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0 03:16:20 潘長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部宣教130年歷史人物介紹之蘭大衛醫師

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andsborough)1870年8月2日生,1957年10月因車禍在英國蒙主恩召,享年87歲。
  1895年12月18日,英國母會再派蘭大衛醫生、梅甘霧牧師、廉德烈牧師三位傳教士抵台南,廉德烈牧師留在台南,蘭大衛醫生、梅甘霧牧師將前往彰化接替病故的盧加閔醫生醫療傳道之事工。
  蘭大衛1890畢業於Glasgow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在一次拜訪修巴伯博士(Dr. Hugh Barbow)中得知,福爾摩莎中部的醫療宣教師盧加敏醫生去世,極需要醫生,希望蘭醫生前往。蘭大衛醫生因此立志要做醫療傳道的工作,1895年順利取得英國愛丁堡醫學學位。1895年10月16日他和梅甘霧牧師、廉德烈牧師(Rev. A. B. Nielson, M.B.)三人成行前往台灣,1895年12月18日 抵台灣。新進的宣教師需要學習當地語言,他們三人為了適應環境,特聘台南籍秀才林燕臣(這位秀才後來成為牧師)教他們台語。 1月6日,巴克禮認為計劃中的北部醫院地點鹿港比彰化好。經教士會討論後決議:請梅甘霧與蘭大衛視察該地區後,提出調查報告再作決定。
  1月下旬宋忠堅、梅甘霧、蘭大衛等三教士為籌設醫院之事,臨中部彰化地方視察。11月3日,梅甘霧受派前往彰化,渡溪、坐橋、走路前後費時約五日。並開始各地傳道。蘭醫生亦擬於翌日前往彰化。

彰基醫院的設立
  1896年11月29日,蘭大衛醫生以彰化教會作為醫療診察的場所,將教會和醫院合而為一,教會即醫院,醫院即教會,開始醫療傳道的事工。這所彰化醫館,即是今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前身;為了紀念彰化地區醫療宣教的創始,這一天,被定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設院的紀念日。病人每天來求診,傳道師亦來幫助,講道給病患聽,當時由教士會指定二位基督徒青年由台南長榮中學前來與蘭醫師學醫,具有醫學教育之雛型。 

再開大社醫館
  1897年四月,由於酷暑將至,蘭醫生和梅牧師轉往大社,路程約廿哩。他們暫時關閉彰化的醫務室,將盧加閔醫生當初在大社設立的醫院重新開張。大社的居民為漢化的原住民,膚色較深,當地有一座小教堂,他們平日以母語交談,而禮拜儀式則以台語進行。他們以特有的唱腔演唱聖歌,令傳教士讚嘆不已。同年八月兩人又回到彰化。最令蘭醫生感到不便的,即是沒有較大的空間當醫院,以容納彰化地區激增的病人。終於在1899年年初,購得一樓房,在經整修之後,正式成為醫院。蘭醫生白天為幾百名患者治病(常常多至三、四百名),晚上還必須為學生上課,下課後夜深時還要整理醫院的帳目,經常在不知不覺中趴在桌上睡著了。1900年5月,蘭醫生、梅牧師前往大社繼續醫療傳道工作。1903年5月,蘭醫師與梅牧師自彰化分別以手推車(輕便車)及自行車到達大社。彰化地區的患者有人跟隨他們到大社求醫治。在大社停留三個月中,醫了3000病人,將大社醫館擴張到可容六個病床。1904年5月,蘭醫師與梅牧師照例到大社開辦臨時診療所。

擴大醫館招收本土學生
  1997年8月,梅鑑霧和蘭大衛由大社返彰化,病患急速增加,須擴充醫院設備以資應付。當時的手術台是用二、三架竹床合併應用,手術後由家屬看護,蘭醫師則每夜不敢離開病人。聘請已故盧加閔醫師之助手潘阿敦從大社來幫忙服務。為滿足日益增多的病患所需的醫療照護,蘭大衛認為唯有訓練本土學生,讓台灣醫療人員能自給自足,使醫療資源本土化,才是當務之急,因此蘭醫生收了五名醫學生,他們是高再得、顏振聲、潘阿敦、吳希揚、劉振昌。據統計其行醫四十年間傳授約七、八十名學生。

