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18:38:29來自星星的喵
不罵:汪培珽手記拾
不罵:汪培珽手記拾
作者:汪培珽 出版社:愛孩子愛自己工作室 出版日期:2020-12-02 00:00:00
<內容簡介>
不罵,力量更大
姊姊十六歲弟弟十三歲,那年的故事
孩子做錯事,也不罵?
為什麼要用罵的?
好好說沒用啊!
所以罵就有用了嗎?
沒。
既然沒用,為什麼還是繼續罵?
因為上一代的身教,我們不知不覺中學了起來,鮮少有人會思考「有沒有用」的問題。
「如果孩子乖乖聽話,我也不想罵人啊。」
不——你想罵人。
你怎麼知道我想罵人?
因為你自己是被罵大的。想避開這個不好的循環,需要強烈的覺醒。
孩子長大的過程裡,隨時隨地都可能犯錯。
只要你的管教裡有「罵人」這個選項,你隨時隨地都有機會罵人。
尤其是對小孩子,你罵起來毫無「負擔」。
當父母不知道怎麼宣洩自己的情緒時,更容易拿管教當藉口,找小孩開刀。
姊姊弟弟小的時候,我不罵。
因為我知道小孩無力招架父母「發瘋、發狂、發神經」的情緒。
即使好好說道理時,我也會盡力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你要做錯幾次都可以,只要你心裡想讓自己更好,我連處罰都免了。
罵人或是處罰,骨子裡對孩子說的是:我不相信你會更好。
因為我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所以我不罵,也不處罰。
當時,我並不知道「不罵人」的力量有多強大。直到孩子進入青少年。
連沒罵人習慣的我,都快要忍不住了,可見情況有多「嚴峻」。
如果小時候的壞算一分,到了青少年就變十分。
在做媽媽最困難的時期,我還是忍了下來。
等事過境遷,我對自己大呼一口氣說:還好我沒罵他。
如果時光能倒回,我好希望能更溫柔一點。
「為什麼你忍得住不罵孩子?」
因為——我的父母不罵我。
所以我的孩子,也不會罵他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
好的循環,從此無限延伸。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生氣,你說不要打罵,我該如何管教?」
她要你先檢查的,不是孩子。
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請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下定論。
很多父母對不到一歲的娃娃,也下這樣的結論。更恐怖的是,那很可能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格。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該展現的是同情心,不是厭惡感。
「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我可以怎麼幫你的忙?」
即使當下無法幫忙,也要心平氣和的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說。
而不是孩子生氣,你更生氣。
◆小孩做功課摸摸拉拉,摸到晚上十二點,
想知道她說了什麼重話嗎?
八點,我從客廳喊他,「弟弟,你要來做數學了嗎?」
八點半,他終於出現了。他先到廚房幫自己泡了一杯蜂蜜水,又烤了兩片土司,上面還各加了一片起司。
孩子,你是來野餐的,還是來用功的啊。等我們開始討論第一題數學時,已經九點了。
認真做事的時候,時間不是時間,再一抬頭,已經十一點半了,但我們還沒複習完第二天要考的東西。
我盡量不對孩子碎碎唸。這時候,我忍不住了:「你下一次可不可以早點開始!」
他是平時十點半上床的孩子。這時他的臉色反而好了,沒有半點不高興的樣子。
「媽媽,我肚子餓。」他說。
「我去煎蘿蔔糕,你繼續做。」姊姊這時從房間出來,說也要吃。她明天也是大考。
弟弟吃著,媽媽教著,看他疲累的神情,還有根本複習不完的進度,我很想忍耐,但實在忍不下來,
又說了一次:「你下一次可不可以早點開始!」
明天就要大考了,你負y減y等於負2y,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你放學還有時間看電影!
「弟弟,十二點半了,還有最後一個單元,你要不要先去睡,明天早點起來做?」
他說好。我說早一小時叫你好嗎?他說早一個半小時吧。
我說不需要,一個小時就夠了。
◆保護和監視,只有一線之隔。
她把那條線劃在哪?
檢查孩子的東西,我沒做過。小時候沒有翻過他們的書包、抽屜,長大後也沒檢查過手機或電腦。
青少年對隱私這件事,非常敏感,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最敏感的時期。
知道要保護自己的隱私,意味著孩子正在長大。
在摸索長大的過程中,卻被強迫公開不想公開的事……
大人要不要用同理心想想,自己也希望這樣被別人對待嗎?
