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7 16:26:08阿甘

子張問入官

本篇屬大戴禮記》第六十五篇

禮記原有一百三十ㄧ篇,漢戴德刪取八十五篇,稱大戴禮記,未列入十三經,今存四十篇。

 

《子張問入官》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顓孫師向孔子問為官之道。)

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也。」(安保己身和取得讚譽,是不容易的。)

子張曰:「安身取譽如何?」(如何安保己身和取得讚譽?)

孔子曰:「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搢,已過勿發,失言勿踦,不善辭勿遂,行事勿留。(表現好的不專橫,教導資質較差著不躁進,犯過的錯不再犯,講錯話不辯解,壞人的言詞不採行,做事不有所保留。)

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政令受到服從)。」

 

「且夫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憤怒的數落別人產生牢獄刑罰),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拒絕諫言導致思慮閉塞),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慢輕易導致失去禮節),墮怠者時之所以後也(墮落懈怠導致時效落後),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奢侈導致錢不夠用),專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專橫導致事情不能做成),歷者獄之所由生也(紛擾多時產生牢獄刑罰)。

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故君子南面臨官(就任為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而進是利,而除是害,而無求其報焉,而民情可得也。(大誠而秉公治理,知道很詳盡而僅大略施行;統合忠信之人,研考倫理規範,保存美惡之分;引進有利的,除掉有害的,不求人民通報,就能知道民情。)

故臨之無抗民之志,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狡民之辭,養之無擾於時,愛之勿寬於刑(所以就任時沒有違抗人民的意志,勝利時沒有冒犯人民的言詞,量度時沒有欺詐人民的言詞,生養時沒有打擾耕作的時間,愛護時沒有放寬刑罰);

言則身安譽至,而民自得也(那麼人民自然能有所得)。」

 

「故君子南面臨官,所見邇,故明不可弊也(從鄰近的事情體察起,所以明白而不受蒙蔽);所求邇,故不勞而得也(尋求身邊的資源,所以不必路途辛勞就有所得);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至也(用簡約的方式治理,所以不必勞師動眾就得到讚譽);法象在內,故不遠(效法的對象在內部,所以不必遠求);源泉不竭,故天下積也(湧泉不枯竭,所以聚積在天底下);而木不寡短長,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亂(木材不缺乏短的或長的,人人有所度量,所以治理不紊亂)。

故六者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貫通中心,潛藏在志向裡,表現在臉上,發表於聲音),若此則身安而譽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臨官,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於亂(不去治理就會混亂,紊亂就引起爭執,爭執又引起更多混亂);

 

是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所以心胸寬大包容人民,慈愛的優待懷柔他們),而民自得也已。

 

故躬行者,政之始也;調悅者,情之道也(所以身體力行,是政令的根本;互相調和取悅,是人之常情)。

 

善政行易,則民不怨;言調悅,則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顯以佚之也(良善的政令容易做到,人民就不會抱怨;言詞調和取悅,人民就不會以身試法;從己身取仁,人民就會彰顯政令而使它容易推行了)。 

 

財利之生徵矣,貪以不得(生財之道很明白,貪心就得不到)。

 

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好的政令一定是簡明扼要的!但苟且馬乎反而會造成混亂。)。善言必聽矣!詳以失之(好話一定要聽!但說的詳盡就會失去大意)。

規諫日至,煩以不聽矣。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規勸的諫言每天來,厭煩不想聽。好的諫言,每天都聽;好的行為,要能做到)。

 

「故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群臣僕之倫也(在上位的,是人民的儀表;執政單位,是人民的表率;服侍的近臣,是每位臣僕的人倫模範)。

故儀不正,則民失誓;表弊,則百姓亂;邇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汙矣(所以儀表不正當,人民就失去誓詞;表率作弊,百姓就作亂;服侍的近臣不公正廉明,每位臣僕就幹起骯髒的事了)。

