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6 13:53:57郭嘉
曾胡治兵語錄
第一章 將材
一、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
一、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
苦。治兵之材,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
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
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
贏弱者,過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于求備,而苟闕其
一,則萬不可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文經武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
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
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二、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以上曾語)
三、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四、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
二、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以上曾語)
三、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四、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
虛, 樸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義。要未可誤於矜驕虛浮之輩,使得以巧飾取容。真
意不存,則成敗利鈍之間,顧忌太多,而趨避逾熟,必至敗乃公事。
五、將材難得。上駟之選,未易猝求,但得樸勇之士,相與講明大義,不為虛驕之氣
五、將材難得。上駟之選,未易猝求,但得樸勇之士,相與講明大義,不為虛驕之氣
、誇大之詞所中傷,而緩急即雲可恃。
六、兵易募而將難求。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之本分
六、兵易募而將難求。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之本分
;而廉隅正直,則糧餉不欺,賞罰不濫,乃可固結士心,曆久常勝。
七、將以氣為主,以志為帥。專尚馴謹之人,則久而必惰;專求悍鷙之士,則久而必
七、將以氣為主,以志為帥。專尚馴謹之人,則久而必惰;專求悍鷙之士,則久而必
驕。兵事畢竟歸於豪傑一流,氣不盛者,遇事而氣先懾,而目先逃,而心先搖。平時
一一稟承,奉命惟謹,臨大難而中無主,其識力既鈍,其膽力必減,固可憂之大矣。
(以上胡語)
八、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餉重優,為牢
八、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餉重優,為牢
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
九、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好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
九、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好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
,算糧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調度
雖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而已。
十、璞山之志【註一】,久不樂為吾用。且觀其過自矜許,亦似宜於剿土匪,而不宜
十、璞山之志【註一】,久不樂為吾用。且觀其過自矜許,亦似宜於剿土匪,而不宜
於當大敵。
十一、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辛苦。三者兼全,乃為上
十一、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辛苦。三者兼全,乃為上
選。
十二、李忠武公續賓【註二】,統兵巨萬,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湖南、湖北、安徽
十二、李忠武公續賓【註二】,統兵巨萬,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湖南、湖北、安徽
、江西、浙江等省官民,無不爭思倚重。其臨陣安閒肅穆,厚重強固。凡遇事之難為
而他人 所畏怯者,無不毅然引為己任。其駐營處所,百姓歡忭,耕種不輟,萬幕無
嘩,一塵不驚。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諸軍,實其明足以察情偽。一本至誠,勇冠三軍
,屢救弁兵於危難。處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十三、烏將軍蘭泰【註三】遇兵甚厚。雨不張蓋,謂眾兵均無蓋也。囊無餘錢,得餉
十三、烏將軍蘭泰【註三】遇兵甚厚。雨不張蓋,謂眾兵均無蓋也。囊無餘錢,得餉
盡以賞兵。
十四、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將材不外智勇二字。有正無奇,遇險而覆;有奇無正,
十四、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將材不外智勇二字。有正無奇,遇險而覆;有奇無正,
勢極即阻。智多勇少,實力難言;勇多智少,大事難成。而其要,以得人為主。得人
者昌,失人者亡。設五百人之營,無一謀略之士,英達之材,必不成軍。千人之營,
無六七英達謀略之士,亦不成軍。
十五、統將須坐定能勇敢不算本領外,必須智勇足以知兵,器識足以服眾,乃可勝任
十五、統將須坐定能勇敢不算本領外,必須智勇足以知兵,器識足以服眾,乃可勝任
。總須智勇二字相兼。有智無勇,能說而不能行;有勇無智,則兵弱而敗,兵強亦敗
。不明方略,不知佈置,不能審勢,不能審機,即千萬人終必敗也。
十六、貪功者,決非大器。
十七、為小將須立功以爭勝,為大將戒貪小功而誤大局。(以上胡語)
十八、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十六、貪功者,決非大器。
十七、為小將須立功以爭勝,為大將戒貪小功而誤大局。(以上胡語)
十八、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到,又要簡捷。
儉以養廉,直而能忍。
十九、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
十九、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
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治事不外四端,曰:經分,綸合,詳思,約守。(以上曾語)
蔡按: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之智與勇。而曾、胡公之所同唱者,則以為將之道,以奧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身之說法。鹹、同之際,粵寇【註四】蹂躪十余省,東南半壁,淪陷殆盡。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背道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遂使其『可能性』發展於絕頂,武功燦然,澤被海內。按其事功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相頡頏而毫無遜色,得非精誠所感,金石為開者歟?苟曾、胡之良心血性而無異于常人也,充其所至,不過為一顯宦,否則亦不過薄有時譽之著書家,隨風塵以殄瘁已耳!複何能崛起行間,削平大難,建不世之偉績也哉!
治事不外四端,曰:經分,綸合,詳思,約守。(以上曾語)
蔡按: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之智與勇。而曾、胡公之所同唱者,則以為將之道,以奧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身之說法。鹹、同之際,粵寇【註四】蹂躪十余省,東南半壁,淪陷殆盡。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背道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遂使其『可能性』發展於絕頂,武功燦然,澤被海內。按其事功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相頡頏而毫無遜色,得非精誠所感,金石為開者歟?苟曾、胡之良心血性而無異于常人也,充其所至,不過為一顯宦,否則亦不過薄有時譽之著書家,隨風塵以殄瘁已耳!複何能崛起行間,削平大難,建不世之偉績也哉!
【注釋】
一、璞山,王錱字、湘軍名將,著有《練勇芻言》。
二、李續賓,字迪庵,諡忠武,湘軍名將。
三、烏蘭泰,滿族,官至副都統,諡武壯。
四、粵寇:太平軍。
第二章 用人
一、今日所當講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力,有考察之法。
二、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
三、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
詞,初非預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無因寸朽而棄連抱,無施數
罟以失巨鱗。斯先哲之恒言,雖愚蒙而可勉。
四、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
四、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
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大抵人才約有兩種,一種官氣較多
,一種鄉氣較多。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辦事無驚世駭俗之象,言語無此
妨彼礙之弊。其失也,奄奄無氣,凡遇一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
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鄉氣多者,好逞才
能,好出新樣,行事則知己不知人,言語則顧前不顧後。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議先
騰。兩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賢,亦斷難出此兩失之外。吾欲以勞、苦、忍、辱
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氣,而姑用鄉氣之人。必取遇事體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
者。趙廣漢好用新進少年,劉晏好用士人理財,竊願師之。(以上曾語)
五、一將豈能獨理?則協理之文員、武弁在所必需。雖然,軟熟者不可用,諂諛者不
五、一將豈能獨理?則協理之文員、武弁在所必需。雖然,軟熟者不可用,諂諛者不
可用,胸無實際、大言欺人者不可用。
六、營官不得人,一營皆成廢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廢物;什長不得人,十人皆
六、營官不得人,一營皆成廢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廢物;什長不得人,十人皆
成廢物。濫取充數,有兵如無兵也。
七、選哨官、什長,須至勇至廉。不十分勇,不足以倡眾人之氣;不十分廉,不足以
七、選哨官、什長,須至勇至廉。不十分勇,不足以倡眾人之氣;不十分廉,不足以
服眾人之心。
八、近人貪利冒功。今日求乞差使爭先恐後,即異日首先潰散之人。屈指計之,用人
八、近人貪利冒功。今日求乞差使爭先恐後,即異日首先潰散之人。屈指計之,用人
不易。
九、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識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馬,得千里馬而不
九、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識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馬,得千里馬而不
識,識矣而不能勝其力,則且樂駑駘之便安,而斥騏驥之偉駿矣。
十、古之治兵,先求將而後選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並不擇將。譬之振衣者,不
十、古之治兵,先求將而後選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並不擇將。譬之振衣者,不
提其領而摯其綱,是棼之也,將自斃矣。(以上胡語)
十一、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新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
十一、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新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
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為浩嘆也。
十二、專從危難之際,默察樸拙之人,則幾矣。
十三、人才非困阨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以上曾語)
十四、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之知人;非開誠心布公道,不能盡人之心;
十二、專從危難之際,默察樸拙之人,則幾矣。
十三、人才非困阨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以上曾語)
十四、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之知人;非開誠心布公道,不能盡人之心;
非獎其長護其短,不能盡人之力;非用人之朝氣,不能盡人之才;非令其優劣得所,
不能盡人之用。