父母要有警覺,這種監控什麼時候會結束?只要一開啟這樣的行為模式,就該擔心沒有結束的一天。
因為你想保護孩子的心,不會因為孩子的年齡而改變。
走到最後,親子關係不是成年的孩子委屈妥協,但私下怨聲載道,
就是全力反抗不歡而散,看到父母如鬼神而遠之。
◆你問,如何引導孩子不要這麼容易生氣?
她卻先反問,為何這麼害怕負面情緒,恨不得能除而快之。
當大人出現負面情緒時,最希望的是別人先接受自己。
孩子的問題也不在如何引導,而是──「你接不接受你的孩子?」
孩子的負面情緒最後愈演愈烈,很多都不是寵出來的,是「父母不接受」的結果。
◆看孩子不順眼時,不開口管教就是失職嗎?
她是怎麼說服自己盡力不批評的。
我正在猶豫這些話該不該說時,心裡卻突然竄出這念頭:
「他十二歲之前不是這個樣子的。他一向是個有禮貌的孩子。
人,不可能突然改變。現在一定是青春期的關係,既然是過渡期,我要多多體諒。」
我的頭轉向窗外。不多久,轉頭看他時,他已經睡著了。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學數學時??
她不用任何八股觀念搪塞孩子。
上學學的很多科目,將來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
但是,當你學它時,需要用頭腦去思考,不同的課目是不同的思考訓練??
例如媽媽後來開始寫作,寫作也需要邏輯。
例如你現在喜歡畫漫畫,畫圖不光是技巧,你對事情的想法、你看的小說、你做數學時動到的腦筋,
都可能對你將來想做的事有幫助。
◆你認為外向比較吃香嗎?
偏偏你的孩子就是內向呢。
「你說話大聲一點。」
「你要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
「你說話這麼小聲,別人聽不到。」
這位媽媽輕聲細語。她既沒罵孩子,也沒貶損。
但她心裡恨鐵不成鋼的焦急,也有殺傷力。他的孩子一定知道,只是不會表達我受傷了。
一個從小聽多了這樣語言的孩子,你說,他會不會漸漸地將自己內向的個性,與「不好」劃上等號呢。
◆信任孩子,可能還被嫌棄嗎?
她的經驗談裡,潛藏著「窮養孩子」的背後哲理。
「為什麼你要給我五百元?然後也不管我錢用到哪裡去。
你知道嗎?我後來在學校買東西吃,他們說多少錢,是廣東話,我根本聽不懂,
然後我就隨便從皮夾抽一張出來,接下來找的錢,我也不知道是多少……」
我讓孩子自己發現,他對金錢的態度不對勁,然後自己往源頭找,就發現是媽媽太信任他的結果。
他不喜歡自己這樣的花錢態度,但是皮夾裡就是有花不完的錢……
◆有一天老了,你對孩子有什麼期望?
她只對自己有期望。
「老了,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一定要有養活自己的積蓄。
能花錢請人代勞的事,不要麻煩孩子。」
孩子能陪伴父母的時間有限,陪著我說說笑笑就好,
不有趣的事,不要找自己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真的沒能力照顧自己,除了孩子也沒別人可以幫忙,怎麼辦?」
請相信:大大大多數的孩子,這時候都會心甘情願地幫助父母。
多數人都是良善的,願意幫助陌生人的都不在少數了,更何況是養大你的父母呢。
◆是做父母的最大難關,也是孩子的:青少年反抗期。
她用什麼心法渡過?