故不可不慎乎三倫矣!」

 

故君子脩身、返道、察說,而邇道之服存焉(君子修養己身,反省政事有沒有做好,勤走基層,體察人民的意見與指教,鄰近的人們就服從了)。

 

是故夫工女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齎材,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始(所以織布的女工一定自己選擇蠶絲桑麻,好的木匠一定自己選擇工具木材,賢明的君主和好的上司一定自己選擇左右手)。

故佚諸取人,勞於治事;勞於取人,佚於治事(所以安逸地選取手下,治理政事就費心勞力;費心勞力地選取手下,治理政事就安逸)。

 

故君子欲譽,則謹其所便;欲名,則謹於左右(所以君子想要得到讚譽,就要在他的方便的地方謹慎;想要名聲,就要對他的左右手謹慎)。

故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所以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樹的人,爬的高,就愈怕下面的人)。

 

六馬之離,必於四面之衢;民之離道,必於上之佚政也(六匹馬能夠衝開跑道,一定是在四通的街道上;人民離開正道,一定是在上位者放佚鬆散的政令下)。

 

故上者尊嚴而絕,百姓者卑賤而神(所以在上位者尊貴、嚴厲,反而自絕於人民,身後受人唾棄;百姓卑微低賤,卻如神一般受人崇敬供奉,名留千古)。

民而愛之則存,惡之則亡也(人民愛戴他則存續,厭惡他就滅亡)。

 

故君子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恭有本能圖,脩業居久而譚,情邇暢而及乎遠,察一而關於多(高貴而不驕傲,有本領能圖求財富、受恭敬,修持事業久遠而宏大,近處的情報通暢而能及於遠處,觀察一樣就能關聯到許多)。

 

一物治而萬物不亂者,以身為本也(只治理一樣,而萬事的就不會混亂,是因從己身為根本做起)。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所以君子蒞臨治理人民,不可以不知人民的心性,通達人民的情感。知道了他們天生的性情與後天養成的習慣,人民就特別遵從你的命令了)。

 

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所以世界治平,則人民親愛你,政治清平,則人民沒有抱怨)。

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所以君子蒞臨治理人民,不以高標準治理,不執行深遠的道理,不苛責人民所不能做到的)。

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辟矣(今天以聖明先王的成就功業為目標來治理人民,人民感到嚴格而不歡迎;執行好幾年才能完成的事業,則人民感到疲憊痛苦,就會想要逃避)。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所以古代皇帝、官員戴的冠冕,前面有玉珠串,是用來遮蔽眼睛的精明;用罩子遮住耳朵,是用來擋住聽覺的)。

 

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清澈極了,就沒有魚活的下去;人聰明極了,就沒有徒人跟的上)。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所以矯正曲枉的,使他自己有所得;優待而懷柔,讓他自己尋求;度量他的性向,讓他自己摸索)。

 

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人民有微小的罪過,一定要舉他做過的好事來赦免他的過錯;如果是死罪,則讓他生存,這是好事;如此上下相親而不離棄)。

故惠者,政之始也(所以嘉惠人民,是政事的開始)。

 

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政府不公正,就不可能教化人民;不操練複習,則人民就無法被使喚指揮)。

 

故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者,莫若先虛其內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所以君子想要說話受人信服,沒有比謙虛內心更好的方法。想要政令迅速推行的,沒有比身先士卒更好的方法。想要人民迅速服從的,沒有比道德統馭之更好的方法)。

故不先以身,雖行,必鄰矣;不以道御之,雖服,必強矣(所以不身先士卒,推行了,也一定只能在鄰近的地方;不以道德統馭之,服從了,也一定是勉強的)。

故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矣。外內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者矣(所以不是忠信的人,無法取得人民的親愛。外表與內心不互相回應檢討,就無法取信於民)。

四者,治民之統也(忠信、身先之、以道御之、外內相應,這四項是治民之道的統整)。

上一篇: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