蔡按:曾謂人才以陶冶而成,胡亦曰人才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術,尤在用人者運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而已。竊謂人才隨風氣為轉移,居上位者,有轉移風氣之責﹝所指範圍甚廣,非僅謂居高位之一二人言。如官長居目兵之上位,中級官居次級官之上位也﹞,因勢而利導,對病而下藥,風氣雖敗劣,自有挽回之一日。今日吾國社會風氣敗壞極矣,因而感染至於軍隊。以故人才消乏,不能舉練兵之實績。頹波浩浩,不知所屆。惟在多數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摯維繫,激蕩挑撥,障狂瀾使西倒,俾善者日趨於善,不善者亦潛移默化,則人皆可用矣。
蔡按:曾謂人才以陶冶而成,胡亦曰人才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術,尤在用人者運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而已。竊謂人才隨風氣為轉移,居上位者,有轉移風氣之責﹝所指範圍甚廣,非僅謂居高位之一二人言。如官長居目兵之上位,中級官居次級官之上位也﹞,因勢而利導,對病而下藥,風氣雖敗劣,自有挽回之一日。今日吾國社會風氣敗壞極矣,因而感染至於軍隊。以故人才消乏,不能舉練兵之實績。頹波浩浩,不知所屆。惟在多數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摯維繫,激蕩挑撥,障狂瀾使西倒,俾善者日趨於善,不善者亦潛移默化,則人皆可用矣。
第三章 尚志
一、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
一、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
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二、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
二、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
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
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歎者也。
三、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于骨
三、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于骨
嶽血 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一有補。不然、但
就時局而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四、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
四、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
庶幾胸懷日闊。
五、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六、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
五、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六、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
以欺世盜名。
七、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
七、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
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之。
八、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
八、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
發。
九、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十、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
九、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十、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
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以上曾語)
十一、軍中取材,專尚朴勇,尚須由有氣概中講求。特恐講求不真,則浮氣、客氣夾
十一、軍中取材,專尚朴勇,尚須由有氣概中講求。特恐講求不真,則浮氣、客氣夾
雜其中,非真氣耳。
十二、人才由磨煉而成,總須志氣勝乃有長進。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兵事
十二、人才由磨煉而成,總須志氣勝乃有長進。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兵事
以人才為根本,人才以志氣為根本;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十三、方今天下之亂,不在強敵,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難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
十三、方今天下之亂,不在強敵,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難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
義而莫之懲。
十四、吾人任事,與正人同死,死亦附于正氣之列,是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
十四、吾人任事,與正人同死,死亦附于正氣之列,是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
,亦為千古之玷,況又不能無死耶!處世無遠慮,必有危機。一朝失足,則將以薰蕕
為同臭。而無解於正人之議評。(以上胡語)
十五、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
十五、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
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
不可驟幾,有志有恆,則諸弟勉之而已。
十六、凡人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
十七、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臨死之際,寸心無可悔憾,斯為大幸。
十八、捨命報國,側身修行。
十九、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以上曾語)
二十、天下紛紛,吾曹適丁其厄,武鄉侯不雲乎:“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則亦殫
十六、凡人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
十七、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臨死之際,寸心無可悔憾,斯為大幸。
十八、捨命報國,側身修行。
十九、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以上曾語)
二十、天下紛紛,吾曹適丁其厄,武鄉侯不雲乎:“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則亦殫
其心力,盡其職守,靜以待之而已。
蔡按:右列各節,語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節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於鹹、同之世。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國家於坦途。須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嶽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萬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人,將校但以躋高位、享厚祿、安富尊榮為志,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志,曾、胡兩公必痛哭于九原矣。
蔡按:右列各節,語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節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於鹹、同之世。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國家於坦途。須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嶽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萬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人,將校但以躋高位、享厚祿、安富尊榮為志,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志,曾、胡兩公必痛哭于九原矣。
第四章 誠實
一、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二、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
二、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
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心,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
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欺人者【註一】,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
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則不能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
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
三、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豪傑之所以為
三、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豪傑之所以為
豪傑,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
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醜態。
四、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匿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五、天下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六、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二字之
四、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匿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五、天下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六、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二字之
先,須有一誠字以為之本。立意要將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
神亦避,此在己之誠也。人之生也直,與武員之交接,尤貴乎直。文員之心,多曲多
歪,多不坦白,往往與武員不相水乳。必盡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
,坦然無疑,此接物之誠也。以誠為之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於大戾,免
於大敗。
七、楚軍水、陸師之好處,全在無官氣而有血性。若官氣增一分,血性必減一分。
八、軍營宜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則風氣易於純正。今大難之起,無一兵足供一割之
七、楚軍水、陸師之好處,全在無官氣而有血性。若官氣增一分,血性必減一分。
八、軍營宜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則風氣易於純正。今大難之起,無一兵足供一割之
用,實以官氣太重,心竅太多,漓樸散醇,真意蕩然。湘軍之興,凡官氣重、心竅多
者,在所必斥。曆歲稍久,亦未免沾染習氣,應切戒之。
九、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有其質而傅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而長處亦不
九、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有其質而傅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而長處亦不
足恃。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謂無本不立,義或在此。
十、將領之浮滑者,一遇危險之際,其神情之飛越,足以搖惑軍心;其言語之圓滑,
十、將領之浮滑者,一遇危險之際,其神情之飛越,足以搖惑軍心;其言語之圓滑,
足以淆亂是非。故楚軍曆不喜用善說話之將。
十一、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十二、軍事是極質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馬而外,皆文人以意為之。不知甲仗為何物