我與姊姊弟弟的親子關係,從十二歲開始,起了明顯變化。
不是不親密了,而是衝突的次數突然竄高。
有時也不是衝突。當原本以你為天為地的人,突然每天以「臭臉」面對你,
有多少父母可以忍住不罵人?我能過關有兩個原因:
第一, 我嚴格限制自己「罵人」。
姊弟倆被我狠罵的次數,兩個人,十幾年來,加一加不超過五次吧。
是他們太乖了嗎?想得美。
第二, 我相信孩子不是故意跟我作對,他們的反抗不是針對父母,而是自己。
既然我設定孩子會有「不聽媽媽話」的一天,當那天真的來臨時,我只差點沒說「歡迎光臨」。
★目錄:
進退之間
內向
孺子可教也
多一點空間
人生樂趣
潛移默化
廁所慢慢上
看你不順眼
最幸福的地方
做生意的最大利器
什麼時候叫長大
瞧不起
結婚靠運氣
從沒這麼絕望過
蛋糕不能當早餐
定力
父母更要有獨立的心態
跟小孩一起工作
歡迎光臨
體諒
愛她就是愛孩子
糾正錯對象
耳朵發炎
不敢說不,人生毀了一半
選擇不多
做父母的福氣
太太需要照顧先生嗎
加班
不可以被比較
星期天的早晨和晚上
探口風
千萬別騙
書店不是圖書館
我自己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做過很離譜的事
是友情,還是錯過的愛情
跑
別讓孩子有所求
找個人當榜樣
愛裡沒有犧牲
為什麼要學數學
拿斧頭砍死你
好勇敢
中彈
羞羞臉
如何引導不生氣
說瞎話
還好我沒罵他
你天天工作嗎
雙手雙腳爬回去
其實我很愛很愛我爸爸
一起騙老師
我要坐媽媽旁邊
放手,難
壞透了,還是不要罵
再談處罰
希望兩邊都能承受
不要強迫小孩午睡
跋:博客來華文作家專訪
<作者簡介>
汪培珽
親子書作家。正在往寫短篇小說的路上走。
專題作品有十一本: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管教啊,管教》
《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會讀書》《管教小書-理智斷線前》《相親相愛是什麼》
《親愛的,你有掛號信》《好言相勸》
汪培珽手記有十本:
《金湯匙裡的毒藥》《真的放手讓你飛》《別在半夜喊媽媽》
《不可以交男朋友的100個理由》5《偷偷愛著你》 《聽話,不要一直看手機》
《壞人我當》《臭臉的歲月》《不能讓你買,只好讓你吵》
翻譯的故事書有九本。翻譯的青少年小說有一本:《纖纖小手讓你握著》童同著
「汪培珽出品」,是她的網站:wptbooks.com
★內文試閱:
【說瞎話】
這個小孩會跟別人要東西吃,他的媽媽很困擾。對小孩說的道理是:「如果你亂拿別人的東西吃,這樣別人就可以說『你拿了我的東西,你必須跟我回家』, 那我就看不到你了,我會好難過。」
這不是道理,這是說瞎話。如果孩子遇上的不是騙子,就可以跟人要東西吃嗎?以誠待人,也適用在教孩子。大人這樣說理,哪來的誠信。孩子表面上對你說好,但不久又故態復萌,這時候你們只是「兩不相欠」──他先貪吃,接著你說瞎話,是半斤八兩。
這位媽媽也知道這個理由沒用,再換個說詞:「你要什麼跟媽媽講,媽媽會努力工作。你乖乖的話,我再買給你。」
對不起,這還是說瞎話。因為買糖果跟你努力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難不成你真的得等到老闆發薪水才能買嗎?還有,「你乖乖的,我再買給你」也不是管教孩子的說詞。不是只要孩子乖,要吃什麼你都會買,不是嗎?所以「孩子乖不乖」和「你買東西給他」,根本是兩回事。很多時候,他很乖,你也是無法如他的願。孩子乖可以獎勵,但是我們並沒有打算拿糖果去獎勵吧。
為什麼不能跟別人要東西吃?道理很簡單,「跟別人要東西吃,不禮貌。」
好了,你可能會說小孩聽不懂「禮貌」,或是說,只是這樣輕輕說,孩子聽不進去。不對,孩子不是聽不進去,只是自制力還不夠。大人多說幾次,就是強化孩子自制力的方法之一。你用其他亂七八糟的理由騙他,難不成是希望孩子不再犯,是因為「怕被別人帶回家」嗎?
