鏡,膠框尤佳,如果是金屬框不免看起來像奸商或政客,而顏色的挑選上,我建議你堅守黑棕二色,如果戴大紅的會像會計小姐,白色的則像討人厭裝時尚的會計小姐,不可不慎,便宜的固然好,有一段故事裝在小木盒裡的手工框更棒,因為那眼鏡的高價代表你不是學生,而是平面設計師或甚至廣告人之類文青夢想的工作。

眼鏡有兩種功能,一為讓戴者看外界看得清楚,二為讓外界看戴者看得不過於清楚(至於哪個功能比較重要,我不清楚),《金瓶梅》裡西門慶偷情密約後走在路上常戴著所謂的眼罩或眼紗,我想其功能正類似於現代人遮陽耍帥兼而有之的墨鏡。

金末元初劉祁(1023-1259(維基百科有問題,我不相信劉祁活了兩百多歲))寫的《歸潛志》裡記載,當時已有用煙晶製造的墨鏡,衙門的官戴上不是為了遮陽,而是戴上了以後聽取供詞時可以不讓人看見他的反應。(這樣說來,《Vogue》的總編安娜溫圖〔Anna Wintour, 1949-〕看秀時戴的大墨鏡也正是一樣的功能),即使功能上純為矯正視力的透明鏡片,只要在鏡框上做點變化,也能改變一個人的表情甚至外型(不過當然,戴著眼鏡的記者克拉克肯特完全沒人認得出他就是超人是有點誇張)。

眼鏡起初自然是為了矯正視力而發明的,不過就像人類所有發明一樣,最後演變出的象徵性往往大過實際作用,十七世紀的西班牙人流行戴眼鏡是因為象徵身分地位之餘還看來不怒而威,民國初年妓女戴眼鏡是為了可以冒充女學生,小學時的我則以為戴上眼鏡後會顯得比較聰明(這想法本身倒是笨得很)。

自從好不容易弄到近視以後(小朋友不要學啊),便開始了我的眼鏡人生,上課時戴,念書時戴,逛街時戴,就連到了海邊半身泡在鹹水裡還是戴,衣服可以不穿,眼鏡是不能不戴的,不戴眼鏡認不得人不要緊(戴上了也不見的認得人,想是腦部的臉孔辨識功能有缺陷),就怕不戴別人認不出我,更怕照鏡子不認得自己,說真的,每換副新眼鏡就覺得自己動了一次小規模整型手術。

其實我近視度數不深,不戴眼鏡看東西頂多邊緣有點模糊,招牌上的字只要不太小,還是可辨認的。之所以行動離不了眼鏡,為的是種安全感,張愛玲(1920-1995)說,說我們個人住在個人的衣服裡,如果是這樣,我戴上眼鏡,便是關好了門。


衣著的特色

要當文青不可以沒有T恤,但那T恤的選擇不可不慎,文青的特質除了刻意顯示的笨拙以外,更重要的,是囉嗦。所以任何你所選擇的東西都應該或多或少的在表達你自己,上面寫不通順英文句子的T恤不是不能穿,但前提是你得向大家解釋你穿這件衣服是為了表達你反全球化的立場和反諷而不是你英文程度有問題,上面的圖案靈感來自搖滾樂團的很棒,如果靈感來自經典文學作品更加厲害到起飛,一定要避免的是旅遊紀念品,比如印有巴黎鐵塔或幹綠島的天氣好熱,畢竟文青不是遊客,而是旅人,雖然我不太懂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過旅人肯定是不會購買那種庸俗記念品,而是在隨身攜帶的手工紙小筆記本上圖文並茂的紀錄旅遊隨筆並黏上一片撿來落葉的。

解決了上衣接著是下半身,經典的文青look便是牛仔褲搭上converse帆布鞋,缺一不可,切記牛仔褲要憋,我們又不是走嘻哈風又又又的ABC,更何況垮褲跟破爛converse天生湊不到一塊,線條不對,質感也不對,在你大部分的東西都準備好了以後,視情況加上你在創意市集購買的手工銀戒指,皮革編織手環或貝殼加上吉他pick項鍊,就可以準備去領養流浪貓了。


文青的必備小物

是的,你沒看錯,身為文青豈可不養寵物,寵物的選擇則要同時顧及有型有格和政治正確,任何看過繁殖場慘況那封網路轉寄信的人都知道不應該養名犬,更何況,適合養吉娃娃的是芭黎絲希爾頓(Paris Whitney Hilton, 1981-),適合養黃金獵犬的是廣告裡的衝浪少年,認養流浪狗似乎又太過社區媽媽,其他像金絲雀或巴西龜更加不必考慮,剩下的最佳選擇自然是貓,萬一你真的沒法養,去那種貓咖啡店坐坐或拍拍社區流浪貓的照片跟大家分享也算夠誠意了。

說到拍流浪貓的照片,是的,文青不可或缺的便是掛在胸前的相機,而這相機的選擇要不偏不倚,如果是妖氣沖天的粉紅寶藍隨手拍數位相機,那是給辣妹用來自拍用的,不合文青的氣息,但那種一組好幾支鏡頭出門一大包的,又一腳跨入了攝影愛好者的世界,文青的相機應該介於這兩者之間,看起來有點專業而又不到過度,畢竟只是拍拍無關緊要的浮光掠影,殺雞不需用牛刀,當然,lomo是扮文青絕對不可錯過的選擇。