十一、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十二、軍事是極質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馬而外,皆文人以意為之。不知甲仗為何物
、戰陣為何事。浮詞偽語,隨意編造,斷不可信。
十三、凡正話實話,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
十三、凡正話實話,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
訐為直,尤不可背後攻人之短。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十四、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
十四、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
,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十五、楚軍之所以耐久者,亦由於辦事結實,敦樸之氣,未盡澆散。若奏報虛偽,不
十五、楚軍之所以耐久者,亦由於辦事結實,敦樸之氣,未盡澆散。若奏報虛偽,不
特畏遐邇之指摘,亦恐壞桑梓之風氣。
十六、自古馭外國,或稱恩信,或稱威信,總不出一信字。非必顯違條約,輕棄前諾
十六、自古馭外國,或稱恩信,或稱威信,總不出一信字。非必顯違條約,輕棄前諾
,而後為失信也。即纖悉之事,顰笑之間,亦須有真意載之以出。心中待他只有七分
,外面不必假裝十分。既已通和講好,凡事公平照拂,不使遠人吃虧,此恩信也。至
於鄰人畏敬,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臨財有不沾染之廉
,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歸諸反身,況立威於外域,求孚於異族
,而可不反求諸己哉!斯二者,似迂遠而不切於事情,實則質直而消患於無形。
(以上曾語)
十七、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
十八、眾無大小,推誠相與。咨之以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而觀其勇;臨之以利
十七、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
十八、眾無大小,推誠相與。咨之以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而觀其勇;臨之以利
,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知人任人,不外是矣。近日人心,逆億萬端,亦
難窮究其所往。惟誠之至,可救欺詐之窮。欺一事不能欺諸事,欺一時不能欺之後時
。不可不防其欺,不可因欺而灰心所辦之事,所謂貞固足以幹事也。
十九、吾輩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誤國事耳。一部《水滸》,教壞天下強有力
十九、吾輩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誤國事耳。一部《水滸》,教壞天下強有力
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紅樓》,教壞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撫、司道、首府及一切
紅人。專意揣摩迎合,吃醋搗鬼,當痛除此習,獨行其志。陰陽怕懵懂,不必計及一
切。
二十、人貴專一。精神所至,金石為開。
二十一、軍旅之事,勝敗無常,總貴確實而戒虛捏。確實則準備周妥,虛飾則有誤調
二十、人貴專一。精神所至,金石為開。
二十一、軍旅之事,勝敗無常,總貴確實而戒虛捏。確實則準備周妥,虛飾則有誤調
度,此治兵之最要關鍵也。粵逆倡亂以來,其得以肆志猖撅者,實由廣西文武欺飾捏
報,冒功幸賞,以致蔓延數省。流毒至今,莫能收拾。
二十二、事上以誠意感之,實心待之,乃真事上之道。若阿附隨聲,非敬也。
二十三、挾智術以用世,殊不知世間並無愚人。
二十四、以權術淩人,可馭不肖之將,而亦僅可取快于一時。本性忠良之人,則並不
二十二、事上以誠意感之,實心待之,乃真事上之道。若阿附隨聲,非敬也。
二十三、挾智術以用世,殊不知世間並無愚人。
二十四、以權術淩人,可馭不肖之將,而亦僅可取快于一時。本性忠良之人,則並不
煩督責而自奮也。(以上胡語)
二十五、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於亡等之欲,奸偽相
二十五、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於亡等之欲,奸偽相
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
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難,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
,如遠遊之還鄉,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
嗚呼!吾鄉數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載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
二十六、凡說話不中事理,不擔斤兩者,其下必不服。
蔡按:吾國人心,斷送於“偽”之一字。吾國人心之偽,足以斷送國家及其種族而有餘。上以偽驅下,下以偽事上,同輩以偽交,馴至習慣於偽。只知偽之利,不知偽之害矣。人性本善,何樂於偽?惟以非偽不足以自存,不得不趨於偽之一途。偽者人固莫恥其為偽,誠者群亦莫知其為誠,且轉相疑駭,於是由偽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則無數惡德從之俱生,舉所謂倫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顧。嗚呼!偽之為害烈矣。軍隊之為用,全侍萬眾一心,同袍無間,不容有絲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誠字為之貫串,為之維繫。否則,如一盤散沙,必將不戢自焚。社會以偽相尚,其禍伏而緩;軍隊以偽相尚,其禍彰而速且烈。吾輩既充軍人,則將偽之一字排斥之不遺餘力,將此種性根拔除淨盡,不使稍留萌櫱,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為將,乃可以當兵。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李廣疑石為虎,射之沒羽;荊軻赴秦,長虹貫日,精誠之所致也。
二十六、凡說話不中事理,不擔斤兩者,其下必不服。
蔡按:吾國人心,斷送於“偽”之一字。吾國人心之偽,足以斷送國家及其種族而有餘。上以偽驅下,下以偽事上,同輩以偽交,馴至習慣於偽。只知偽之利,不知偽之害矣。人性本善,何樂於偽?惟以非偽不足以自存,不得不趨於偽之一途。偽者人固莫恥其為偽,誠者群亦莫知其為誠,且轉相疑駭,於是由偽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則無數惡德從之俱生,舉所謂倫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顧。嗚呼!偽之為害烈矣。軍隊之為用,全侍萬眾一心,同袍無間,不容有絲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誠字為之貫串,為之維繫。否則,如一盤散沙,必將不戢自焚。社會以偽相尚,其禍伏而緩;軍隊以偽相尚,其禍彰而速且烈。吾輩既充軍人,則將偽之一字排斥之不遺餘力,將此種性根拔除淨盡,不使稍留萌櫱,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為將,乃可以當兵。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李廣疑石為虎,射之沒羽;荊軻赴秦,長虹貫日,精誠之所致也。
【註釋一】此處應為“自欺者”。
第五章 勇毅
一、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毀而無譽,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不逾,不可因
一、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毀而無譽,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不逾,不可因
譏議而餒沈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而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苟於嶢嶢者
過事苛求,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二、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當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
二、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當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
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不可易也。然吾輩自信之道,則當與彼賭乾坤於俄頃
,較殿最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三、國藩昔在江西、湖南,幾于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複聞世事。惟以
三、國藩昔在江西、湖南,幾于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複聞世事。惟以
造端過大,本以不顧生死自命,寧當更問毀譽。
四、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五、我輩辦事,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於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立
四、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五、我輩辦事,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於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立
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
六、軍事棘手之際,物議指摘之時,惟有數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騷擾;二
六、軍事棘手之際,物議指摘之時,惟有數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騷擾;二
曰稟報不可諱飾;三曰調度不可散亂。譬如舟行,遇大風暴發,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
,則成敗雖未可知,要勝於他舟之慌亂者數倍。
七、若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必致站腳不牢。(以上曾語)
八、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實難,非真有膽有良心者不可。僅以客氣為之,一敗
七、若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必致站腳不牢。(以上曾語)
八、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實難,非真有膽有良心者不可。僅以客氣為之,一敗
即挫矣。
九、天下事只在人力作為,到水盡山窮之時自有路走,只要切實去辦。
十、冒險二字,勢不能免。小心之過,則近於葸。語不雲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十一、國家委用我輩,既欲稍稍補救於斯民,豈可再避嫌怨。須知禍福有定命,顯晦
九、天下事只在人力作為,到水盡山窮之時自有路走,只要切實去辦。
十、冒險二字,勢不能免。小心之過,則近於葸。語不雲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十一、國家委用我輩,既欲稍稍補救於斯民,豈可再避嫌怨。須知禍福有定命,顯晦
有定時,去留有定數,避嫌怨者未必得,不避嫌怨未必失也。古人憂讒畏譏,非惟求
一己之福也。蓋身當其事,義無可辭,恐讒謗之飛騰,陷吾君以不明之故。故俏俏之
憂心,致其忠愛之忱耳。至於一身禍福進退,何足動其毫末哉?
十二、膽量人人皆小,只須分別平日膽小、臨時膽大耳。今人則平日膽大,臨時膽小
十二、膽量人人皆小,只須分別平日膽小、臨時膽大耳。今人則平日膽大,臨時膽小
,可痛也已。
十三、討寇之志,不可一眚而自撓。而滅寇之功,必須萬全而自立。
十四、兩軍交餒,不能不有所損。固不可因一眚而撓其心,亦不可因大勝而有自驕輕
十三、討寇之志,不可一眚而自撓。而滅寇之功,必須萬全而自立。
十四、兩軍交餒,不能不有所損。固不可因一眚而撓其心,亦不可因大勝而有自驕輕
敵之心。縱常打勝仗,亦只算家常便飯,並非奇事。惟心念國家艱難,生民塗炭,勉
竭其愚,以求有萬一之補救。成敗利鈍,實關天命,吾盡吾心而已。
十五、僥倖以圖難成之功,不如堅忍而規遠大之策。
十六、兵事無萬全。求萬全者,無一全。處處謹慎,處處不能謹慎。曆觀古今戰事,
十五、僥倖以圖難成之功,不如堅忍而規遠大之策。
十六、兵事無萬全。求萬全者,無一全。處處謹慎,處處不能謹慎。曆觀古今戰事,
如劉季、光武、唐太宗、魏武帝,均日瀕於危。其濟,天也。
十七、不當怕而怕,必有當怕而不怕者矣。
十八、戰事之要,不戰則已,戰則須挾全力;不動則已,動則須操勝算。如有把握,
十七、不當怕而怕,必有當怕而不怕者矣。
十八、戰事之要,不戰則已,戰則須挾全力;不動則已,動則須操勝算。如有把握,
則堅守一月、二月、三月,自有良方。今日之人,見敵即心動,不能自主,可戒也。
十九、古今戰陣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敗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許多,算到五六分
十九、古今戰陣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敗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許多,算到五六分
,便須放膽放手,本無萬全之策也。(以上胡語)
二十、賢達之起,其初類有非常之撼頓,顛蹶戰兢,僅而得全,蹶疾生其德術,荼櫱
二十、賢達之起,其初類有非常之撼頓,顛蹶戰兢,僅而得全,蹶疾生其德術,荼櫱
堅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樂而不荒。
二十一、道微俗薄,舉世方尚中庸之說,聞激烈之行,則訾其過中,或以罔濟尼之,
二十一、道微俗薄,舉世方尚中庸之說,聞激烈之行,則訾其過中,或以罔濟尼之,
