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0 03:16:54 潘長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部宣教130年歷史人物介紹之梅甘霧牧師

回上一層(熱鍵:b)梅甘霧牧師(The Rev. Campbell N. Moody, D.D.)
1866年生於蘇格蘭,1890畢業於Glasgow大學,和蘭大衛醫師同時間到台灣,在台灣中部醫療傳道。1940年2月28日蒙主恩召,享年74歲。
 
上帝滂睍仔
  梅牧師喜佈道,足跡遍於台中各鄉鎮,早出晚歸,他的佈道方法,早期先是打鑼,後來改用吹號(蕃仔古吹trumpet見教會公報#477p.15~16),並在白天點油燈且大聲喊著「上帝滂睍仔」(相片),藉此吸引人,許多人見此「紅毛蕃」之異舉,因而放下手邊的工作,來聆聽外國人說台灣話。身穿白衣頭帶白帽的梅牧師極其醒目(台灣基督教會醫療史,杜聰明,p.189),須臾間,人群直圍過來,他就開始佈道,講述使人認識上帝、信主、赦罪天堂的道理,然後又從這地到別的地方村莊去。梅牧師常用正午,農夫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吃飯,此時正是宣教的最好時機,講道結束之後,梅牧師早己汗流浹背,他才坐下來午餐。他不辭辛勞拼命傳道忍渴耐餓,歷盡風霜也不肯休息。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辛勞,恐積勞成疾,然梅牧師答曰「短壽勝於長壽,為主工作而死最快樂不過了!」
  
粗衣簡食為建堂
  梅牧師自己衣著簡便善待別人,某宣教師曰「梅牧師之衣著與粗食有如英國乞丐」,他的衣履破爛也不視為要。但如某地將建教堂便出力奉獻,彰化建堂時獻日幣4500元;台中建堂時奉獻日幣1000餘元;南投建堂時奉獻日幣1200元,其餘如清水、草屯、二水、溪湖、屏東、鬥六等地之建堂或土地皆有梅牧師的奉獻。平常如到達遠處皆乘三等客車(日據時代火車分一、二、三等),有人問他何如此節儉,他便回答「我若乘三等車,二年後可將節省的錢建一教堂」。有一次,梅牧師到溪湖佈道,因時過遲而留宿於溪湖,梅牧師與林學恭共寢於三尺寬的桌櫃。到南投佈道投宿於三等客棧,臭蟲甚多仍是忍耐。在中部宣教期間廣設教會或捐助買地建堂,在其手中設立或贊助的教會超過廿間。1896—1906年間在中部地區設立十八間教會。
     
中部走透透
  彰化近郊的四、五個村落裏皆有教堂,但牧師極少,所以蘭醫生和梅牧師經常受邀前往主持禮拜及講道。梅牧師是個佈道家,講起道來聲音洪亮,唱起詩歌的時,聲浪幾乎壓倒街上那些做生意的人,使他們很不高興。1900年,梅牧師與蘭醫生返英休假,梅牧師在離開彰化前寫道「當地一半以上的男性以及其他村落的人至少都聽過一次以上的講道。」,中部舊台中州(台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共有1100村,梅牧師為宣教走過900村,(蘭醫生p.111)梅牧師常以台灣人為榮,開口、閉口皆說「咱台灣人」(信仰偉人列傳p.120)。
 
梅甘霧的相思病
  1901年7月10日,梅牧師因健康之關係,被英國母會改派至新加坡,然在新加坡的梅牧師仍飽受瘧疾之苦,日子過的並不快樂,他患了相思病,十分想念福爾摩莎的朋友和同事,他說,如果瘧疾一定會復發的話(幾乎都會再發病),他寧可在福爾摩莎發病。於是他致電英國母會,詢問回彰化工作的可能性。總會隨即答應他的要求,1902年10月他又回到了思念之地—彰化。(蘭醫生p.127)
 
積勞成疾抱病離台
  1924年4月在大雅傳道時因患熱病(彰化教會百年史p.203;教會公報1938年3月p.19) 6月21日,梅甘霧因積勞成疾而抱病離開台灣,返抵英國,在離開亞洲之前,夫婦倆先去廈門與之汕頭,再轉至香港等船約一禮拜之久。回Glasgow附近村莊Lennoxtown。事實上梅牧師在1918年10月第六次(最後一次)來台,英國宣道會以他的健康不佳未獲聘,而自費回台,可見他對台灣的感情。梅牧師回國後在病床前仍掛平常佈道用的號角(蕃仔古吹trumpet),以此思念台灣,1940年2月28日蒙主恩召。6月13日,台中中會在彰化教會舉辦梅甘霧牧師逝世追思禮拜。
 
