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6 19:14:54史卡利探員
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剛看完愛情決勝點,覺得這片很好玩,看慣伍氏風格的人會覺得有點不習慣,少了中期導演的碎碎唸紐約客式的長篇對白,早期伍迪艾倫總自己領銜掛男主角演出神經質的男子(也就是他本人的寫照),他也總是自已寫劇本,最近這兩三部就沒有再嘎一腳,一直以來的拍攝地:紐約,只有在兩部片取景地換到歐洲,其一是在《大家都說我愛你》(註一)跑到威尼斯去拍,這次則是得到BBC的贊助,跑到倫敦拍片,沒想到竟然票房不錯(我看應該是女主角的功勞…),這下子聽說伍迪先生笑開了嘴,不再堅持一定要在紐約拍了,不過這部新片還是保留了一些伍氏異想,比如說警探的發夢破案以及犯罪者與亡者之間的對話,就十足十的伍迪艾倫,從出場大家對於結局沒有邪不勝正的感嘆,大概可以推想他們應該不是伍迪艾倫的粉絲,而且大概是因為看太多好萊塢電影,觀影者已經變得沒什麼想像力,只要不照著好萊塢邏輯走的劇情,大家就變得無法接受。
幾年前曾與愛小藍一起上影資館的《伍迪艾倫講座》,主講人是聞天祥,那一陣子片子沒有全看齊,不過也看了有八成,著名的如《安妮霍爾》(黛安基頓)、《漢娜姐妹》都是那時補全的,那年是《名人錄》應該要上片,但是後來大概被他的低票房嚇到了吧,從此台灣就沒進他的片子,直到《愛》片才破除了伍氏電影台灣不賣的魔咒,其實他的電影有口碑的也不少,如《百老匯上空子彈》、《非強力春藥》,各自有約翰庫薩克(以空中監獄知名)、蜜拉索維諾(以祕密客知名)挑大樑,不過看片子的觀眾知道誰是導演的,我想應該不多。
我還是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今年奧斯卡的主席提到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裡跟幾百人一起觀影的感覺無法被DVD代替,即便你家有多好的影音設備。我深深地同意這句話,所以我寧可去看二輪也不願意租片子回家看,看電影這件事在我心目中,一定是跟去電影院劃上等號(除非是片商不上的好片,只流傳在影迷手中的)。忘了是哪篇文章提到過在電影史上,曾經有人想要發明可以在白天看的電影,不過作者說在黑暗的戲院裡看戲,就是淚流滿面也不怕被人看見,是哪個瘋子才會想要發明亮晃晃的電影,真是違反人性,此言極是。跟一群陌生的人在戲院裡一起看著某些段落,分享著情感的交流,我想這真不是一個人在家裡可以取代的樂趣。
看這片的時候,一直吸引我的不是女主角的窈窕身材,而是貫穿全片董尼采悌「愛情靈藥」的詠嘆調Una furtiva lagrima,每每此句充滿憂鬱悲傷的主題一現,象徵的就是在徘徊在兩個女人之間的男主角,既渴求上流社會的名利,又對慾念捨棄不下的內心衝突。腦袋突地想起研二時,和一位大學部法律系的學妹不約而同選定盧梭為主題做期末報告,看起來雷同的題目,卻因為兩人的切入點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發展,別人看此片注意的要不就是非好萊塢式的劇情,要不就是人性愛與慾的掙扎,我看的卻是古典音樂與劇情段落的銜接,怎麼樣的情緒配上絃樂還是男高音,當男主角躲在屋內窺看等著女主角回家以便槍殺她時,配樂卻是男高音如絲緞般柔順優美的嗓音,別人可能只是把這當成背景音樂,可是我覺得這樣的安排真的是非常地巧妙,非常伍迪艾倫式的知識份子調調,雖然伍迪艾倫本身是個爵士樂迷(註二),這次他捨棄爵士樂而採歌劇,很符合片中設定的英國上流社會的背景,那些不停出現在片中的柯芬園以及韋伯的「白衣女郎」,也成為影射階級的象徵,我一直覺得他的電影非常地注重配樂,而且恰如其份,如《曼哈頓》的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真是該死地搭,不知他本人吹樂器功力如何,不過選樂曲的欣賞力我覺得是美國導演中數一數二的。
後記:不過電影開演前的預告片看了半天,發現日爾曼民族熟悉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也要被搬上大銀幕了,真是嚇死我了,因為我認知中的華格納歌劇突然變成好萊塢調調,也難怪我看了兩分鐘才認知到這原來是《崔》劇,配上流行樂曲當配樂,一時反應不過來,說來英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而再地被搬上大銀幕,怎麼同屬於愛情悲劇的《崔》卻乏人問津,遲至今日才有人動念,說也奇怪,此主題以前我也拿來做過期中報告,真上片了倒應該去看看有何新意在其中…(目前從預告片中看不出來)