其果不濟,則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豈必一一求有濟哉!勢窮計迫,義無反顧
,效死而已矣!其濟,天也,不濟,於吾心無憾焉耳。
二十二、時事愈艱,則輓回之道,自須先之以戒懼惕厲,傲兀郁積之氣,足以肩任艱
二十二、時事愈艱,則輓回之道,自須先之以戒懼惕厲,傲兀郁積之氣,足以肩任艱
巨,然視事太易,亦是一弊。(以上曾語)
二十三、人心思亂,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練兵,人人講武,則無補救
二十三、人心思亂,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練兵,人人講武,則無補救
之方。練一日得一日之力,練一人得一人之力。
二十四、時艱事急,當各盡其心力所能,有必才之果異於人,事之果期於成也。
二十五、遇事每謀每斷,不謀不斷,亦終必亡。與其坐亡,不如謀之。
二十六、不苦撐,不咬牙,終無安枕之日。
二十七、近事非從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滌腸蕩胃,必難輓回。(以上胡語)
二十八、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二十九、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
二十四、時艱事急,當各盡其心力所能,有必才之果異於人,事之果期於成也。
二十五、遇事每謀每斷,不謀不斷,亦終必亡。與其坐亡,不如謀之。
二十六、不苦撐,不咬牙,終無安枕之日。
二十七、近事非從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滌腸蕩胃,必難輓回。(以上胡語)
二十八、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二十九、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
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
之坐屍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恆
,而強之有恆,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
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三十、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濟,一懷焦憤之念,則恐無成。千萬忍耐千萬忍耐。
三十一、「久而敬之」四字,不特處朋友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三十二、袁了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
三十、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濟,一懷焦憤之念,則恐無成。千萬忍耐千萬忍耐。
三十一、「久而敬之」四字,不特處朋友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三十二、袁了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
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練英雄,使予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
。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
也。
三十三、予當此百端拂逆之時,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
三十四、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
三十三、予當此百端拂逆之時,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
三十四、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
百處懈矣。﹝以上曾語﹞
蔡按:勇有狹義的、廣義的及急遽的、持續的之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臨難不苟,義無反顧,此狹義的、急遽的者也。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廣義的、持續的者也。前者孟子所謂小勇,後者所謂大勇、所謂浩然之氣者也。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謂勇而毅也。軍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須於毅之一字痛下工夫。挾一往無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氣,毀譽、榮辱、死生皆可不必計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以吾之大勇,表率無數之小勇,則其為力也厚,為效也廣。至于級居下僚﹝將校以至目兵﹞,則應以勇為惟一天性,以各盡其所職。不獨勇於戰陣也,即平日一切職務,不宜稍示怯弱,以貽軍人之羞。世所謂無名之英雄者,吾輩是也。
蔡按:勇有狹義的、廣義的及急遽的、持續的之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臨難不苟,義無反顧,此狹義的、急遽的者也。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廣義的、持續的者也。前者孟子所謂小勇,後者所謂大勇、所謂浩然之氣者也。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謂勇而毅也。軍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須於毅之一字痛下工夫。挾一往無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氣,毀譽、榮辱、死生皆可不必計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以吾之大勇,表率無數之小勇,則其為力也厚,為效也廣。至于級居下僚﹝將校以至目兵﹞,則應以勇為惟一天性,以各盡其所職。不獨勇於戰陣也,即平日一切職務,不宜稍示怯弱,以貽軍人之羞。世所謂無名之英雄者,吾輩是也。
第六章 嚴明
一、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賞罰。
二、救浮華者莫如質。積玩之後,振之以猛。
三、醫者之治瘠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蓋亦當為簡汰
,以剜其腐肉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四、太史公所謂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識大體而已。後世專尚慈惠,或以煦煦為仁者
四、太史公所謂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識大體而已。後世專尚慈惠,或以煦煦為仁者
當之,失循吏之義矣。為將之道,亦法立令行、整齊嚴肅為先,不貴煦嫗也。
五、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六、九弟臨別,深言禦下宜嚴,治事宜速。餘亦深知馭軍馭吏,皆莫先于嚴,特恐明
五、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六、九弟臨別,深言禦下宜嚴,治事宜速。餘亦深知馭軍馭吏,皆莫先于嚴,特恐明
不傍燭,則嚴不中禮耳。
七、呂蒙誅取鎧之人,魏絳戮亂行之僕。古人處此,豈以為名,非是無以警眾耳。
八、近年馭將失之寬厚,又與諸將相距過遠,危險之際,弊端百出,然後知古人所云:
七、呂蒙誅取鎧之人,魏絳戮亂行之僕。古人處此,豈以為名,非是無以警眾耳。
八、近年馭將失之寬厚,又與諸將相距過遠,危險之際,弊端百出,然後知古人所云:
作事威克厥愛,雖少必濟,反是乃敗道耳。(以上曾語)
九、自來帶兵之將,未有不專殺立威者。如魏絳戮僕,穰苴斬莊賈,孫武致法于美人
九、自來帶兵之將,未有不專殺立威者。如魏絳戮僕,穰苴斬莊賈,孫武致法于美人
,彭越之誅後至者,皆是也。
十、世變日移,人心日趨於偽,優容實以釀禍,姑息非以明恩。居今日而為政,非用
十、世變日移,人心日趨於偽,優容實以釀禍,姑息非以明恩。居今日而為政,非用
霹靂手段不能顯菩薩心腸。害馬既去,伏龍不驚,則法立知恩。吾輩任事,只盡吾義
分之所能為,以求衷諸理之至。是不必故拂乎人情,而任勞任怨,究無容其瞻顧之思。
十一、號令未出,不准勇者獨進;號令既出,不准怯者獨止。如此則功罪明而心志一矣。
十二、兵,陰事也,以收斂固嗇為主。戰,勇氣也,以節宣提倡為主。故治軍貴執法
十一、號令未出,不准勇者獨進;號令既出,不准怯者獨止。如此則功罪明而心志一矣。
十二、兵,陰事也,以收斂固嗇為主。戰,勇氣也,以節宣提倡為主。故治軍貴執法
謹嚴,能訓能練,禁煙禁賭,戒逸樂,戒懶散。
十三、治將亂之國,用重典;治久亂之地,宜予以生路。
十四、行軍之際,務須紀律嚴明,隊伍整齊,方為節制之師。如查有騷擾百姓,立即
十三、治將亂之國,用重典;治久亂之地,宜予以生路。
十四、行軍之際,務須紀律嚴明,隊伍整齊,方為節制之師。如查有騷擾百姓,立即
按以軍法。呂蒙行師,不能以一笠寬其鄉人,嚴明之謂也。絳侯治兵,不能以先驅犯
其壘壁,整齊之謂也。
十五、立法宜嚴,用法宜寬,顯以示之紀律,隱以激其忠良。庶幾畏威懷德,可成節
十五、立法宜嚴,用法宜寬,顯以示之紀律,隱以激其忠良。庶幾畏威懷德,可成節
制之師。若先寬後嚴,竊恐始習疲玩,終生怨尤,軍政必難整飭。(以上胡語)
蔡按:治軍之要,尤在賞罰嚴明。煦煦為仁,足以隳軍紀而誤國事,此盡人所皆知者。近年軍隊風氣紀綱太弛,賞罰之寬嚴每不中程,或姑息以圖見好,或故為苛罰以示威,以愛憎為喜怒,憑喜怒以決賞罰。於是賞不知感,罰不知畏。此中消息,由於人心之澆薄者居其半,而由於措施之乖方者亦居其半。當此遝泄成風、委頓疲玩之餘,非振之以猛,不足以挽回頹風。與其失之寬,不如失之嚴。法立然後知恩,威立然後知感。以菩薩心腸,行霹雷手段,此其時矣。是望諸勇健者毅然行之,而無稍餒,則軍事其有豸乎。
蔡按:治軍之要,尤在賞罰嚴明。煦煦為仁,足以隳軍紀而誤國事,此盡人所皆知者。近年軍隊風氣紀綱太弛,賞罰之寬嚴每不中程,或姑息以圖見好,或故為苛罰以示威,以愛憎為喜怒,憑喜怒以決賞罰。於是賞不知感,罰不知畏。此中消息,由於人心之澆薄者居其半,而由於措施之乖方者亦居其半。當此遝泄成風、委頓疲玩之餘,非振之以猛,不足以挽回頹風。與其失之寬,不如失之嚴。法立然後知恩,威立然後知感。以菩薩心腸,行霹雷手段,此其時矣。是望諸勇健者毅然行之,而無稍餒,則軍事其有豸乎。
第七章 公明
一、人君以生殺予奪之權,授之將帥,猶東家之銀錢貨物,授之店中眾夥。若保舉太
一、人君以生殺予奪之權,授之將帥,猶東家之銀錢貨物,授之店中眾夥。若保舉太
濫,視人君之名器,不甚愛惜,猶之賤售浪費,視東家之貨財,不甚愛惜也。介之推
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功乎?余則略改之曰:竊人之財,猶
謂之盜,況假人君之名器,以市一己之私恩乎?余忝居高位,惟此事不能力挽頹風,
深為愧慚。
二、竊觀古今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而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屈原之所以憤激
二、竊觀古今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而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屈原之所以憤激
沉身而不悔者,亦以當日是非淆亂為至痛。故曰: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又
曰:固時俗之從流,又孰能無變化。傷是非之日移日淆,而幾不能自主也。後世如漢
、晉、唐、宋之末造,亦由朝廷之是非先紊,而後小人得志,君子有皇皇無依之象。
推而至於一省之中,一軍之內,亦必其是非不揆於正,而後其政績少有可觀。賞罰之
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於維持是非之公,則吾輩皆有不可辭之責。顧亭
林先生所謂匹夫與有責焉者也。
三、大抵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
三、大抵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
其遠,乘城者獨覺其曠,此高明之說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權衡之審,目巧者不
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說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趨於平實,頗不易易。若能
事事求精,輕重長短一絲不差,則漸實矣;能實,則漸平矣。
四、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用之。居高位,以知人、曉事
四、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用之。居高位,以知人、曉事
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
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願
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決非和協之理。故恒言皆以分別君
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亦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
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
;卯刻偏私晻曖,則為小人。故群毀群譽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能附和。
五、營哨官之權過輕,則不得各行其志。危險之際,愛而從之者或有一二,畏而從之
五、營哨官之權過輕,則不得各行其志。危險之際,愛而從之者或有一二,畏而從之
者則無其事也。此中消息,應默察之而默挽之,總攬則不無偏蔽,分寄則多所維繫。
(以上曾語)
六、舉人不能不破格,破格則須循名核實。否則,人即無言,而我心先愧矣。
七、世事無真是非,特有假好惡。然世之循私以任事者,試返而自問,異日又豈能獲
六、舉人不能不破格,破格則須循名核實。否則,人即無言,而我心先愧矣。
七、世事無真是非,特有假好惡。然世之循私以任事者,試返而自問,異日又豈能獲
私利之報於所徇利之人哉!盍亦返其本矣。
八、天下惟左右習近不可不慎。左右習近無正人,即良友直言亦不能進。
九、朝廷爵賞,非我所敢專,尤非我所敢吝,然必積勞乃可得賞。稍有濫予,不僅不
八、天下惟左右習近不可不慎。左右習近無正人,即良友直言亦不能進。
九、朝廷爵賞,非我所敢專,尤非我所敢吝,然必積勞乃可得賞。稍有濫予,不僅不