要小孩不一犯再犯,得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威脅、利誘,都不是。父母不能先「以身作則」啊!大人教孩子,任何矇混的方法都不能用,我們總不希望孩子最後相信我們說的瞎話吧。
好好跟孩子說,「跟別人要東西吃,不禮貌。」再說上三分鐘的故事──小乖,上次媽媽帶你去麥當勞,你有沒有看到隔壁有個小朋友,他媽媽好像沒有買漢堡,那時候,如果他走過來跟我們要漢堡吃,你會不會嚇一跳?他如果想吃,應該是跟自己的爸爸或媽媽說,但是,有沒有可能是他昨天已經吃過漢堡了。漢堡不能常常吃,所以他媽媽今天才沒有買給他⋯⋯其實我還可以說更多、更久。我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實情──先讓孩子知道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接著找生活中可能的情況舉例。說什麼都可以,但我不說謊、不討好、不虛與委蛇,我甚至不怕讓孩子知道,「垃圾食物,媽媽是不會買的。」
一次兩次三次,慢慢說、好好說,大人對還是張白紙的孩子,說話一定要有禮貌,千萬別貶低孩子。相信我,孩子一定有聽懂的一天。等他們懂了第一件,會開始舉一反三,那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比較好教的原因。
後記:
可憐的事還在後頭呢?孩子拿了跟別人要來的糖果回家了,要家裡的長輩幫忙撕開包裝紙,可見這個孩子有多小。長輩知道糖果的來源後,覺得很丟臉,把糖果往地上丟,孩子撿回來又要求幫忙,長輩再丟⋯⋯
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又必須忍氣吞聲的話,一定會難過地當場哇哇大哭起來的。對小孩說謊和侮辱小孩,是讓他們「愈來愈不聽話」最有效的方法。
【看你不順眼】
這天,晚上九點,弟弟正在幫我畫插圖。畫著畫著,他突然有點心不在焉,跟我聊起天來。我任何時候都很樂意跟孩子聊天。但是,他每天願意坐下來畫插圖的時間,不到三十分鐘,我心裡可是滴滴答答地在淌血呢。
「媽媽,我覺得,你太信任我們了。」弟弟說。
我說:「哇,姊姊說,我太不逼她讀書。你又說太信任你。」我們家的小孩是有什麼毛病?
真的,自從他進入青春期後,我之前不會做的事,統統開始放手。中餐費用大約每週一百元出頭。後來他來說下課時間會買點心吃,我馬上說好。只是提醒他少喝含糖飲料。週末跟同學出去玩,看電影吃飯,我另外再給一、兩百元,用不完的留著下週吃飯用。有一次,我皮包沒有小鈔,直接給了五百元,也沒要他找錢回來。我很信任他沒錯。我認為他不會亂花錢,從來不過問錢花到哪裡去了。
原來,信任孩子,還會被孩子「嫌棄」。
「弟弟,你有沒有發現,我對你和對姊姊不一樣?我管姊姊花錢比較緊,因為她太喜歡買東西了。」這裡沒有任何不好的意思。每個人的個性不相同,更何況姊姊愛漂亮,當今的物質誘惑又如此大,我不得不看緊孩子的花錢習慣。
「可是你不一樣,我為什麼不能信任你?我信任你有什麼不好?」我希望孩子說明白。
「你當然可以信任我。但是,你『太』信任了。」他說。
「什麼叫『太信任』?當你踏出這個家門,你要做什麼,是你的責任。你是在外面做了什麼?吸毒嗎?」我實在想不到他能做出什麼壞事來。
「哎呀,」他搖搖手,意思是我想太遠了。「可是我是小孩,十八歲以前,我就是你的責任,我沒辦法完全對自己負責。」
他說對了。「對,十八歲之前,我對你有責任。那你倒是說說看,我對你太信任,是哪裡不好?」
他以下說的話,是對孩子採開放教育的父母,都要小心的。
「為什麼你要給我五百元?然後也不管我錢用到哪裡去。你知道嗎?我後來在學校買東西吃,他們說多少錢,是廣東話,我根本聽不懂,然後我就隨便從皮夾抽一張出來,接下來找的錢,我也不知道是多少……」
啊哈,這位媽媽,你知道你哪裡做錯了吧。你讓孩子自己發現,他對金錢的態度不對勁了,然後自己往源頭找,就發現是媽媽太信任他的結果。他不喜歡自己這樣的花錢態度,但是皮夾裡就是有花不完的錢……
這時候,媽媽和孩子都不說話了,氣氛有點僵。
