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3 12:25:43蘇彩惠

中國四大菜系─魯菜(第一篇)

     
                         中國四大菜系─魯菜(第一篇)

 

中國菜主要有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之說,其中四大菜系是指魯菜、川菜、粵菜、蘇菜;八大菜系是指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魯菜(又稱山東)

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宋代以後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為宮廷禦膳主體,對京、津、河北和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魯菜發端于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于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包括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等三大流派。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鹹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魯菜歷史極其久遠。《尚書·禹貢》中載有青州貢鹽,說明至少在夏代,山東已經用鹽調味;遠在周朝的《詩經》中已有食用黃河的魴魚和鯉魚的記載,而今糖醋黃河鯉魚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魯菜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齊國,憑藉魚鹽鐵之利,使齊桓公首成霸業。

 

傳說中將自己的兒子蒸熟了獻給齊王吃的易牙,實際上是當時善於調味的烹飪大師。魯菜中的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獨具風味,可能是繼承古代善於做羹的傳統;而膠東菜以海鮮見長,則是承襲海濱先民食魚的習俗。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還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張,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餒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說明當時的魯菜已經相當講究科學、注意衛生,還追求刀工和調料的藝術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空前繁榮,地主、富豪出則車馬交錯,居則瓊台樓閣,過著鐘鳴鼎食,征歌選舞的奢靡生活。根據諸城前涼臺庖廚畫像,可以看到上面掛滿豬頭、豬腿、雞、兔、魚等各種畜類、禽類、野味,下麵有汲水、燒灶、劈柴、宰羊、殺豬、殺雞、屠狗、切魚、切肉、洗滌、攪拌、烤餅、烤肉串等,各種忙碌烹調操作的人們。這幅畫所描繪的場面之複雜,分工之精細,不啻烹飪操作的全過程,真可以和現代烹飪加工相媲美。北魏的《齊民要術》對黃河流域,主要是山東地區的烹調技術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不但詳細闡述了煎、燒、炒、煮、烤、蒸、醃、臘、燉、糟等烹調方法,還記載了烤鴨烤乳豬等名菜的製作方法。此書對魯菜系的形成、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歷經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錘煉,魯菜逐漸成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東的北食店久興不衰。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吳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飪高手或美食家,他們對魯菜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到元、明、清時期,魯菜又有了新的發展。此時魯菜大量進入宮廷,成為禦膳的珍品,並在北方各地廣泛流傳。清高宗弘曆曾八次駕臨孔府,並在1771年第五次駕臨孔府時,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第72代孫孔憲培,同時賞賜一套滿漢宴·銀質點銅錫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給孔府。這更促使魯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一般認為魯菜內部分為兩大派系,為濟南菜和膠東菜。有時也分為三大派系,為以上兩種加上孔府菜。特點是清香、鮮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擅長以蔥香來調味。烹製海鮮甚有特色。

 

膠東菜

萊州、登州(在今煙臺一帶)為膠東菜發源地。以烹製各種海鮮而馳名,口味清淡鮮嫩,保持食材的原有味道,講究花色造型,刀工精細。膠東菜經過漢、晉、唐的不斷發展,明末清初被引進入北京。清末民初發展出以煙臺為代表的本幫膠東菜及以青島為代表的改良膠東菜。而大連菜即是魯菜系膠東幫在大連的發展成果。

 

代表菜有:蔥燒海參、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魚、扒原殼鮑魚、糟溜魚片、浮油雞片、氽雙脆、烤大蝦、炸蠣黃。

 

濟南菜

濟南府為濟南菜發源地。擅長爆、燒、炸、炒,口味偏重。另外湯菜也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

 

代表菜有:奶湯蒲菜、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油爆雙脆、鍋燒肘子、四喜丸子、蜜汁梨球、幹爛蝦仁、濟南烤鴨、清湯燕窩、炸荷花。

 

孔府菜

孔府菜,以山東曲阜的孔府為名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菜肴,由於曲阜是歷代帝王祭典朝聖的地方,自古便擅長製備官府菜,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自成一格和風味獨特而聞名天下。

 

代表菜有:<1>大件菜

當朝一品鍋、燕菜一品鍋、燕窩四大件、烤牌子、烤花藍桂魚、海米珍珠筍、紅扒熊掌、扒白玉脊翅、御筆猴頭、燒秦皇魚骨、菊花魚翅、神仙鴨子、一卵孵雙鳳、八寶鴨子、霸王別姬、繡球魚肚、懷抱鯉、帶子上朝、幹蒸蓮子、

 

<2>家常菜:松子蝦仁、玉帶蝦仁、一品豆腐、炒小豆腐、燒安南子、炒雙翠、九層雞塔、鍋塔豆腐、七心雞子、鴛鴦雞、汪肉絲、珍珠湯、雞皮軟燒豆腐、油淋白菜、炸溜茄子、椿芽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