梅牧師有著作十二本
  梅牧師有著作十二本,四本是台灣白話字本-(1)羅馬書信(1908年)(2)佈道論(1914年)(3)古代的教會-初代教會歷史-Early Church早期的教會(1922年)(4)活路問答(1922年)八本英文-(1)The Heathen Heart異教徒之心 (1907年10月) (2)The Saints of Formosa台灣之聖徒( 1912年) (3)Love's Long Campaign愛的恒久奮鬥( 1913年)(4)The Mind of Early Converts(初代信徒之精神) 1921 (5)The Purpose of Christ(1929年) (6)The King's Guest (1932年) (7)Christ for us and is us 基督為我們並作主在我們裡面 ( 1935年)(8)The Childhood of the Church教會的初期( 1938年) The East and The West 東方與西方( 1913年4月) The Purpose of Jesus in the First Three Gsope ( 1929年) The Mountin Hut山上的小屋(1938年)Addresses to Heather向異教徒演講。

梅牧師在教會音樂的貢獻
  在創作方面梅牧師精於音樂,與連瑪玉女士為南部大會時代聖詩委員,他做的聖詩有五首:25首A、45首、46首、217首、266首。中部多間教會之樂隊都由他組織。
25首A:萬軍的主至聖的厝、45首:厝若不是主共咱起、46首:我從深深陷坑、217首:受賣彼冥救主耶穌、266首:主歡喜聽人祈禱
 
對中部教會的奉獻
  梅牧師在中部宣教事工大出力之外,和牧師娘省吃儉用,幾乎把所有的積蓄全奉獻給台灣教會,導致1924年因熱病告老返鄉回英國時,身上的錢還不足付旅費。當時教會流行一句話:「無錢起教會,當找梅牧師」,因此梅牧師就像一位金主,到處資助有此要的教會,其奉獻的金額之龐大,次數之頻繁,令人咋舌。這些金額若與當時台籍傳教師的月薪相較(約在7至10元之間),更可看出它的非比尋常。
  如:1922年當梅牧師從南投教會吳天賜口中知道南投教會找不到地建禮拜堂時,隨即寄日幣1200元,買了當時教會500坪之地(也是現址,係向彰銀購得的);1898年為東大墩(柳原)教會購地奉獻100元、建堂1000元以上;1909年為彰化教會建堂奉獻4500元。1909年11月11日彰化教會獻堂,總費用12000元,其中蘭醫生也獻4000元,大會對梅蘭兩人大出力和募款感激不己。接續梅牧師在中部宣教工作的何希仁牧師(由中國大陸福建省調職台灣)表示,非基督徒的團體所表現的深厚友誼,此乃由於梅牧師與蘭醫生之自我犧牲的重大影響,唯一遺憾,乃當天梅牧師無法與會(和夫人在澳洲)。  
 
 
梅鑒霧紀念教會
  梅鑒霧(彰中),在台灣有諸多同音不同字的譯法,梅監霧(百年史、信仰偉人列傳)、梅監務(百年史、阮宗興)、梅甘霧(百年史、教會史話、本刊)、梅甘務、梅鑑霧(彰基、百年史)、儘管梅牧師的名字令人霧煞煞!但梅牧師對台灣教會貢獻之鉅,不能抹煞。特別是中台灣教會的開拓,迄今無人能出其左右。彰化中會蘭大衛教會為紀念梅牧師共同在中台灣福音的貢獻,於1990通過希望設立「梅鑒霧紀念教會」之異象確立,1995年7月31日正式設立於彰化市彰南路二段55巷,此地大竹圍靠近渡船頭,清代設有柴仔坑渡,為彰拺往來之要津,地處台中盆地出口,也是梅牧師早期宣教渡溪到台中地區必經之地。
 
銀犁 寫真帖 台灣模型解相思
  1936年9月18日台中中會接到梅甘霧牧師8月25日的回函表示,他們在7月接到三項寶物(編按:此物後來並沒託蘭醫生,而用郵寄的)這三物真實際又有趣,很適合他們。信中說,教會設七十週年紀念寫真帖,讓他們如同在中部各地禮拜堂巡迴似的,同時讓英國朋友知道台灣教會復興的盛況;論銀之犁真美,師父好手藝,得到眾人之稱讚;又台灣模型,梅牧師將之吊在客廳,每當他為台灣教會禱告時,即可將台灣變成「近近的海嶼」。由於台灣教會的善解人意,獻三寶排解了梅牧師相思之苦。 

舊疾在身無法回台
  不錯!梅牧師在觸景傷情之下,道出了往事相思情懷。同時在信中梅牧師也請台灣教會替他們祈禱的,就是1923年11月他們在大雅街頭佈道時所染的熱病(瘧疾,一再在梅牧師身上復發,或許是梅牧師年老了體力不佳,一直沒好轉,見表),一再纏身,有時真干苦快失膽。70歲的梅牧師並說,如果是上帝的旨意,讓他們的病好起來,他們會回台灣和所愛的兄弟姊妹再相見。只可惜梅牧師的心願並沒有達成,四年後於1940年2月28日蒙主恩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