能激勵人才,實足以敗壞風俗。薦賢不受賞,隱德必及子孫。
十、國家名器,不可濫予。慎重出之,而後軍心思奮,可與圖後效而速成功。
十一、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以上胡語)
十二、是非不明,節義不講,此天下所以亂也。(以上胡語)
十三、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
十、國家名器,不可濫予。慎重出之,而後軍心思奮,可與圖後效而速成功。
十一、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以上胡語)
十二、是非不明,節義不講,此天下所以亂也。(以上胡語)
十三、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
而吾 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學問之多,而吾所見者寡
,則不敢 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
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蔡按:文正公謂居高位以知人、曉事為職,且以能為知人、曉事與否,判別其為君子為小人。雖屬有感而發,持論至為正當,並非憤激之談。用人之當否,視乎知人之明昧;辦事之才不才,視乎曉事之透不透。不知人,則不能用人;不曉事,何能辦事?君子、小人之別,以能否利人濟物為斷。苟所用之人不能稱職,所辦之事措置乖方,以致貽誤大局,縱曰其心無他,究難為之寬恕者也。昔賢於用人一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其宅心之正大,足以矜式百世。曾公之薦左宗棠,而劾李次青,不以恩怨而廢舉動,名臣胸襟,自足千古。近世名器名位之濫極矣。幸進之途,紛歧雜出。昔之用人講資格,固足以屈抑人才;今之不講資格,尤未足以激揚清濁。賞不必功,惠不必勞,舉不必才,劾不必劣。或今賢而昨劣,或今辱而昨榮。揚之則舉之九天之上,抑之則置之九淵之下。得之者不為喜,失之者不為歉。所稱為操縱人才、策勵士氣之具,其效力竟以全失。欲圖挽回補救,其權操之自上,非吾儕所得與聞。惟吾人職居將校,在一小部分內,於用人一端亦非絕無幾希之權力。既有此權,則應於用人惟賢、循名核實之義,特加之意。能於一小部分有所裨補,亦為心安理得。
蔡按:文正公謂居高位以知人、曉事為職,且以能為知人、曉事與否,判別其為君子為小人。雖屬有感而發,持論至為正當,並非憤激之談。用人之當否,視乎知人之明昧;辦事之才不才,視乎曉事之透不透。不知人,則不能用人;不曉事,何能辦事?君子、小人之別,以能否利人濟物為斷。苟所用之人不能稱職,所辦之事措置乖方,以致貽誤大局,縱曰其心無他,究難為之寬恕者也。昔賢於用人一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其宅心之正大,足以矜式百世。曾公之薦左宗棠,而劾李次青,不以恩怨而廢舉動,名臣胸襟,自足千古。近世名器名位之濫極矣。幸進之途,紛歧雜出。昔之用人講資格,固足以屈抑人才;今之不講資格,尤未足以激揚清濁。賞不必功,惠不必勞,舉不必才,劾不必劣。或今賢而昨劣,或今辱而昨榮。揚之則舉之九天之上,抑之則置之九淵之下。得之者不為喜,失之者不為歉。所稱為操縱人才、策勵士氣之具,其效力竟以全失。欲圖挽回補救,其權操之自上,非吾儕所得與聞。惟吾人職居將校,在一小部分內,於用人一端亦非絕無幾希之權力。既有此權,則應於用人惟賢、循名核實之義,特加之意。能於一小部分有所裨補,亦為心安理得。
第八章 仁愛
一、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是也
。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發達,望其成立,則人知恩矣。禮者,所謂無眾寡、
無小大,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
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
蠻貊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
二、吾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擾
二、吾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擾
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煙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則兵勇感恩,兵勇之父
母亦感恩矣。
三、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粉飾之
三、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粉飾之
文。(以上曾語)
四、大將以救大局為主,並以救他人為主。須有嘉善而矜不能之氣度,乃可包容一切
四、大將以救大局為主,並以救他人為主。須有嘉善而矜不能之氣度,乃可包容一切
,覺得勝仗無可驕人,敗仗無可尤人。即他人不肯救我,而我必當救人。
五、必須諄囑將弁,約束兵丁,愛惜百姓,並隨時訪查,隨時董戒,使營團皆行所無
五、必須諄囑將弁,約束兵丁,愛惜百姓,並隨時訪查,隨時董戒,使營團皆行所無
事,不擾不驚,戢暴安良,斯為美備。
六、愛人當以大德,不以私惠。
七、軍行之處,必須秋毫無犯,固結民心。
八、長官之于屬僚,須揚善公庭,規過私室。
九、聖賢、仙佛、英雄、豪傑,無不以濟人濟物為本,無不以損己利人為正道。
十、愛人之道,以嚴為主。寬則心馳而氣浮。
十一、自來義士忠臣,于曾經受恩之人,必終身奉事惟謹。韓信為王,而不忘漂母一
六、愛人當以大德,不以私惠。
七、軍行之處,必須秋毫無犯,固結民心。
八、長官之于屬僚,須揚善公庭,規過私室。
九、聖賢、仙佛、英雄、豪傑,無不以濟人濟物為本,無不以損己利人為正道。
十、愛人之道,以嚴為主。寬則心馳而氣浮。
十一、自來義士忠臣,于曾經受恩之人,必終身奉事惟謹。韓信為王,而不忘漂母一
飯之恩;張蒼作相,而退朝即奉事王陵及王陵之妻如父母,終身不改。此其存心正大
仁厚,可師可法。(以上胡語)
十二、 不慌不忙,盈科後進,向後必有一番同甘滋味出來。
蔡按: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
十二、 不慌不忙,盈科後進,向後必有一番同甘滋味出來。
蔡按: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
,千言萬語,皆可付之一炬。父兄之待子弟,慮其愚蒙無知也,則教之誨之;慮其饑
寒苦痛也,則愛之護之;慮其放蕩無行也,則懲戒之;慮其不克發達也,則培養之。
無論為寬為嚴,為愛為憎,為好為惡,為賞為罰,均出之以至誠無偽,行之以至公無
私。如此則弁兵愛戴長上,亦必如子弟之愛其父兄矣。
軍人以軍營為第二家庭,此言殊親切有味。然實而按之,此第二家庭較之固有之
軍人以軍營為第二家庭,此言殊親切有味。然實而按之,此第二家庭較之固有之
家庭,其關係之密切,殆將過之。何以故?長上之教育部下也,如師友,其約束督責
愛護之也,如父兄。部下之對長上也,其恪恭將事,與子弟之對於師友父兄,殆無以
異耳。及其同征戰役也,同患難,共死生,休戚無不相關,利害靡不與共。且一經從
戎,由常備而續備,由續備而後備,其間年月正長,不能脫軍籍之關系。一有戰事,
即須荷戈以出,為國宣勞。此以情言之耳。國為家之集合體,衛國亦所以衛家,軍人
為衛國團體之中堅,則應視此第二家庭為重。此以義言之耳。
古今名將用兵,莫不以安民、愛民為本。蓋用兵原為安民,若擾之害之,是悖用
古今名將用兵,莫不以安民、愛民為本。蓋用兵原為安民,若擾之害之,是悖用
兵之本旨也。兵者民之所出,餉亦出之自民。索本探源,何忍加以擾害?行師地方,
仰給於民者豈止一端;休養軍隊,采辦糧秣,徵發夫役,探訪敵情,帶引道路,何一
非借重民力!若修怨於民而招其反抗,是自困也。至於興師外國,亦不可以無端之禍
亂,加之無辜之民,致上幹天和,下招怨懟,仁師義旅,決不出此。此海陸戰條約所
以嚴擄掠之禁也。
第九章 勤勞
一、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伏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
稍離。
二、天下事,未由不由艱苦中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三、百種弊端,皆由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一處弛,則百
二、天下事,未由不由艱苦中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三、百種弊端,皆由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一處弛,則百
處懶矣。
四、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
四、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
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惰者,暮氣也,當常常提其朝氣。
五、治軍以勤字為先,由閱歷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
五、治軍以勤字為先,由閱歷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
未有平日不習勞,面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
者。
六、每日應辦之事積擱過多,當于清早單開本日應了之件,日內了之,如農家早起,
六、每日應辦之事積擱過多,當于清早單開本日應了之件,日內了之,如農家早起,
分派本日之事,無本日不了者,庶幾積壓較少。
七、養生之道,莫大於懲忿窒欲,多動少食。(以上曾語)
八、軍旅之事,非以身先之勞之,事必無補。古今名將,不僅才略異眾,亦且精力過人。
九、將不理事,則無不驕縱者;驕縱之兵,無不怯弱者。
十、凡兵之氣,不見仗則弱,常見仗則強。久逸則終無用處,異日則必不可臨敵。
十一、兵事如學生功課,不進則退,不戰則並不能守。敬姜之言曰:勞則思,逸則淫
七、養生之道,莫大於懲忿窒欲,多動少食。(以上曾語)
八、軍旅之事,非以身先之勞之,事必無補。古今名將,不僅才略異眾,亦且精力過人。
九、將不理事,則無不驕縱者;驕縱之兵,無不怯弱者。
十、凡兵之氣,不見仗則弱,常見仗則強。久逸則終無用處,異日則必不可臨敵。
十一、兵事如學生功課,不進則退,不戰則並不能守。敬姜之言曰:勞則思,逸則淫
。設以數萬人屯兵境上,無論古今無此辦法,且久逸則筋脈皆弛,心膽亦怯,不僅難
戰,亦必難守。
十二、淫佚酒色,取敗之媒;征逐嬉娛,治兵所戒。金陵圍師之潰,皆由將驕兵惰,
十二、淫佚酒色,取敗之媒;征逐嬉娛,治兵所戒。金陵圍師之潰,皆由將驕兵惰,
終日酣嬉,不以賊匪為念。或樂桑中之嬉,或戀室家之私,或群與縱酒酣歌,或日在
賭場煙館,淫心蕩志,樂極忘疲,以致兵氣不揚,禦侮無備,全軍覆沒,皆自宣淫縱
欲中來也。夫兵猶火也,不戰則焚;兵猶水也,不流則腐。治軍之道,必以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為典法。(以上胡語)
十三、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十四、立法不難,行法為難,以後總求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應事接物時,常從人
十三、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十四、立法不難,行法為難,以後總求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應事接物時,常從人
情物理中之極粗極淺處著眼,莫從深處細處看。
十五、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而愈盛。每日作事愈
十五、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而愈盛。每日作事愈
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十六、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十七、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
十六、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十七、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
偶拂,遽爾摧沮。
十八、不輕進,不輕退。
十九、習勞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二十、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二十一、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國事之處無多
十八、不輕進,不輕退。
十九、習勞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二十、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二十一、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國事之處無多
,更宜竭誠以圖之。
二十二、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二十三、吾輩既辦軍務,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趨利,如
二十二、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二十三、吾輩既辦軍務,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趨利,如
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衝融氣象,二者並
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二十四、用兵最戒驕氣惰氣。作人之道,亦惟驕惰二字誤之最甚。扶危救難之英雄,
二十四、用兵最戒驕氣惰氣。作人之道,亦惟驕惰二字誤之最甚。扶危救難之英雄,
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
蔡按:戰爭之事,或跋涉冰天雪窟之間,或馳驅酷暑惡瘴之鄉,或趁雨雪露營,或晝夜趲程行軍;寒不得衣,饑不得食,渴不得水。槍林彈雨之中,血肉橫飛,極人世所不見之慘,受恒人所不經之苦。其精神、其體力,非于平時養之有素,練之有恆,豈能堪此?練兵之主旨,以能效命於疆場為歸宿。欲其效命于疆場,尤宜於平時竭盡手段以修養其精神,鍛煉其體魄,嫺熟其技藝,臨事之際,乃能有恃以不恐。故習勞忍苦,為治軍之第一要義。而馭兵之道,亦以使之勞苦為不二法門。蓋人性似猴,喜動不喜靜,宜勞不宜逸。勞則思,逸則淫。閒居無所事事,則為不善。此常人恒態。聚數百千血氣方剛之少年于一團,苟無所以范其心志、勞其體膚,其不逾閒蕩檢、潰出堤外者,烏可得耶?
