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2018-05-04 18.44.24.jpg
只是翻著兩廳院每月的演出節目表,就這樣《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印入眼簾,也不管這部戲到底要幹嘛,腦中只是想起2009年看到蘭陵眾演員們演出的《荷珠新配》,認識這個很資深的劇團「蘭陵劇坊」,原來這個劇團創造培養出許多臺灣優質且超厲害的演員,而看舞台劇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那些平常只能透過電視機看到的演員,是活生生在你眼前飆演技。而這次根本就不管卡司不管內容,反正先買票再說。
這次有點兒可惜之處,是我的座位買的有點兒偏,純粹只是個人為了進出場方便,喜歡坐於鄰近門口的走道邊,但當一進場時,發現視線會因舞台上的黑幕牆阻擋時,就有點兒後悔自己的貪小便宜與個人方便,但據說幾乎座無虛席,大概也別想有機會可以換到中間的座位。
開演前依然倔強的不想翻開節目單,就讓戲開鑼時,帶給自己一次次的驚喜吧!一開始就像劇名一樣,一群人在舞台上伸展與排練,這或許就是蘭陵劇坊每次上課時的熱身常態吧!接著就是每一個演員的獨角戲,偶爾加入其他演員的協助,讓演員的人生故事更豐富與完整。看著大人模樣,演著自己的年輕甚至年幼故事,讓每一幕戲,多了些人生的韻味。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場時,王仁里(土司)的那場童年記憶,一個調皮的小男孩,趕不上車回家,透過路人阿姨的幫忙,打電話向家人求助,又因為尿急而溼了褲子,我以為他會直接在雨中洗臭臭的褲子,結果他去海邊玩海浪洗褲子,然後他到底有沒有平安回到家啊?
至於下半場,我因為星二代與自己父母的同台演戲而感動,首先出現的是鄧安寧的女兒,詮釋著不知說哪國話的空姐,在眾演員們面前,依然不怯場,與爸爸同台飆戲;最後是劉若瑀,在回憶爸爸媽媽的年輕歲月中,由女兒演出自己那溫順的媽媽,由兒子演出自己那自以為是的爸爸。
中場休息時,才翻開了節目單,原來這部戲在1983年已經上演過了,我相信當時的版本一定和今年的版本完全不一樣,因為每一場獨角戲,演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而每一個人的人生一定都不一樣,而即使是同樣的演員,當年齡與時空不同時,故事也多了一些後續的發展,與生命的歷練。
這是一部老蘭陵的新故事,也正是一部見證台灣劇團發展與演員培育的故事,節目單上說:「傳奇演員們再度聚首,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爬梳他們如何走進劇場,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而舞台上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哩哩摳摳的道具(最多只有椅子),空蕩蕩的舞台上,由演員們的肢體行動與聲音表現,訴說著屬於他們的故事。譬如鄧安寧演著自己躺在病床上的模樣,由楊麗音演著監控心跳的機器,某個演員戴著手套,演著導尿管。每一幕戲的導演與主角,就是自己,眾演員聽著自己的故事去表演與走位。看似空曠的舞台,蘊藏了無限的想像力。藝術總顧問吳靜吉博士笑說:『大夥從當年的「鮮豔欲滴」,一路走到今日的「熟能生巧」的年紀(境界),多年過去,大家眼睛、鼻子都一樣,其他都不一樣了。』雖然我不曾參與過他們的「鮮豔欲滴」,但我很開心能見識到他們的「熟能生巧」。忍不住也想要矯情謝謝吳博士,因為他的夢與實驗,為台灣創造出百花齊放的優質劇場人員。
蘭陵劇坊:
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場,為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場,而後更名為「蘭陵劇坊」,1977年開始醞釀,1980年正式創立,約有10年時間運作,除了直接或間接地孕育了台灣許多劇團誕生,包含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蘭陵人包含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李永豐等人持續不斷對劇場的努力與貢獻,讓台灣劇場得以百花齊放,影響相當深遠。
上一篇:舞台上:奧林匹克四逗士
下一篇:舞台上:吉米不難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