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輕狂~執行遠端攻擊作戰的隱形轟炸機~
在外人看來,美國空軍的B-2“幽靈”隱形轟炸機,無疑是世界上最尖端的秘密武器之一。可是又有誰能想到,你辦公桌上的iPod音樂播放器,技術水準其實比B-2更先進?美國《空軍時報》載文指出,至少在電子性能方面,此種說法毫無誇張之處。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遠程打擊分部副主席戴夫·巴佐爾表示:“該型戰機已經飛了近20年,但機載電腦卻從未進行過升級改造。就資訊處理能力而言,市面上隨處可見的iPod比它強自然不足為奇。”據信,美國空軍和格魯曼公司此時“自曝隱私”,真實意圖在於為B-2的機載設備進行大規模升級造勢。
B-2的首期改造計畫將斥資11.5億美元,換裝新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該型雷達已進入試飛評估階段,首批計畫改裝6架,所有飛機到2013年都可形成作戰能力。有消息指出,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已將現有雷達的頻率出售給了民用廠商;因此,B-2急於改裝新型雷達除了技術原因,也可以說“另有隱情”。巴佐夫在美空軍協會“航太航空會議”上證實了這一點,但以安全為由拒絕說明是誰買走了B-2的雷達頻率。
雷達升級完成後,B-2將繼續改進座艙顯示設備與通信系統。除了為飛行員配備9塊平面顯示器,以取代現有的電晶體顯示幕外,翻新後的飛機還會裝備新型超高頻衛星天線,使之能隨時與全球任何一地的指揮官或其他戰機聯繫。與此項目同步,B-2將改造載彈艙,使之能攜帶64枚複合制導的“二代型小直徑炸彈”,專門對付運動目標。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負責的最後一項重大改進,是使用一種“先進塗層技術”提升B-2的可維護性。據瞭解,由於保養隱形塗層困難,B-2在2005年的任務出勤率僅有30.6%;後雖經改進,2007年度的任務出勤率仍只有48.7%,在美軍所有作戰飛機中甘陪末座。“先進塗層技術”的誕生,主要就是為了縮短維護機體隱形能力所需的時間。
1999年,在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美軍多架B-2轟炸機由美國本土直飛塞國,期間共投下600多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是空戰中隱身性與準確性的一大革命。在2003年的演習中,一架B-2轟炸機一次投下80枚重達
“火神”戰略轟炸機有兩種型號:B.1和B.2。“火神”B.1戰略轟炸機裝備4台“奧林帕斯”101或102、104型發動機,生產型於1956年開始裝備部隊,共生產45架,現已全部退役。“火神”B.2型戰略轟炸機先是裝備4台“奧林帕斯”201型發動機,單台推力
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日前發表由高級研究員馬克·岡津格(MarkGunzinger)撰寫的報告稱,中國、伊朗等美國的潛在對手正在努力發展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密織美國戰機難以突入的防空網,而美國上世紀90年代制定的以近程打擊為主要特點的防務計畫,已無法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為此,美軍必須努力發展遠端戰略打擊能力以震懾中國和伊朗等國。
報告稱,70多年來,執行遠端攻擊作戰的能力使美國成為全球軍事強國。90年代初,國防部強調短程攻擊能力遠多於遠端攻擊能力,根據這些假設制定的力量規劃框架工作,美國發展了當代常規空中力量投射部隊。今天,美國前線戰機面臨的嚴重威脅表明,國防部必須採取新的規劃框架,將這種“非允許”作戰環境視為越來越正常。大量國外軍隊(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和伊朗)在過去二十年中觀察著美軍的軍事行動,並投資建設“反進入/區域拒止”系統,用來挑戰美國在所有作戰領域常規力量投射的傳統形式。