蔡按:戰爭之事,或跋涉冰天雪窟之間,或馳驅酷暑惡瘴之鄉,或趁雨雪露營,或晝夜趲程行軍;寒不得衣,饑不得食,渴不得水。槍林彈雨之中,血肉橫飛,極人世所不見之慘,受恒人所不經之苦。其精神、其體力,非于平時養之有素,練之有恆,豈能堪此?練兵之主旨,以能效命於疆場為歸宿。欲其效命于疆場,尤宜於平時竭盡手段以修養其精神,鍛煉其體魄,嫺熟其技藝,臨事之際,乃能有恃以不恐。故習勞忍苦,為治軍之第一要義。而馭兵之道,亦以使之勞苦為不二法門。蓋人性似猴,喜動不喜靜,宜勞不宜逸。勞則思,逸則淫。閒居無所事事,則為不善。此常人恒態。聚數百千血氣方剛之少年于一團,苟無所以范其心志、勞其體膚,其不逾閒蕩檢、潰出堤外者,烏可得耶?
第十章 和輯
一、禍機之發,莫烈於猜忌,此古今之通病。敗國、亡家、喪身皆猜忌之所致。
《詩》稱: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忮、求二端,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者也。
二、凡兩軍相處,統將有一分齟齬,則營哨必有三分,兵夫必有六七分。故欲求和衷
一、禍機之發,莫烈於猜忌,此古今之通病。敗國、亡家、喪身皆猜忌之所致。
《詩》稱: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忮、求二端,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者也。
二、凡兩軍相處,統將有一分齟齬,則營哨必有三分,兵夫必有六七分。故欲求和衷
共濟,自統將先辦一副平恕之心始。人之好名,誰不如我?同打仗不可譏人之退縮,
同行路不可疑人之騷擾,處處嚴於治己。而薄於責人,則唇舌自省矣。
三、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餘地以
三、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餘地以
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常常記此二字,則長履大任,福祚無量。
四、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
四、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
顧;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以上曾語)
五、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敗。唐代九節度之師,潰於相州。其時名將如郭子
五、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敗。唐代九節度之師,潰於相州。其時名將如郭子
儀、李光弼,亦不能免。蓋謀議可資於眾人,而決斷須歸於一將。
六、古來將帥不和,事權不一,以眾致敗者,不止九節度使相州一役。
七、為大將之道,以肯救人、固大局為主,不宜炫耀己之長處,尤不宜指摘人之短處。
八、兵無論多寡,總以能聽號令為上。不奉一將之令,兵多必敗;能奉一將之令,兵
六、古來將帥不和,事權不一,以眾致敗者,不止九節度使相州一役。
七、為大將之道,以肯救人、固大局為主,不宜炫耀己之長處,尤不宜指摘人之短處。
八、兵無論多寡,總以能聽號令為上。不奉一將之令,兵多必敗;能奉一將之令,兵
少必強。(以上胡語)
九、沅弟謂雪聲色俱厲。凡目能見千里而不能自見其睫,聲音笑貌之拒人,每苦於不
九、沅弟謂雪聲色俱厲。凡目能見千里而不能自見其睫,聲音笑貌之拒人,每苦於不
自見,苦於不自知。雪之厲,雪不自知。沅之聲色,恐未始不厲,特不自知耳。
(以上曾語)
蔡按:古人相處,有憤爭公庭,而言歡私室;有交哄于平昔,而救助於疆場。蓋
蔡按:古人相處,有憤爭公庭,而言歡私室;有交哄于平昔,而救助於疆場。蓋
不以公廢私,復不以私而害公也。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萬難強之使同,驅之相合,則
睚眥之怨,芥蒂之隙,自所難免。惟於公私之界分得清,認得明,使之劃然兩途,不
相混擾,則善矣。發撚之役,中日之役,中法之役,列將因爭意氣而致敗績者,不一
而足。故老相傳,言之鑿鑿。從前握兵符者,多起自行間,罔知大體,動以意氣行事
,無怪其然。今後一有戰役,用兵必在數十萬以上,三十余鎮之師。情誼夙不相孚,
言語亦多隔閡,統馭調度之難蓋可想見。苟非共矢忠誠,無猜無貳,或難免不蹈既往
之覆轍。欲求和衷共濟,則惟有恪遵先哲遺言,自統將先辦一副平恕之心始。功不獨
居,過不推諉,乃可以言破敵。
第十一章 兵機
一、前此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倉卒成軍。近日為東下討賊之計,必須簡練慎出。若
第十一章 兵機
一、前此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倉卒成軍。近日為東下討賊之計,必須簡練慎出。若
不教之卒、窳敗之械則何地無之;而必遠求之湖南,等於遼東自詡之豕。仍同灞上兒
戲之軍。故此行不可不精選,不可不久練。
二、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肅敬之心,如承大祭,故軍中不宜有歡悅
二、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肅敬之心,如承大祭,故軍中不宜有歡悅
之象。有歡悅之象者,無論或為和悅,或為驕盈,終歸於敗而已。田單之在即墨,將
軍有必死之心,士卒無生還之氣,此其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黃金橫帶,有生之
樂,無死之心,魯仲連策其必不勝。兵事之宜慘戚,不宜歡欣,亦明矣。
三、此次由楚省招兵東下,必須選百煉之卒。備精堅之械,舟師則船炮並富。陸路則
三、此次由楚省招兵東下,必須選百煉之卒。備精堅之械,舟師則船炮並富。陸路則
將卒並憤,作三年不歸之想,為百戰艱難之行。豈可兒戲成軍,倉卒成行?人盡烏合
,器多苦窳,船不滿二百,炮不滿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縱能速達皖省,究
竟於事何補?是以鄙見總須戰艦二百號,又補以民船七八百,載大小炮千餘位。水軍
四千,陸軍六千,夾江而下,明年成行,始略成氣候。否則名為大興義旅,實等矮人
觀場,不直方家一哂。
四、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
四、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
,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淝,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
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之破偪陽,氣已竭而複振;陸抗之拔西陵
,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斃。此善用氣者也。
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故古詩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句,君子以為知道。故余治兵以
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故古詩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句,君子以為知道。故余治兵以
來,每介疑勝疑敗之際,戰兢恐懼,上下悚懼者,其後常得大勝。當志得意滿之候,
各路雲集,狃於屢勝,將卒矜慢,其後常有意外之失。
六、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所謂無競惟人也。若不得其人,則羽毛未豐,亦似難以
六、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所謂無競惟人也。若不得其人,則羽毛未豐,亦似難以
高飛。昔在宣宗皇帝,亦嘗切齒發憤,屢悔和議,而主戰守,卒以無良將帥,不獲大
雪國恥。今欲罷和主戰,亦必得三數引重致遠、折沖禦侮之人以擬之。若僅區區楚材
,目下知名之數人,則幹將莫邪,恐未必不終刓折。且聚數太少,亦不足以分佈海隅
。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弱四字。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
之接續、人才之繼否言之。
七、能戰雖失算亦勝,不能戰雖勝算亦敗。
八、懸軍深入而無後繼,是用兵大忌。
九、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士氣為主。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
七、能戰雖失算亦勝,不能戰雖勝算亦敗。
八、懸軍深入而無後繼,是用兵大忌。
九、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士氣為主。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
敗之道。(以上曾語)
十、有不可戰之將,無不可戰之兵。有可勝不可敗之將,無必勝必不勝之兵。
十一、古人行師,先審己之強弱,不問敵之強弱。
十二、兵事決於臨機,而地勢審於平日,非尋常張皇幽渺可比。
十三、軍事有先一著而勝者,如險要之地,先發一軍據之,此必勝之道也。有最後一
十、有不可戰之將,無不可戰之兵。有可勝不可敗之將,無必勝必不勝之兵。
十一、古人行師,先審己之強弱,不問敵之強弱。
十二、兵事決於臨機,而地勢審於平日,非尋常張皇幽渺可比。
十三、軍事有先一著而勝者,如險要之地,先發一軍據之,此必勝之道也。有最後一
著而勝者,待敵有變,乃起而應之,此必勝之道也。至於探報路徑,則須先期妥實辦
理。兵事之妙,古今以來,莫妙於拊其背、沖其腰、抄其尾,惟須審明地勢、敵情。
十四、先安排以待敵之求戰,然後起而應之,乃必勝之道。蓋敵求戰,而我以靜制動
十四、先安排以待敵之求戰,然後起而應之,乃必勝之道。蓋敵求戰,而我以靜制動
,以逸待勞,以整禦散,必勝之道也。此意不可拘執,未必全無可采。
十五、臨陣之際,須以萬人並力,有前有後,有防抄襲之兵,有按納不動以應變之兵
十五、臨陣之際,須以萬人並力,有前有後,有防抄襲之兵,有按納不動以應變之兵
,乃是勝著。如派某人守後,不應期而進,便是違令;應期而不進,便是怯戰。此則
必須號令嚴明者也。徇他人之意,以前為美,以後為非,必不妥矣。
十六、夾擊原是上策,但可密計而不可宣露,須並力而不宜單弱。須謀定後戰,相機
十六、夾擊原是上策,但可密計而不可宣露,須並力而不宜單弱。須謀定後戰,相機
而行,而不可或先或後。
十七、不輕敵而慎思,不怯戰而穩打。
十八、兵分則力單,窮進則氣散,大勝則變成大挫,非知兵者也,不可不慎。敬則勝
十七、不輕敵而慎思,不怯戰而穩打。
十八、兵分則力單,窮進則氣散,大勝則變成大挫,非知兵者也,不可不慎。敬則勝
,整則勝,和則勝。三勝之機,決於是矣。
十九、我軍出戰,須層層佈置,列陣縱橫,以整攻散,以銳蹈瑕,以後勁而防抄襲。
十九、我軍出戰,須層層佈置,列陣縱橫,以整攻散,以銳蹈瑕,以後勁而防抄襲。
臨陣切戒散隊,得勝尤忌貪財。
二十、熟審地勢、敵情,妥謀分擊之舉。或伺敵之缺點,蹈瑕而入;或挈敵之重處,
二十、熟審地勢、敵情,妥謀分擊之舉。或伺敵之缺點,蹈瑕而入;或挈敵之重處,
並力而前。皆在相機斟酌。惟臨陣切忌散隊,切戒貪財。得勝之時,尤宜整飭隊伍,
多求痛殺。軍務只應以一處合圍以致敵,其餘盡作戰兵、援兵、兜剿之兵。若處處合
圍,則兵力皆為堅城所牽綴。屯兵堅城之下,則情見勢絀。
二十一、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古人必四
二十一、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古人必四
路無敵,然後圍城,兵法所謂『十則圍之』之義也。
二十二、兵事有須先一著者,如險要之地,以兵據之,先發制人,此為扼吭之計,必
二十二、兵事有須先一著者,如險要之地,以兵據之,先發制人,此為扼吭之計,必
勝之道也。有須後一著者,愈持久愈神妙,愈老到愈堅定,待敵變計,乃起而乘之,
此可為奇兵為拊其背,必勝之道也。
二十三、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無礙,並不為過;一月而得數城,敵來轉不能戰,
二十三、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無礙,並不為過;一月而得數城,敵來轉不能戰,
則不可為功。
二十四、軍隊分起行走,相隔二日,每起二千人。若前隊遇敵先戰,非必勝之道也。
二十四、軍隊分起行走,相隔二日,每起二千人。若前隊遇敵先戰,非必勝之道也。
應於近敵之處,飭前茅、後勁、中權會齊並力,乃可大勝。
二十五、臨陣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
二十六、荀悅之論兵也,曰: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隨物變化。誠為
二十五、臨陣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