南門媽祖,西門蘭醫師
  「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是在1896年後在彰化民間流傳的諺語。蘭醫生得此雅號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醫德、醫術百受肯定,因此眾人稱他為「彰化活佛」,把佛教最崇高的尊稱用於基督教傳教士的身上,可算是一件稀奇的事。當時受蘭醫生醫治而入教進而在當設教會者,更不在少數(筆者是第四代基督徒,曾祖父即是蘭醫生的受惠者)。蘭大衛來台時已是日本殖民台灣約一年的時期,日治早期台灣人較無法接受日本的教育,當時不幸瘧疾纏身的蘭大衛為將西方的醫療在台灣紮根。

等候蘭醫生的火車
  蘭醫生每到一段時間,總會走出醫院到彰化街市走走,找一些失倚又罹病的流浪漢,帶回醫院治療。有一回,一位全身長爛膿包,還會流下膿汁血水,狀似乞丐模樣很恐怖的流浪漢,蘭醫生竟然能面不改色地將此人扛起放在人力車上帶回醫院照顧。他為醫院、為病人的付出,眾人有口皆碑,他的行腳不僅於彰化地區附近的村落,連海線牛罵頭(清水)、沙鹿、龍井、大肚,甚至遠至東大墩(台中)葫蘆墩(豐原)都有他的行醫之行跡。有時候他會搭小火車從彰化前往鹿港看診,由於病人實在太多,往往耽誤了回程最後一班車,但只要有人知道蘭醫生還在鹿港替人看病,站長便會下令火車等候蘭醫生,蘭醫生備受尊重可見一斑。 
   
告老返鄉
  1936年蘭醫生65歲己達退休年齡,同年3月1日蘭醫生引用羅馬書12章1節以「獻身作活祭」為題講道,3月2日彰化教會為其辦餞別會。3月4日中中常設部會議派楊世註、黃俟命、劉振芳牧師等人在彰化驛頭送別蘭醫生夫婦。3月6日蘭醫生夫婦離開彰化,在彰化車站有1000人送行,場面溫馨感人,當日在基隆出發,4月11日回到英國定居。1957年10月在英國因車禍負傷,雖盡力醫治藥石罔效,蒙主恩召享年87歲。
  
  
蘭大衛紀念教會
  1952年蘭大衛醫生夫婦開放自己的家園開辦「野外主日學」,1962年10月在彰基任職的石賢智牧師和院牧部同工及彰化教會有志者協力將南郭倉連整理為聚會的場所,並取名為「南郭佈道所」,開始成人週間聚會。1964年同工在蘭家府上召開委員會,決定將「南郭佈道所」改名為「蘭大衛紀念教會」,以紀念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設者蘭大衛一生在彰化地區醫療傳道的貢獻,同時決定開始主日禮 拜。

  同年12月聘退休傳教者洪萬成牧師夫婦前來牧會。1965年6月13日正式歸屬台中中會, 為福音來台百週年推行PKU運動所開設最後一間教會,開設禮拜由總會議長翁修恭牧師主持。1970年6月26日連瑪玉、蘭大弼、高仁愛夫婦獲頒「彰化榮譽縣民證」。1972年2月創辦「瑪玉托兒所」,以紀念連瑪玉在台近七十對教育、醫療傳道的貢獻。1986年3月30日蘭大衛教會設立蘭大弼夫婦為「名譽長老」。1984年4月15日台灣教會在英國紅丘鎮教堂舉行連瑪玉(老蘭醫生娘)百歲祝壽感恩禮拜、出刊紀念專輯,蘭大衛教會並成立「大衛.瑪玉清寒獎學金」,以紀念蘭氏夫婦「切膚之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