我沒有接著說對不起,我說:「好啊,以後不給你這麼多錢了。都是爸爸啦,每次都在我的皮夾裡放大鈔。」
然後我說起了自己的經驗。「從小,你外公外婆很信任我。到美國讀書時,我沒錢就開口要,他們從來不管我錢用到哪裡去,但是我也沒亂花錢。你爸也是,爺爺奶奶也很信任他……」
「媽媽,你的時代,和我們的不一樣。」這句話,姊姊早三年前也說過。當孩子對父母這麼嗆聲,我們應該放鞭炮,那表示孩子長大了。
「有些我做錯的事,其實你可以阻止我。」弟弟說。這時候,弟弟已經進到房間,拿出皮夾,將裡面的好幾百元都還給我。他的表情裡,有絕望。
「什麼錯事?」我問。
「我沒有要跟你說。」他說。
「你不說,我們就沒辦法討論。我是一個信任孩子的媽媽,這就是我。你在外面的行為,你要自己負責。沒錯,等警察找上門的時候,我也脫不了責任。但是,那時候大家就看著辦囉。」我沒有一點威脅,我的意思是,有難同當。
我們又討論了一會兒,弟弟原本已經說到嘴邊的「錯事」,又吞了回去,「我還是不要說。」他終究還是沒說。
我說:「弟弟,你已經不是小小孩了。你要開始對自己負責。我也要開始愈來愈信任你。你有沒有發現,你不一樣了?」
我這一問,頓時感覺我和孩子頭頂上的烏雲散了開來。原來,在我眼裡這麼明顯的事,孩子竟然不知道,他根本不知道這一年,他已經長大了。我清楚地告訴他,我從前比較緊迫盯人照顧小孩的方式,以後不會再用了。
弟弟聽完,似乎若有所悟,但他嘴裡吐出來的話竟然是:「我現在看你愈來愈不順眼。」呵呵呵,我該大哭嗎?不,我只覺得,敢這麼跟媽媽說話的孩子,真可愛。
看我沒回應,他又馬上補了一句:「以後可能不會,不過現在就是。」
呵呵呵,不管你以後會不會,你就是我的孩子,你的感覺,我會照單全收。因為我信任你。
後記:
「爸爸,以後皮夾不要放五百元?」我將孩子給我的怨氣,都往他身上發。
「為什麼?」
「因為你兒子抱怨我給他這麼多錢,會害死他。」
轉頭,我又找姊姊訴苦。
「姊姊,剛剛你弟弟說看我愈來愈不順眼。」
「弟弟怎麼這麼壞。」
我正高興總算有一個孩子站在我這邊時,她又說:「哎呀,十四歲的時候,我看你更不順眼,每天都氣你氣得要死。現在好多了。」
【拿斧頭砍死你】
我對孩子的學校成績,採取「亦鬆亦緊」的管教。這是什麼管教法?其實我也說不清楚。或許可以這樣說,孩子從小,我們會一起討論人生的問題,所以他們知道「為什麼要用功讀書」的道理,也知道保持好成績是做孩子的責任之一。但是,要不要去努力,或怎麼努力,我不太干涉。也就是成績單出來不好看時,我可能會皺眉頭要他們加油,但還是不會每天盯著孩子讀書做功課。放學後回到家的時間就是他們自己的,除了沒電視可看、沒電動可打,上網閒逛聊天的時間我也會限制外,他們要做什麼都可以。整個晚上沒碰課本我也不會過問。因為──
首先,孩子的學習環境,我已經「保持乾淨」了。可以誘惑孩子浪費時間的東西都被過濾得差不多。
再來,他們也都已經了解「把書讀好」的重要性。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你可以整晚看課外書、你可以整晚畫漫畫、你可以整晚在姊姊或弟弟房間裡串門子,你也可以整晚跟同學打籃球⋯⋯這些都有益身心健康,也會增加人生的幸福。至於你會不會因為光做這些事就不讀書了?這不是我想插手的範圍。讀書這件事要靠自己,父母逼出來的成績,長遠來看,對人生的幫助不大。
好了,我這種「亦鬆亦緊」的管教,姊姊高一時,她終於開始發憤圖強用功讀書了。但同時也抱怨我之前沒嚴格逼她讀書,害她現在需要沒日沒夜地讀。抱怨我?笑死人了!如果當時我用強硬的手段逼她讀書,說不定她到現在還是「逼一步、走一步」呢。
「自己知道發憤努力」,比考五百個滿分還要珍貴。因為「自己知道發憤努力」是可以用一輩子的資產,以後誰管你考過幾個一百分。再好的學歷進入職場兩年後,沒有人再管了。大家看的都是你的工作態度和能力,這些都不是學歷可以評量出來的。
所以學歷不重要嗎?這不是重不重要的問題。而是當你還在求學階段,「用功讀書」就是你的責任之一;成績好不好是其次,但你要先努力,這才是正確的態度,也是人生不管在什麼時期都需要的態度。
*
