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上的*音樂*滄桑─(4)
時代的音樂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於德國波恩。酗酒的父親希望他成為莫札特式的神童,強迫小貝多芬長時間練習鋼琴。零亂的學習和惡劣的家庭環境摧殘了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鍛煉了他的獨立精神。波恩豐富的音樂生活培養了他的音樂鑒賞力,他的第一位真正的音樂教師是波恩的宮廷樂師J·G·聶夫。貝多芬1792年赴維也納,曾跟海頓短期學習(兩人不很融洽),還師從過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裏和申克等。1795年在維也納以鋼琴家身份登臺。
與海頓、莫札特不同,在維也納貝多芬過著一種更為自尊的、有保障的藝術家生活。這是一種改變了方式的贊助制度,他沒有依附于某個親王、公爵的宮廷,但是一些愛好音樂的貴族被他的有強烈個性的演奏風格、新穎的樂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資助:付大筆款項、提供私人樂隊供實驗演出等。貝多芬雖與貴族保護人往來,但人格是完全獨立的,偶爾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說:“與貴族相處是好事,但是必須使他們對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業和音樂會生活的發展都補益了他的經濟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頓、莫札特那樣,為了保護人或約定者的特別需要而倉促地寫作。貝多芬是發自內心而創作,為理想中的廣大聽眾而創作。
貝多芬有前輩音樂家們未曾有過的廣博的社會閱歷。他身處歐洲最為驚心動魄的政治變革時期,先後經歷了開
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貝多芬個人生活經歷的痛苦與他藝術事業的輝煌形成巨大的反差。當他在維也納剛剛站穩腳根,美好前景的藝術之門向他敞開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不可治癒的耳疾在迅速地惡化,最終必然要完全喪失聽覺。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避免人們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1802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裏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當年他在維也納郊外痛苦地寫下了“海利根拖塔特遺囑”,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
但是,他終於戰勝了自我,渡過了危機,他決心在生活的痛苦陰影下,到藝術中去尋找歡樂。1816年貝多芬完全失聰後過著隱居的生活,性格變得鬱悶、暴躁、病態的多疑,來訪者只能與他筆談,可是他的創作力完全沒有減退。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得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湧,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裏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民主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變革與成就,功垂百世。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再次贏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裏,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流覽人生。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絃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貝多芬的作品數量比海頓和莫札特少,他的創作過程是艱難的,構思一部作品,捕捉到一個理想的樂思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貝多芬的音樂比前兩者更富有個人獨創性。他的作品包括:9首交響曲、一部歌劇、兩首彌撒曲、11首序曲、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和5首鋼琴協奏曲、16首絃樂四重奏、30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等。貝多芬的創作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的代表作是:《C大調第一交響曲》、《b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D大調第二交響曲》、《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有:《C小調奏鳴曲》(悲愴)、《#C小調奏鳴曲》(月光),《d小調奏鳴曲》(暴風雨)等。
貝多芬中期創作明顯地確立了個人的風格,後人理解的貝多芬的風格,一般是指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作品有:《b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bB大調第四交響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b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歌劇《費德里奧》,序曲:《埃格蒙特》、《寇里奧蘭》,鋼琴奏鳴曲:《C大調》(華爾斯坦)、《f小調》(熱情),小提琴、鋼琴奏鳴曲:《F大調》(春天)、《A大調》(克萊策),彌樂四重奏:三首獻給拉租莫夫斯基的“俄羅斯”四重奏、《bE大調四重奏》(“豎琴”四重奏)、《f小調四重奏》(莊嚴四重奏)等。貝多芬的後期創作,音樂語言集中、抽象,精神的崇高與形式的奇特結合在一起。作品有:《d小調第九交響曲》、《D大調莊嚴彌撒》、《#C小調四重奏》、《bB大調四重奏》(大賦格)等。
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他繼承了海頓、莫札特所奠定的古典交響曲體裁和奏鳴曲式的音樂形式,然而他以嶄新的時代精神充實豐滿了這些音樂形式體裁。他在第三、五、九交響曲中,從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尋“鬥爭——寧靜沉思——喧囂戲謔——歡樂凱旋”這樣一個哲理性的交響公式,時代的英雄主題、個人與命運搏鬥、人類達到理想王國的奮鬥無不凝聚其中。貝多芬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兩個主題具有真正的形象對比,主題的廣闊發展在音樂中具有重要意義。發展部成為奏鳴曲式動力的中心,尾聲裏主題的發展潛能再一次得到發掘。宏大鬥爭的第一樂章之後的第二樂章,時而親切、時而悲哀的靜謐沉思是貝多芬精神世界的另一個動人的側面。
貝多芬交響曲在套曲形式上的一個重要變化是以諧謔曲取代了傳統的小步舞曲第三樂章,諧謔曲的粗魯、神秘、驚奇和戲謔正體現了他的生動性格。擴大了規模的凱旋的第四樂章則體現了古典主義的藝術理想。鋼琴奏鳴曲在貝多芬的創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往往是創作的試驗園地。貝多芬的交響性思維和音樂激烈狂暴的氣勢,大大擴展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改變了昔日人們對這種纖巧、細膩的宮廷娛樂樂器的印象。他的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音樂家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常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
貝多芬是音樂藝術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變了音樂家必是身穿宮廷僕人號衣的屈辱的歷史。他擺脫了音樂為上流社會娛樂裝飾的因襲傳統,使音樂藝術從一般美的境界進入到崇高的境界,從而在人類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貝多芬既是古典主義的完成者,又是浪漫主義時代的引路人。他的音樂對於時代與個人的情感表現,宏偉的戲劇性和對自然的依戀等都為浪漫主義開啟了通向新時代的大門。
這個時期被歷史學家和美術學家推崇為“古典”,在音樂領域,古典的風格表現在藝術上崇尚理性,音樂語言樸素精練,以嚴謹和諧的形式表達淳樸真摯的感情。這一時期堪稱歐洲音樂史上輝煌成就,同時也影響著世界各國音樂的發展。
1.音樂從教堂走入宮廷,並逐步走向社會走向民眾。
2.旋律不再採用巴羅克時期連綿不斷擴充的音型,而是是短小的二四小節為基本單位而形成的方整型樂句,音樂呈現簡單、優美、動聽的特質。
《第九交響曲》之後的1825/26兩年,貝多芬集中精力創作絃樂四重奏,完成了12到16號5首作品,還有一部大賦格,而其中的最後一首絃樂四重奏Op.135,是貝多芬的遺作。但可惜天不予壽,1826年貝多芬在跟兄弟爭吵後回家,在路上他著涼了。1826年12月他帶著侄子去格南森道夫旅行,希望身體好轉。可惜旅行下來,他得到的卻是肺炎。後來加上慢性肝腸的疾病,又驚聞侄子試圖自殺的消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惡化。雖然如此,他想自己還是能再寫一些音樂的,他說:“我只希望自己能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音樂,然後了結塵世上的事。”
貝多芬在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沉,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臺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裏。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淨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絃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1826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肝硬化。而貝多芬的頭髮則成了瞭解其死因的重要線索。這縷頭髮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紀。到了1943年,丹麥醫生凱·亞歷山大·弗萊明醫治躲避納粹的猶太人,他的病人以頭髮為診金,因而頭髮易手。洛杉磯的精神化學公司為貝多芬的頭髮作過放射—免疫測試,以確定貝多芬在最後幾個月內是否服用過止痛劑,如阿片製劑。但是測試結果為陽性,即是這些樣本不含嗎啡之類的鴉片。
伊利諾州的HRI & Pfeiffer研究中心威廉·瓦
香港節慶管弦樂團2013快閃: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快樂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