除了B-2部隊(其中最多十六架能夠在既定時間內對緊急意外情況行動做出反應),空軍轟炸機無法穿透中國、伊朗和其他國家通過購買先進軍事系統構建的綜合防空系統。而且,外國部隊正在採取措施通過加固、機動部署和將其最有價值的軍事系統移入縱深內陸使美國的定位變得更加複雜。空軍戰機需要從可使用的戰區基地行動,尤其是位於太平洋的基地,其飛行範圍和耐航力不足以攻擊很多目標。由於對手的彈道和巡航導彈能夠打擊基地短程飛機機場,所以這些飛機的作戰挑戰進一步複雜化。類似地,戰略位置優越,能夠“打擊距航母在200至450海裏處範圍內目標”的海軍戰機也需要必要的航程和耐久力來在“非允許”環境下進行空戰,尤其是在遠端彈道和巡航導彈威脅使美國航母距敵方海岸1000海裏或更遠地方的時候。
由於國防部採用了新的框架工作來確定其遠端攻擊優先權,所以必須採取一種全盤方法,檢查維持國家遠端攻擊優勢所需的整個“體系”。遠端攻擊體系包括遠端和穿透平臺、用於精准打擊的火藥以及對機載電子攻擊(AEA)和情報、監視、偵察(ISR)的支援能力。這一體系並不是理論性的,它是關於美國軍隊如何組織自身進行戰鬥空中行動的。今天的遠端攻擊體系包括有人和無人情報、監視、偵察平臺;B-2、B-1和B-52轟炸機;空射和海基遠程攻擊巡航導彈;以及EF
報告建議,國防部規劃者需要提高這一體系的協同能力,以克服未來“非允許”作戰環境下的挑戰。例如,未來遠端機載電子攻擊平臺可攻擊敵人的防空並阻止敵方有效穿透美軍戰機和武器。新型空軍和海軍攻擊機能夠滲透先進集成防空網,而且保持這種環境能夠發現和攻擊移動目標,如防空系統和遠端導彈,提高其他美國投射力量部隊和運行基地的存活性。類似地,空基和海基遠端攻擊敵軍綜合防空系統,如地對空導彈炮臺和遠端監視雷達,尤其對敵軍周圍的監視雷達,能夠幫助使其他遠端系統能力滲入和維持在敵方領空。
國防部還將需要制定一個連貫的計畫來發展下一個遠端攻擊體系。這一計畫必須強調國防部的遠端攻擊能力需求,並根據這些重點隨之產生新的專案。這一計畫還必須包括降低前期項目成本的措施,如推遲不急需進行後續升級的能力的整合。
美軍軍隊遠端攻擊能力日漸老化,財力降低加之威脅加劇,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緊迫。美國76架B-52、66架B-1機隊的平均服役時間已超過33年。空軍最新的B-52由甘迺迪在任時採購,最近的B-2於1997年加入活動儲備。根據目前的預測,未出生的飛行員要到2048年還要駕駛B-52,到那時飛機將已82歲。但年齡本身還是一個較小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面對日漸強大的防空威脅,轟炸機艦隊的存活性越來越差。在密集現代防空網路競爭環境中,B-52和B-1的早就在開始執行對峙任務。雖然B-2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滲入現有的綜合防空系統,然而滲透平臺和防禦方的競爭史表明這一能力並不是永久的。
報告稱,考慮到研發和生產有足夠能力和存活性的系統所需的極其漫長的時間,美國軍方應在本世紀的近前75年中考慮到在不久的將來面對配備高端綜合防空系統的敵軍時會喪失有效遠端攻擊戰能力,而且在十年或更長時間內無法重建。因此,美國面臨艱難的抉擇:要麼在下次國防預算中繼續投資,以維持國家的遠端攻擊戰略優勢,要麼在軍事競爭中喪失優勢的主要長期來源。
遠程攻擊在衝突爆發初期可作出重大貢獻,這是五角大樓冷戰後規劃框架關鍵假設之一,進而確定了對短程和遠程攻擊能力投資比率。根據這一構想,在遠程力量迅速壓制敵軍進攻,且美軍抵達前線基地之後,空基與海基戰機就會承擔主要攻擊任務。這種假設的基礎是美軍擁有足夠的通道進入“前線基地”,且敵軍不能或不會攻擊這些前線基地。
儘管為五角大樓提供冷戰後作戰原則頗為有用,但伊拉克和朝鮮想定使短程對遠程攻擊能力的相對重要性發生了變化。這兩國家地面面積都小,因此僅靠短程飛機,便可覆蓋其大部分國土。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以伊朗或中國為例,涉及具備較大縱深的國家,便需要遠端能力攻擊目標。對針對遠距離目標展開持久戰,則更強調了對這種能力的需要。
與最近的衝突相比,美國飛機在未來作戰行動中,可能會在更遙遠的地方作戰。從一個純理論的例子來看,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到北京的距離約為2200海裏,而到深入中國腹地的德令哈彈道導彈發射場,則還有700海裏遠。在海灣,要想靠近伊朗位於納坦茲的核濃縮設施,從迪戈加西亞起飛的美國遠端飛機,需要直線飛行2700海裏,倘若需要威脅規避機動性,並選擇可針對潛在目標發起多軸攻擊的航線,則其航程或許會更遠。