在選好相機以後,你還要順便選擇其它的電子產品,因為這世上大多凡人都用windows,所以你偏偏用蘋果的話保證顯得與眾不同,更何況,大家都知道微軟是一個邪惡的跨國企業,所以當然要站到它的對面去(所以當大家知道蘋果也是一個邪惡的跨國企業時,的確在文青圈引發了不小的恐慌,還有人因為抵制蘋果工廠之前有使用童工的消息而決定暫時停用蘋果產品,導致他有一個月都不接電話也不上網)。


消費的精髓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一個真正的文藝青年是關心這個社會的,他應該要反對邪惡跨國企業對勞工的剝削和全球化下對地方文化的傷害,那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今天到底要穿什麼呢?平價品牌的人權紀錄絕對經不起檢視,高級時尚名牌不只太貴,它的人權紀錄,其實也不見得經得起檢視,那怎麼辦呢?不會自己做衣服的人(其實還很多人真的自己做)難道要裸體嗎?當然不必,二手衣店是各位文青的寶庫,不只成全了道德良心,你買到的衣服還有一段讓人神往的過去,又順便減碳環保,像這種把穿別人的舊衣服轉化成一舉三得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消費的能力,便是身為文青的精髓。

自我感覺良好,儘管幾乎是所有消費的前提,但身為一個文青,格外的需要掌握其中的訣竅,不只是一衣一鞋,所謂的文青必須要花費時間金錢在可能令人表面上難受,實而內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東西上,比如,像前面提到的二手衣,一般缺乏想像力(或想像力過度旺盛)的大眾,可能會想說第一這不過是件舊衣服,第二誰知道是什麼死人骨頭穿過的,但文青就可以從中提煉出戀舊和環保,同樣的,身為文青一定要作很多文化消費,寧可餓得仙風道骨,也要花錢支持展覽、表演藝術以及電影,但那不是任何普通的展覽,表演藝術,或電影,而是,要符合某種品味的。

所以當你想看電影時要想清楚,如果這電影裡有爆炸,你可能就不該看,如果有飛車追逐,請一定要向它說不,如果看見有普通女大改造變美女的劇情,馬上掉頭離開那裡,你該看的,是那些講話講不停的,走路走不停的,影片最大的高潮是有鳥飛過,即使有人露點也絲毫不能激起性欲的電影。

同樣的大原則可以推演到表演藝術上,比如前衛劇場或現代舞,什麼?你擔心你會睡著?第一,真正的文青不會因此睡著,第二,不然你以為他們為什麼要抽菸喝茶喝咖啡?過量的咖啡因攝取讓他們不管在多無聊的表演時都不會睡著,而且可以持續的喋喋不休。

更重要的是,我一再強調,表演失卻觀眾就沒有意義,所以當你完美的裝扮出了文青品味,怎可不讓人看見,西諺有云同色的鳥飛在一起,物以類聚的時候不只有種歸屬感,還可以從中比出高下,出席正確的場合除了可以讓你感到吾道不孤,還可以讓你有種比賽的快感,單純把豬養肥沒意思,非得聚在一起大家比個高下才算有趣。


出沒的場所

以下的場所是你可以出現的,第一,名稱裡有前或後的活動,比如,後現代,後殖民,前工業化時期(所以比如前日據時期文學之後殖民解析研討會就是年度不可錯過的活動),名稱裡有前或後的活動總是可以聚集大量的文青。

第二,名稱裡有小的場所,小劇場,小型展覽空間,大型象徵著人多,而且不符合文青好發議論的天性,你不想去看個前衛劇場表演結果發現會後沒有討論時間吧,或者說就算有,在場上千名觀眾哪有你講話的機會?我是說,沒人和你分享你的真知灼見,你會憋死的。

第三,如果你需要一個定點,那麼本來是個什麼別的東西然後改建成的咖啡館,是你的歸屬,原本是油漆行、破公寓、五金工廠或舊倉庫改裝成的咖啡店,是你永遠可以信賴找到同類的地方。

最後,從這些地方往往可以拿到其他相類場所的宣傳品,讓你的生活可以無限的連出去,讓你,怎麼說呢,可以深入閱讀這個城市的肌理。


至少……從形而外開始

當所有的外在都齊備,並且找好出入的場所以後,便要修煉內在了,且慢慌張,要聽起來像個文青比想像中的容易,你只要想辦法讓談吐帶有學術批判味和文藝味就行了,也就是說,在言談間把一些作者的名字和文句當作配件來運用,就像本章一開頭就引了一段曹雪芹(1724-1763)一段坎普札記,儘管其實跟文章內容沒什麼關係,我引的這段坎普札記還根本就是從LV春夏服裝秀的報導裡抄來的,不過馬上顯得有種高尚的知識氣息,配件不管有形無形就是有這種妙用。

唯一比較麻煩的是,學術和文藝也有流行周期,好比村上春樹(1949-)已經過時,三毛(本名陳平, 1943-1991)更加提也不用提,薩依德(Edward Wadie Saïd, 1935-2003)之前很熱門現在冷了些,倒是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最近有捲土重來的趨勢,在這上面如果你沒法寸步留心的話,我建議你第一固守經典,第二挑選姓名難以發音的作者,最後絕招是萬一你一時語塞,你永遠都有馬克斯(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所以一定要熟讀資本論,或者,熟讀資本論的導讀也行,因為我相信,實際上真的有讀完的人不多。



哇哈哈
這篇應該是最近這麼多寫文青的文章寫最妙的
哈哈哈
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