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30 19:12:00蘇彩惠

淺識─*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

康丁斯基《構成第四號》﹝Composition IV1911 年,油彩畫布,159.5 x 250.5 公分,展於─北萊茵西法登美術館─杜塞道夫﹝Dusseldorf﹞位於萊茵河畔,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州首府。

 

康丁斯基出生於莫斯科,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他在近三十歲時,受到莫內﹝Claude Monet﹞的啟發,毅然決定從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

 

二十世紀初,康丁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和當時新興的畫風。在 1900 年到 1910 年這段期間,他四處旅游,先後去了威尼斯、突尼斯、荷蘭、法國和俄國,一路吸收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繪畫風格,從此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康定斯基強調純色的心理效果,強調鮮紅顏色怎樣像號聲一樣使人動心,他相信通過這種觀念創作,進行心靈與心靈之間交流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1911 年之後,康丁斯基陸續結識馬蒂斯和克利等人一起創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Blue Rider﹞,並且共同辦畫展,也因為有他們的推動,表現主義得以盡情的發展。

 

到了 20 年代,康丁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變,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1922 年,他到包浩斯﹝Bauhaus﹞設計學院當教員時,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高潮時期。康丁斯基對於包浩斯設計學院基礎課程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包括分析繪畫和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論研究。他要求學生設計色彩與形體的單體,然後把這些單體進行不同的組合,從中研究形體與色彩的結構方式和產生的藝術效果。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形體理論開始,然後逐步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系起來。

 

康丁斯基在他後期的創作中,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來的幾何圖形風格,這些無疑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種新的理念。他是一位能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讓人們能夠「聆聽」繪畫,「描繪」音樂。



康丁斯基《構成第八號》﹝Composition VIII1923 年,油彩畫布,140 x 201 公分,展於─古根漢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康丁斯基《溫和的活力》﹝Moderate Energy1944 年,油彩畫布,42 x 58 cm 公分,展於─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巴黎﹝Paris﹞,法國。

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

抽象繪畫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有類似於音樂之處。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一﹞幾何抽象﹝或稱冷的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稱熱的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油畫之美,主要是色彩之美,而色彩之美,關鍵是要看如何掌握和運用色調。色彩在形式上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自上個世紀20年代出現第一幅抽象油畫以來,抽象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畫壇的主流,在表達感情方面,色調在抽象油畫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油畫藝術語言的構成不外乎形與色兩個基本因素。和別的畫種比較起來,油畫具有色澤鮮明、色域寬闊、表現力強等特點,對油畫來說,色彩在形式上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油畫色彩的表現力,主要取決於畫面的總的色調給人的視覺作用。因此,色調處理是油畫色彩處理的關鍵所在。

一幅油畫的成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藝術家對畫面的色調處理。色調在抽象油畫藝術的作用更為突出。油畫色調的處理,隨著油畫技法的進展、科學的進步以及人們欣賞習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古典油畫幾乎是清一色的棕褐色調子,自從印象派開始,發現了條件色的規律,就使畫面色調豐富多彩起來。油畫色調的調和大約有鄰近色的調和、單一色的調和、對比色的調和。使用單一色調的和色調的畫面看起來非常統一。抽象畫色調的處理,學問很深,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油畫藝術發展到現在,藝術觀念的變更、科學的進步,將會對油畫色彩的處理帶來更大的自由。

流彩抽象油畫是現代抽象油畫剛興起的一個新品種,畫法是用丙烯顏料參水調和,在平整的畫平上流動,技法純熟的畫家能控制流動的走向和色彩和融合,也可以流出類似風景的山水畫,流彩抽象因為其色彩豐富多變,形狀自然且變化多端,很有觀賞價值。

抽象藝術與當代文化的關係一直是批評界關注的核心話題。在西方理論界,除了像羅傑‧弗萊、格林柏格等批評家直接從事抽象藝術的批評和實踐外,像邁耶‧夏皮羅、梅洛‧龐蒂、羅蘭‧巴特等藝術史家和哲學家也曾參與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抽象藝術如火如荼的運動中。正是在批評和理論的推動下,抽象藝術早年的前衛反叛性才逐漸被主流藝術的“合法性”所代替,並最終以學院的方式成為了西方主流的藝術形態。

相反,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卻沒有如此幸運,在多種制約的因素中,批評和理論研究的滯後仍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從2000年以來,隨著批評界的研究和有關抽象藝術展覽的增多,中國的抽象藝術才重新活躍起來。像高名潞、易英、王林、殷雙喜、王南溟、黃專等批評家都發表了專題性的批評文章,而高名潞、栗憲庭、李旭、劉驍純等都通過策劃一系列的展覽對抽象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批評家高名潞,他在近三年內所做的大量學術活動和主持的研討會對中國抽象藝術的梳理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當代繪畫的多元格局中,抽象繪畫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地位,長期扮演著“他者”的角色。文革時期如此,新潮時期如此,即使在今天多元化發展的當代藝術情景中也同樣如此。抽象繪畫所遭受的責難是多方面的:官方藝術不能接受它,是因為它與主題先行和歌頌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是相對的;學院藝術不能完全地接納它,是因為抽象繪畫的存在實際上起到了質疑、反叛以從造型、結構、具像寫實、情節敍事為核心的整個學院繪畫模式的合法性;新潮時期的現代主義不能完全地接納它…