二十六、荀悅之論兵也,曰: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隨物變化。誠為
用兵之至要。
二十七、戰陣之事,恃強者是敗機,敬戒者是勝機。
二十八、軍旅之事,謹慎為先。戰陣之事,講習為上。蓋兵機至精,非虛心求教不能
二十七、戰陣之事,恃強者是敗機,敬戒者是勝機。
二十八、軍旅之事,謹慎為先。戰陣之事,講習為上。蓋兵機至精,非虛心求教不能
領會,矧可是己而非人。兵機至活,非隨時謹密,不能防人,矧可粗心而大意。
二十九、偵探須確、須勤、須速。博訪以資眾論,沉思以審敵情。敵如不分枝,我軍
二十九、偵探須確、須勤、須速。博訪以資眾論,沉思以審敵情。敵如不分枝,我軍
必從其入境之處,並力迎剿;敵如分枝,則我軍必於敵多之處專剿。(以上胡語)
三十、凡善弈者,每於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
三十、凡善弈者,每於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
功。善用兵者亦然。(以上曾語)
三十一、平日千言萬語,千算萬計,而得失仍只爭臨陣須臾之頃。凡奇謀至計,總在
三十一、平日千言萬語,千算萬計,而得失仍只爭臨陣須臾之頃。凡奇謀至計,總在
平實處,如布帛菽粟之類,愈近淺易,愈廣大而精微也。
三十二、凡事過於求好,轉多不妥之處。(以上胡語)
三十三、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臨危
三十二、凡事過於求好,轉多不妥之處。(以上胡語)
三十三、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臨危
而先亂;恃之以戰,恐其猛進而驟退。
三十四、凡用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以上曾語)
蔡按:曾、胡之論兵,極主主客之說,謂守者為主,攻者為客;主逸而客勞,主
三十四、凡用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以上曾語)
蔡按:曾、胡之論兵,極主主客之說,謂守者為主,攻者為客;主逸而客勞,主
勝而客敗。尤戒攻堅圍城。其說與普法戰爭前法國兵學家所主張者殆同【其時俄土兩
國亦盛行此說】。其論出師前之準備,宜十分周到。謂一械不精,不可輕出;勢力不
厚,不可成行,與近今之動員準備,用意相合。其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
城池為意,所見尤為精到卓越,與東西各國兵學家所宣導者如出一轍。臨陣分枝宜散
,先期合力宜厚,二語尤足以賅戰術、戰略之精妙處。臨陣分枝者,即分主攻、助攻
之軍及散兵、援隊、預備隊之配置等是也;先期合力者,即戰略上之聚中展開及戰術
上之開進等是也。所論諸端,皆從實行後經驗中得來,與近世各國兵家所論若合符節
。吾思先賢,不能不馨香崇拜之矣。
第十二章 戰守
一、凡出隊,有宜速者,有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敵,先發制人者也。宜遲者,敵
一、凡出隊,有宜速者,有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敵,先發制人者也。宜遲者,敵
來尋我,以主待客者也。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
故善用兵者,每喜為主,不喜作客。休、祁諸軍,但知先發制人一層,不知以主待客
一層,加之探報不實,地勢不審,敵情不明,徒能先發而不能制人。應研究此兩層:
或我尋敵,先發制人;或敵尋我,以主待客。總須審定乃行,切不可於兩層一無所見
,貿然出隊。
二、師行所至之處,必須多問、多思。思之於己,問之於人,皆好謀之實跡也。昔王
二、師行所至之處,必須多問、多思。思之於己,問之於人,皆好謀之實跡也。昔王
璞山帶兵,有名將風,每與敵遇,將接仗之前一夕,傳令營官齊集,與之暢論敵情、
地勢,袖中出地圖十余張,每人分給一張,令諸將各抒所見,如何進兵,如何分支,
某營埋伏,某營並不接仗,待事畢後專派追剿。諸將一一說畢,璞山乃將自己主意說
出,每人發一傳單,即議定之主意也。次日戰罷,有與初議不符者,雖有功亦必加罰
。其平日無事,每三日必傳各營官熟論戰守之法。
三、一曰:紮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計。但使能守我營壘安如
三、一曰:紮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計。但使能守我營壘安如
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於大局。一曰:哨探嚴明。離敵既近,時時作敵來撲營之
想。敵來之路,應敵之路,埋伏之路,勝仗追擊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一曰:
痛除客氣,未經戰陣之兵,每好言戰,帶兵者亦然。若稍有閱歷,但覺我軍處處瑕隙
,無一可恃,不輕言戰矣。
四、用兵以渡水為最難。不特渡長江大河為難,即偶渡漸車之水,丈二之溝,亦須再
四、用兵以渡水為最難。不特渡長江大河為難,即偶渡漸車之水,丈二之溝,亦須再
三審慎,恐其半渡而擊。背水無歸,敗兵爭舟,人馬踐溺,種種皆兵家所忌。
五、隘路打勝仗,全在頭敵。若頭敵站腳不住,後面雖有好手,亦被擠退。(以上曾語)
六、戰守機宜;不可紛心;心紛則氣不專,神不一。
七、交戰宜持重,進兵宜迅速。穩紮猛打,合力分枝,足以括用兵之要。
八、軍旅之事,守於境內,不如戰於境外。
九、軍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濟;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若處處設備,即十
五、隘路打勝仗,全在頭敵。若頭敵站腳不住,後面雖有好手,亦被擠退。(以上曾語)
六、戰守機宜;不可紛心;心紛則氣不專,神不一。
七、交戰宜持重,進兵宜迅速。穩紮猛打,合力分枝,足以括用兵之要。
八、軍旅之事,守於境內,不如戰於境外。
九、軍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濟;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若處處設備,即十
萬兵亦無尺寸之效。
十、防邊之要,不可處處設防。若處處設防,兵力必分。不能戰,亦不能守。惟擇其
十、防邊之要,不可處處設防。若處處設防,兵力必分。不能戰,亦不能守。惟擇其
緊要必爭之地,厚集兵力以守之,便是穩固。
十一、碉卡之設,原所以省兵力,予地方官以據險慎守之方。有守土而無守之之人,
十一、碉卡之設,原所以省兵力,予地方官以據險慎守之方。有守土而無守之之人,
雖『天塹』不能恃其險;有守人而無守具,雖『賁獲』無所展其長。
十二、有進戰之營,必須留營作守。假如以十營作前茅為戰兵,即須留五營作後勁為
十二、有進戰之營,必須留營作守。假如以十營作前茅為戰兵,即須留五營作後勁為
守兵。其留後之兵尤須勁旅,其成功一也。不可爭目前之微功,而誤大局。
十三、有圍城之兵,須先另籌打仗之兵。有臨陣打仗之兵,必須安排後勁,或預杜抄
十三、有圍城之兵,須先另籌打仗之兵。有臨陣打仗之兵,必須安排後勁,或預杜抄
後之敵,或備策應之舉。
十四扼要立營,加高加深,固是要著。惟須約束兵丁,不得滋擾。又須不時操練,使
十四扼要立營,加高加深,固是要著。惟須約束兵丁,不得滋擾。又須不時操練,使
步法整齊,技藝精熟,庶戰守皆能有備。(以上胡語)
蔡按:右揭戰守之法,意括而言賅。曰攻戰,曰守戰,曰遭遇戰,曰局地戰,以
蔡按:右揭戰守之法,意括而言賅。曰攻戰,曰守戰,曰遭遇戰,曰局地戰,以
及防邊之策,攻城之術,無不獨具卓識,得其要訣。雖以近世戰術之日新月異,而大
旨亦不外是。其論夜間宿營,雖僅一宿亦須深溝高壘,為堅不可拔之計,則防禦之緊
嚴,立意之穩健,尤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也。【按:咸、同時戰爭兩方,多為不規則
之混戰,來去飆倏,不可端倪,故紮營務求堅固,以防侵襲。】曾、胡論兵,極重主
、客之見。只知守則為主之利;不知守反為主之害。蓋因其時所對之敵,並非節制之
師、精練之卒。且其人數常倍於我,其兵器未如今日之發達,又無騎、炮兩兵之編制
,耳目不靈,攻擊力複甚薄弱。故每拘泥於地形、地物,攻擊精神未由奮興。故戰術
偏重於攻勢防禦,蓋亦因時制宜之法。近自普法、日俄兩大戰役以後,環球之耳目一
新,攻擊之利,昭然若揭。各國兵學家,舉凡戰略戰術;皆極端的主張攻擊。苟非兵
力較弱,或地勢、敵情有特別之關係,無複有以防守為計者矣。然戰略戰術須因時以
制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事拘滯。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於人,勢將如跛者之競走
,鮮不蹶矣。兵略之取攻勢,固也,必須兵力雄厚,士馬精練,軍資完善,交通利便
,四者均有可恃,乃足以操勝算。四者之中,偶缺其一,貿然以取攻勢,是曾公所謂
徒先發而不能制人者也。普法戰役,法人國境之師,動員頗為迅速,而以兵力未能悉
集,軍資亦虞缺乏,遂致著著落後,陷於防守之地位。日俄之役,俄軍以交通線僅恃
一單軌鐵道,運輸不繼,遂屢為優勢之日軍所制。雖迭經試取攻勢,終歸無效。以吾
國軍隊現勢論,其數則有二十餘鎮之多,然續備後備之制,尚未實行。每鎮臨戰,至
多不過得戰兵五千。須有兵力三鎮以上,方足與他一鎮之兵相抗衡。且一有傷亡,無
從補充。是兵力一層,決難如鄰邦之雄厚也。今日吾國軍隊能否說到精練二字,此稍
知軍事者自能辨之。他日與強鄰一相角逐,能否效一割之用,似又難作僥倖萬一之想
。至於軍資、交通兩端,更瞠乎人後。如此而日吾將取戰略戰術上最有利益之攻勢,
烏可得耶?鄙意我國數年之內,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為孤注一擲之舉,不如採
用波亞戰術,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殲
之。昔俄人之蹴拿破崙於境外,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鑒也。
第十三章治心
一、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夕用得著的,有過一兩句,所謂守
第十三章治心
一、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夕用得著的,有過一兩句,所謂守
約也。
二、凡沉痾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
二、凡沉痾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
制動。人之疲憊不振,由於氣弱。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如貪早睡,則強起以
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帥氣之說也。久病虛怯,則時時有一畏死之見
憧擾於胸中,即夢魂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後之事,與一切妄念,掃除淨盡
,自然有一種恬淡意昧,而寂定之餘,真陽自生。此以靜制動之法也。
三、外境之迕,未可滯濾,置而遣之,終履夷涂。
四、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五、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六、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
三、外境之迕,未可滯濾,置而遣之,終履夷涂。
四、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五、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六、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
每見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
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令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
七、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
七、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
融,行得通也。
八、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九、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
八、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九、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
,設法以誅鋤異己者,權奸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
國外患而亡為慮者,聖賢之用心也。借人之拂逆,以磨礪我之德性,其庶幾乎!
十、與胡中丞商江南軍事,胡言凡事皆須精神貫注,心有二用則必不能有成。余亦言