放學後,我提醒弟弟要先做數學,那是他當前最需要加強的。提醒兩次之後,等我再開他的房門時,他卻在看電影。
「弟弟,你不是說要先做數學?」
「我知道。」他的臉色不好。此刻,我管教方式「亦鬆」的部分出動了。我沒說話,退了出來。
吃晚飯時,他的臉色還是不好。快吃完時,我問:「吃完飯你要做數學嗎?」
「不要。我要先做另一科。明天考兩科。」
「另一科還沒準備好?」我問。
「嗯,很多東西,我大概看看就好。」這是什麼意思?是之前已經讀好了,今天總複習?還是你現在才要開始讀?我管教方式「亦鬆」的部分再次出動。
八點,我從客廳喊他,「弟弟,你要來做數學了嗎?」
八點半,他終於出現了。他先到廚房幫自己泡了一杯蜂蜜水,又烤了兩片土司,上面還各加了一片起司。孩子,你是來野餐的,還是來用功的啊。
等我們開始討論第一題數學時,已經九點了。認真做事的時候,時間不是時間,再一抬頭,已經十一點半了,但我們還沒複習完第二天要考的東西。
我盡量不對孩子碎碎唸。這時候,我忍不住了:「你下一次可不可以早點開始!」他是平時十點半上床的孩子。
這時他的臉色反而好了,沒有半點不高興的樣子。
「媽媽,我肚子餓。」他說。
「我去煎蘿蔔糕,你繼續做。」姊姊這時從房間出來,說也要吃。她明天也是大考。
弟弟吃著,媽媽教著,看他疲累的神情,還有根本複習不完的進度,我很想忍耐,但實在忍不下來,又說了一次:「你下一次可不可以早點開始!」
明天就要大考了,你負y減y等於負2y,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你放學還有時間看電影!
「弟弟,十二點半了,還有最後一個單元,你要不要先去睡,明天早點起來做?」他的人生到此,從來沒有需要早起讀書或做功課過。他說好。我說早一小時叫你好嗎?他說早一個半小時吧。我說不需要,一個小時就夠了。
第二天我去叫他時,我的「亦鬆」想法又出現了,如果他起不來呢?或是他反悔說不想起來呢?我會尊重他。結果他起床了。
「媽媽,我先去洗澡。」好。好笑的是,他竟然洗得太享受了,好久都不出來。喂,老兄,你早起是要用功讀書的,不是來洗「貴妃浴」的吧。
最後打開書本開始複習時,離上學只剩三十分鐘。我一開始教他,才發現他整個單元都不熟,我忍著,從頭到尾沒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但是我肅穆的表情,他應該知道自己錯了。我耐心地一邊教一邊請他快吃早點。他卻說吃不下,還說胃怪怪的。最後,我闔上書本,說:「後面還有五題,你到學校再看看還有沒有時間複習。」我沒說的是:你佛腳抱到這種程度,我真想拿斧頭出來砍死你。
我將他沒吃完的土司包好,放進書包裡,說:「到學校如果胃好一點,多少吃一點東西。沒吃東西怎麼考試呢?」他說好。
我摸摸他的頭,心裡是佩服他的。他清楚知道,只要跟我說一聲「你不用管」,媽媽會馬上退下,然後他就不需要超過十二點還不能睡覺,也不需要還沒睡六小時就要起床。他也知道,數學成績不好媽媽也不會罵人,頂多是一句「再努力」。他沒有選擇好走的那條路,一切都是他自己決定的,我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不過斧頭還是要的,不砍死,半死也好,不然難消我心頭之氣。你這種數學程度,要是在台灣,早就先被老師砍死了。
【其實我很愛很愛我爸爸】
父母沒有想通這一點,以為孩子沒有反抗,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或不敢。事實上,很多孩子選擇妥協,是因為他們很愛爸爸媽媽。
這個十六歲的女孩很困擾,因為爸爸要看她的手機內容,她不肯。
她沒說冷戰是誰開始的,照邏輯推算,應該是父母。因為我只說不能給你看我的手機,你如果算了,就不會有冷戰。可見父母不打算放棄。爸爸要檢查孩子手機的理由?廢話,當然是想保護孩子。但十六歲的女孩說:「你又不可能一直保護我,就算被騙,也是一種經驗。」父母說不過孩子,只好祭出冷戰。
「如果手機沒有不可告人的事,為什麼不可以給父母看?」真是笑死人了。我的手機也沒有不可告人的祕密,你可以要求我開給你看嗎?