缺乏充足基地的潛在未來想定,可能會加劇距離遙遠產生的影響。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以及與朝鮮發生的任何潛在衝突中,五角大樓計畫者都假設美軍幾乎可以不受限制的利用戰區基地。正如查理斯·霍納(CharlesAHorner)將軍1996年所述,即便是在擁有現成基地的地區,計畫者都不應該簡單的假設美軍短程飛機可利用當地基地。國內政治、外交關注,或軍事/經濟報復都可以影響到美國的盟國及其合作夥伴,進而限制美國在他們領土上的活動。例如,在伊朗想定中,恐怖分子和導彈襲擊、中斷波斯灣海上貿易,或伊朗內部躁動不安的什葉派的反彈,都能夠說服美國區域合作夥伴,使之不允許美國使用當地基地。
如果美軍會進駐戰區基地,其就會遇到諸多危及其行動的威脅。諸如伊朗和中國等地區國家觀察了第一次海灣戰爭,並認為達薩姆1990年至1991年初允許允許美國不受干擾的在伊拉克邊境部署大規模戰力,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失誤。因此,這些國家在確保美軍前線基地處於其威脅之下的能力領域投下了重資。
彈道導彈:中國和伊朗都打造了充足的彈道導彈庫存,雖然就數量而言,前者遠遠的超過了後者。中國二炮部隊擁有上千枚覆蓋臺灣的短程彈道導彈。其中一些導彈,例如東風-15,能夠觸及美國駐沖繩基地與美駐日本本州三澤空軍基地(後者取決於導彈部署的方試)。解放軍二炮部隊還擁有超過50枚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而且其還正在發展各式可觸及美國前沿基地——如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導彈。
與中國彈道導彈相比,伊朗導彈——例如在“飛毛腿”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液體燃料Shahab-1和Shahab-3導彈——射程較短,而且精度也較低。目前,由於伊朗導彈缺乏精確制導,所以不大可能針對戰區美軍基地或部隊,但卻可被當作針對人口稠密地區發射的有效的恐怖脅迫武器,這會使伊朗向其鄰國施壓,使之拒絕美軍使用當地基地。據一些消息來源稱,伊朗還正在發展更加先進的導彈,例如固體燃料Fateh-110導彈,並在升級Shahab-3導彈。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朗的導彈力量將從恐怖脅迫武器,演變為以A2/AD(反介入/區域封鎖)網路為中心的導彈。
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為增強彈道導彈攻擊能力,諸如中國等美國的潛在對手正在研發並部署陸基、艦基、潛基與空基對地攻擊巡航導彈(LACM),這些導彈可用來威脅美國的前方基地。雖然與彈道導彈相比,巡航導彈的射程及速度都相對有限,但由於存在多種潛在發射平臺,因此便存在多種攻擊角度,這使巡航導彈具備了一些重要的優勢。此外,與彈道導彈相比成本較低的事實,也使巡航導彈成為了軍隊大量採購的對象。
飛機:諸如轟-6K(中製版蘇聯圖-16)以及蘇霍伊公司蘇-Su-27/30戰機的多個版本,為美國的潛在對手提供了攻擊美國前方基地的另一種手段。雖然這些對手國家的導彈庫存很可能受到了成本的限制,而且很難在衝突中進行補充,不過,在最初的導彈防禦被毀或美國防空系統大幅削弱後,這些戰機可能會對美國的前方基地進行反復攻擊。
制導火箭、炮彈、迫擊炮彈和導彈(G-RAMM)以及其他非對稱威脅:在試圖阻止美國部隊接近戰場或在那裏自由行動的過程中,單一民族國家並不是孤獨的。目前,多種非國家及非正規對手也在尋求相似的能力。目前,這些行動者大都局限在使用非制導彈藥進行擾亂性攻擊上。隨著精確制導武器價格的逐漸降低以及獲取範圍的日益廣泛,先前只是隨意的擾亂性攻擊可能會演變為嚴重的威脅。鑒於空軍基地對美軍行動的重要性,以及對破壞或者甚至摧毀大量戰機的戰略重要性,如果美國未來的對手獲得了G-RAMM能力,那麼大型、固定且通常防禦較差的地方(如空軍基地)很有可能會成為優先攻擊目標。
此外,反介入/區域封鎖(A2/AD)能力的增強,將迫使美國飛機從更遠的基地開展行動,而這樣做會減少飛機的出動架次。在這一點,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行動尤其成問題。儘管美國在該地區擁有大量空軍基地,但這些基地要麼離中國太近(如日本嘉手納、韓國群山及烏山),處於其毀滅性空中或導彈攻擊的威脅下,要麼離中國太遠(如安德森空軍基地、迪戈加西亞、達爾文空軍基地),致使這支主要由短程戰機組成部隊的行動受到限制。
上一篇:《新時代的輕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