十、與胡中丞商江南軍事,胡言凡事皆須精神貫注,心有二用則必不能有成。余亦言
軍事不日進則日退,二人互許為知言。
十一、研幾工夫最要緊。顏子之有不善,未嘗不知,是研幾也。周子曰:幾善惡。中
十一、研幾工夫最要緊。顏子之有不善,未嘗不知,是研幾也。周子曰:幾善惡。中
庸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劉念台曰:卜動念以知幾。皆謂此也。失此不察,則心
放而維收矣。
十二、誦養氣章,似有所會,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須臾
十二、誦養氣章,似有所會,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須臾
不離,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萬一。
十三、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守者也。惟心到靜極時,所謂未
十三、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守者也。惟心到靜極時,所謂未
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畢竟未體驗出真境意來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
。如冬至一陽初動,貞之固也,乃所以為元也;蟄之壞也,乃所以為啟也;谷之堅實
也,乃所以為始播之種子也。然則不可以為種子者,不可謂之堅實之谷也。此中無滿
腔生意,若萬物皆資始於我心者,不可謂之至靜之境也。然則靜極生陽,蓋一點生物
之仁心也,息息靜極,仁心之不息,其參天兩地之至誠乎。顏子三月不違,亦可謂洗
心退藏、極靜中之真樂者矣。
十四、我輩求靜,欲異乎禪氏入定,冥然罔覺之旨,其必驗之此心,有所謂一陽初動
十四、我輩求靜,欲異乎禪氏入定,冥然罔覺之旨,其必驗之此心,有所謂一陽初動
,萬物資始者,庶可謂之靜極,可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也。不然,深閉固拒,心
如死灰,自以為靜,而生理或幾乎息矣,況乎其不能靜也?有或擾之,不且憧憧往來
乎?深觀道體,蓋陰先於陽信矣,然非實由體驗得來,終掠影之談也。
十五、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雖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
十五、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雖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
,此綿綿者,由動以之靜也。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
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此穆穆者,由靜以之動也。
十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福。頤,君子以慎言語,節
十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福。頤,君子以慎言語,節
飲食;損,君子以懲忿窒欲;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此六卦之大象,最切於人。頤以養身養德,鼎以養心養腎,尤為切要。
十七、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
十七、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
自信,心中已無把握,焉能聞道。
十八、余生平略述先儒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
十八、余生平略述先儒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
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
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
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
十九、將欲求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二十、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
十九、將欲求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二十、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
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余於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淨盡。
爾等欲心地乾淨,宜於此二者,痛下工夫,並願子孫世世戒之。
附作忮求詩二首錄左:
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己
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己無賢子孫,忌人後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鶩。但期
一身榮,不惜他人污。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渠何其然?不自知其故!爾室神
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倚伏,重者栽汝
躬,輕說減汝祚。我今告後生,悚然大覺悟。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
,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右不忮)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
富求千乘車,貴求虧釘帶。未得求速賞,既得求勿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
榮不知厭,志亢神愈忲。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諸福
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瘵。矯首望
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維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
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涂,奚事生嗟氣?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俟命堪終古
,曾不願乎外。(右不求)
日課四條: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
日課四條: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
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
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
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
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故
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
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
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孟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
二: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孟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
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
,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
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
,以此事天饜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饑膚之會,
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徵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
,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
,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
民物,尤大本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己悖而
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
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於
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於
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
、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
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後
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
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
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逸而
四曰:習勞則神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逸而
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
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
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
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若
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
《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歷歷不爽。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
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
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旬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軍興以
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
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
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
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以上曾語)
《曾胡治兵語錄》是我國近代軍事史上一部有名的語錄體兵書,比較系統地反映了清末湘軍統帥曾國藩、胡林翼的治軍思想和治軍方法。其編寫者是近代著名愛國將領蔡鍔。
三人平生事蹟,這裡就不介紹了。
另外新增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
曾增補第十三章《治心》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