註一:此片票房超差,雖然有很多大明星,如茱莉亞羅勃茲,不過太扯的多角戀愛還有不怎麼樣的歌舞還是使得此劇評價不好。
註二:他自己還是黑管高手,固定在紐約的某處有樂團吹奏。
隨便註:台灣的此片官網做得真是差,沒有內容不說,更是把導演完全晾在一邊,隻字未提,反倒是博客來的電影配樂寫得不錯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7872
幾年前曾與愛小藍一起上影資館的《伍迪艾倫講座》,主講人是聞天祥,那一陣子片子沒有全看齊,不過也看了有八成,著名的如《安妮霍爾》(黛安基頓)、《漢娜姐妹》都是那時補全的,那年是《名人錄》應該要上片,但是後來大概被他的低票房嚇到了吧,從此台灣就沒進他的片子,直到《愛》片才破除了伍氏電影台灣不賣的魔咒,其實他的電影有口碑的也不少,如《百老匯上空子彈》、《非強力春藥》,各自有約翰庫薩克(以空中監獄知名)、蜜拉索維諾(以祕密客知名)挑大樑,不過看片子的觀眾知道誰是導演的,我想應該不多。
我還是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今年奧斯卡的主席提到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裡跟幾百人一起觀影的感覺無法被DVD代替,即便你家有多好的影音設備。我深深地同意這句話,所以我寧可去看二輪也不願意租片子回家看,看電影這件事在我心目中,一定是跟去電影院劃上等號(除非是片商不上的好片,只流傳在影迷手中的)。忘了是哪篇文章提到過在電影史上,曾經有人想要發明可以在白天看的電影,不過作者說在黑暗的戲院裡看戲,就是淚流滿面也不怕被人看見,是哪個瘋子才會想要發明亮晃晃的電影,真是違反人性,此言極是。跟一群陌生的人在戲院裡一起看著某些段落,分享著情感的交流,我想這真不是一個人在家裡可以取代的樂趣。
看這片的時候,一直吸引我的不是女主角的窈窕身材,而是貫穿全片董尼采悌「愛情靈藥」的詠嘆調Una furtiva lagrima,每每此句充滿憂鬱悲傷的主題一現,象徵的就是在徘徊在兩個女人之間的男主角,既渴求上流社會的名利,又對慾念捨棄不下的內心衝突。腦袋突地想起研二時,和一位大學部法律系的學妹不約而同選定盧梭為主題做期末報告,看起來雷同的題目,卻因為兩人的切入點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發展,別人看此片注意的要不就是非好萊塢式的劇情,要不就是人性愛與慾的掙扎,我看的卻是古典音樂與劇情段落的銜接,怎麼樣的情緒配上絃樂還是男高音,當男主角躲在屋內窺看等著女主角回家以便槍殺她時,配樂卻是男高音如絲緞般柔順優美的嗓音,別人可能只是把這當成背景音樂,可是我覺得這樣的安排真的是非常地巧妙,非常伍迪艾倫式的知識份子調調,雖然伍迪艾倫本身是個爵士樂迷(註二),這次他捨棄爵士樂而採歌劇,很符合片中設定的英國上流社會的背景,那些不停出現在片中的柯芬園以及韋伯的「白衣女郎」,也成為影射階級的象徵,我一直覺得他的電影非常地注重配樂,而且恰如其份,如《曼哈頓》的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真是該死地搭,不知他本人吹樂器功力如何,不過選樂曲的欣賞力我覺得是美國導演中數一數二的。
後記:不過電影開演前的預告片看了半天,發現日爾曼民族熟悉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也要被搬上大銀幕了,真是嚇死我了,因為我認知中的華格納歌劇突然變成好萊塢調調,也難怪我看了兩分鐘才認知到這原來是《崔》劇,配上流行樂曲當配樂,一時反應不過來,說來英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而再地被搬上大銀幕,怎麼同屬於愛情悲劇的《崔》卻乏人問津,遲至今日才有人動念,說也奇怪,此主題以前我也拿來做過期中報告,真上片了倒應該去看看有何新意在其中…(目前從預告片中看不出來)
註一:此片票房超差,雖然有很多大明星,如茱莉亞羅勃茲,不過太扯的多角戀愛還有不怎麼樣的歌舞還是使得此劇評價不好。
註二:他自己還是黑管高手,固定在紐約的某處有樂團吹奏。
隨便註:台灣的此片官網做得真是差,沒有內容不說,更是把導演完全晾在一邊,隻字未提,反倒是博客來的電影配樂寫得不錯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