父母想要保護孩子,這點無庸置疑。但是十六歲已經成年,就算還沒成年,父母也沒有檢查孩子手機的必要。什麼時候開始不能檢查?當孩子說不行的時候。還不到十二歲的小孩,你要檢查他們的東西,通常是不太會遭遇「反抗」的。如果孩子開始反抗呢?好好談。什麼東西不希望父母看,才是我們要關心的事。
這個女孩的手機裡,有跟心儀男同學的合照。
父母的工作,不是去看孩子有什麼「祕密」。力氣,要花在跟孩子多聊天,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你看到了照片又如何?我答應你看照片又如何?你有辦法二十四小時監視嗎?
只要夠了解你的孩子,也經常溝通,就會知道他們的成績如何、學校生活如何、交友狀況如何⋯⋯情竇初開的年紀,跟心儀的人走得比較近,不是壞事。只知道讀書,外面的世界一概先封閉起來,你敢保證對孩子的未來比較好嗎?如果你知道現在社會「剩女、剩男」有多少,你可能又會對孩子「提早練習交朋友」這件事,變得樂觀其成了。
有一天,聽到爺爺透過越洋電話對在美國讀大學的孫女碎碎唸:「大學畢業後再交男朋友,先把書讀好再說。」我不以為然,告訴爺爺實情:身邊的夫妻朋友們,幾乎都是讀書時認識的。等入了社會,生活範圍馬上縮小到只剩下辦公室,而且裡面有一半以上都已經「死會」了,到時你要找誰啊?結果爺爺好好笑啊,下次的電話馬上改口:「有好的對象,先把握起來也不錯。」
「可是這個女孩才十六歲,談戀愛會不會太早?」吃東西、看電影、聊聊天,不行嗎?什麼事情都需要多練習,成功的機率比較大,不是嗎?而且,愛情這回事,父母攔得住嗎?孩子要在外面做什麼,你光監控手機有用嗎?
女孩說:「從小,爸媽就會翻看我的東西,坦白說我很不喜歡。他們還會對我的東西品頭論足。稱我未成年,沒有講話的權利,他們做的都是應該的,是在保護我。」
一開始是翻孩子的東西,再來要求手機的密碼,這種監控什麼時候會結束?父母只要一開啟這樣的行為模式,就該擔心沒有結束的一天。因為你想保護孩子的心,不會因為孩子的年齡而改變。走到最後,親子關係不是成年的孩子委屈妥協,但私下怨聲載道,就是全力反抗不歡而散,看到父母如鬼神而遠之。
檢查孩子的東西,我沒做過。小時候沒有翻過他們的書包、抽屜,長大後也沒檢查過手機或電腦。青少年對隱私這件事,非常敏感,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最敏感的時期。知道要保護自己的隱私,意味著孩子正在長大。在摸索長大的過程中,卻被強迫公開不想公開的事⋯⋯大人要不要用同理心想想,自己也希望這樣被別人對待嗎?