是因為中國傳統繪畫一直就沒有產生抽象藝術的土壤,抽象繪畫只是對西方抽象藝術的借鑒,只是步西方的後塵,並不具有語言和繪畫觀念的原創性;當代中國主流的“圖像式”繪畫排斥抽象,是藝術家普遍認為抽象繪畫總是在抽象的圖式中耗掉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卻對當代文化的建設和中國的現實生活無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於是,抽象藝術一直是在邊緣的狀態中行進。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抽象繪畫的發展一直都有著一個西方抽象藝術的參照系。內因在於,197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美術界開始從“文革美術”的窠臼中走出來,擺脫藝術服務於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功能,逐漸恢復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和重建藝術獨立的本體價值。

外因在於,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伴隨著“解放思想”而來的經濟改革,必然面臨在文化、藝術領域向西方學習。正是在這個語境下,抽象繪畫在中國的產生至少具有了雙重的意義:一是可以恢復藝術家的創作自由,重塑藝術的本體價值。另一個是,由於西方抽象藝術自身所具有的精英主義、個人主義和文化反叛精神,因此,抽象繪畫在中國的出現從一開始也具有了反叛專制、渴望解放、呼喚自由的文化啟蒙色彩。儘管中國的抽象繪畫有著西方抽象藝術的參照系,但由於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語境的不同,中國的抽象繪畫從其產生之初就具有自身的藝術史價值和獨特的文化現實意義。

80年代初的抽象繪畫很容易便具有了一種新的精神價值——前衛的反叛性。換言之,藝術家選擇抽象繪畫,實際上也意味著選擇了“反叛”。因為,抽象藝術對傳統繪畫模式的背叛,對官方主流審美趣味的拒絕,使抽象藝術增添了一種精神的附加值——反主流的邊緣身份,也正是這種邊緣性的身份增加了抽象藝術的前衛特徵。對於這一時期的抽象繪畫,美術批評家易英的觀點是,“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抽象藝術都不是一個藝術問題,在80年代的中國抽象藝術首先是作為意識形態而產生的。抽象藝術本身是否純粹,抽象藝術的構成與表現,抽象藝術的教育與實踐等等都不重要。”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美術界進入尋求現代主義和文化現代性建設的高峰階段,史稱“新潮美術”。此時,架上繪畫的多個領域,油畫、水墨、綜合繪畫都出現了大量的抽象性繪畫,而且在語言上已進入了多元化的發展階段,除了有西方以蒙德里安、馬列維奇等為代表的“結構抽象”,以康定斯基、波洛克為代表的“表現性抽象”外,中國的抽象繪畫還廣泛地吸納了“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語言特徵,真正實現了抽象與表現的大融合。其中具有代表的藝術家有丁乙、餘有涵、谷文達、李山、王川、孟祿丁、周春芽、任戩、舒群等。

當然,抽象藝術所體現出來的對文化現代性的追求僅僅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整個文化啟蒙運動的一個分支。隨著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國發生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和經濟改革,最終,90年代以來的抽象繪畫因當時文化情景的轉變而呈現出新的面貌。80年代末年代中央美院四畫室走出了當代抽象油畫很有代表性的一代,他們以張方白、韓中人等為領軍人物的新一代抽象油畫家為當代油畫藝術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時四畫室在開篇元老聞立鵬、葛鵬仁老師的努力下,不斷為中國油畫藝術領域裏創造出更多的富有創造力的抽象藝術家。大約在2000年前後,中國的抽象繪畫開始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2003年,美術批評家高名潞策劃了“極多主義”展在當代文化的情景中,抽象繪畫的存在意義已經發生了大的改變。它既不同與80年代初的形式反叛,也不同與“新潮美術”對文化現代性的追求,更與9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尋求本土化的表達沒有直接聯繫,相反,在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追求中,抽象藝術的核心價值更多的在於一種個人化的表達,以及這種表達對藝術自主性、個體性、獨立性的捍衛。

由此,抽象藝術以其多樣的發展形態,如表現性抽象、形式抽象、結構抽象等,以多元化的文化追求,如對個體自由的捍衛、對文化現代性的追求、對全球文化和本土意識的反思等,都共同與中國的當代文化發生了直接的互動,其形態價值和自身的文化意義都應得以澄明和肯定。

 

張大千大師《招隱圖》以半抽象技巧繪畫,造景自然。《招隱圖》2013527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拍賣─估價2,500萬元(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