沒錯,可以帶壞孩子的東西很多。如果我怕孩子被形形色色的網站污染,我可以幫電腦加裝過濾軟體;如果我怕孩子抽煙、吸毒,我可以跟孩子談談這些事的後果;如果我怕孩子有性行為,我可以跟孩子談談可能的傷害⋯⋯
保護孩子的方法很多,「監看、監聽」是最該避免的一種。
任何關係裡,最重要的是信任。「其實我很愛很愛我爸爸,我並不想跟他吵架。除了手機是我能貼身攜帶保有不被侵犯的物品,我真的不太敢在家裡面放什麼了⋯⋯」
你看看啊,好好的親子關係,就要被自己親手破壞了。信任,是你和孩子間最大的資產,千萬別糟蹋。好好跟孩子聊聊,更重要。當孩子說的有理時,父母要學習「退一步」。
父母的「保護機制」總有退場的時候。沒人要你突然撒手全部的保護,慢慢退,讓雙方都有個緩衝。十六歲了,還想監看孩子的手機,也退得太慢了吧。「其實我很愛很愛我爸爸。」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白紙黑字這麼說,就會知道這樣的孩子,已經可以獨力邁向自己的人生了。
後記:
孩子的手機、臉書、情書、簡訊,我統統不看。我更相信一件事: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對話模式。看了,我一定難過。反正我很信任我的孩子,從我第一天認識他們起,我就已經決定要信任他們一輩子了。
對了,女孩最後還問,她可以怎麼辦?「不要跟父母妥協。這是你的權利,要盡全力維護。」
只要小孩不放棄,最後父母一定會妥協。但可以主動對父母示好,如果他們以為你要退讓了,直接表明你沒有。於是冷戰又開始,然後再找機會去示好⋯⋯多試幾次,並且口頭保證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要他們信任你。只要你的耐心大過父母,沒有父母還會堅持下去的。
我家姊姊從十二歲說要交男朋友,我說不行。她的耐心持續不懈,最後我讓步了。其實她不知道,我的「讓步」早就準備好了,只等著她來爭取。
【瞧不起】
當父母的,如果沒耐心,做小孩的,統統要遭殃。這是我學開車後發現的事。或是說,當父母的,只要遇上跟小孩有關的事,就會突然變得沒耐心,這時候,小孩除了照單全收,拿父母一點辦法也沒有。
父母的沒耐心,最常出現在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上。
開車上路後,坐在我旁邊的人不是我的爸媽,而是先生。他的態度讓我聯想到:如果當初辭職回家帶小孩的人是他,我的寶貝要遭殃了。
當我開車有任何錯誤出現時,他說的話都是問句。但是,他不是真的在問我,他是在諷刺我。
陰天出門,開著開著,天空下起雨來。先是毛毛雨,接著雨點愈來愈大。
「你這樣看得見前面嗎?」他的話裡帶刺。而且刺還不小。
我真是看不清楚,但是,我故意不用雨刷嗎?不是。剛從快速道路下來,又遇上十字路口,我的心裡已經七上八下了,哪管得了雨刷在哪裡。
常常,當孩子心裡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父母不但不出手幫忙,只會在旁邊說風涼話。這種大人很多。
我覺得先生不是跟他爸媽學來的,因為我的公婆從來不這樣說話。我猜,那是學生時代師長說話的方式,再來就是公司上司說話的態度。當我開車時,他將我當成他的下屬。老闆這樣跟下屬說話,公司裡應該很常見。
正確跟家人說話的方式,讓我示範一下:
「你這樣看不清楚,需要我幫你按雨刷,還是你要自己練習?」
因為我不熟練,顧得了東就顧不了西,我也可能不希望你幫忙,我想自己練習,你只要提醒我就可以了。
接著,車子開進更小更擠的商圈。「你開這麼快做什麼?」他不是真的希望我回答為什麼開這麼快吧。
我不是故意開快的,因為我還不太會控制油門,剛剛一路上都是快速道路,我拿捏不好快慢的轉換。正確跟家人說話的方式,讓我再示範一下:
「這裡道路小、車又多,需要開慢一點。」前面是原因,也就是所謂的道理,一定要先說,後面再接著說建議。大人如果能這樣說話,小孩才容易舉一反三。下次遇到路小車多時,我就知道要放慢速度。
有沒有發現,很多父母也只會跟小孩兇巴巴地下命令。如果你只是叫我開慢一點,並不說明原因,我就不容易學會快慢之間的拿捏。
「我真的開太快了啊!」我承認。
「車比較多的地方,不要開太快,是不是?」我特地說話謙和有禮。
其實我沒有放慢速度,還有一個原因。
我說:「我不敢開太慢,是怕你瞧不起我。」
先生終於笑了。
我說:「你看看,現在我會開車了,你有沒有輕鬆一點?」
他又笑了。他寧願被累死,也不想被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