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4 14:31:00釋海全

走在雲霧煙雨間

今天收到老同學的邀稿,正好給我一個機會回顧校內校外的修學歷程。回首一看,走過的路,有得有失,正如現時大嶼山的春天,雲霧片片,煙雨重重……

福嚴的修學經驗,對我出家的路,無礙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最明顯是基礎法義及研究方法,再來是對出家人的定位,乃至修行的應有態度,這些都為我未來的路,打了很好的基礎。特別是導師的著作,猶如現代的指月錄,給我不可算數的啟發。所以,對導師的指引、院長的裁培、老師的教導及職事的護持,我是常懷感恩之心。

照理來說,這樣好的培養訓練,踏出校門應是「前途光明,大有作為」才對的,但傳來的消息,卻不全都是那麼理想,特別是某些在學院優秀的學僧,怎麼都見不到了?每當一些負面消息傳來之時,遠方的我都會不明所以,甚至若有所失。近日多看了佛教的情況,我終於明白一二了。

一般而言,畢業後的同學不少都想靜修,不管是經教上的──把多年聽下來的東西加以消化、整理,進而深入一番;或修行上的提昇──希望把聽來的修行方法,去實踐,去體驗古來大德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之境界。可是,大部份的常住,都少能成就這些「夢想」。於是有些學僧只能自己找地方,甚至到外參學。找到地方,還得照顧生活;到外參學,會受到不同語言、文化之衝撃。研學及修行的夢想,轉眼變成現實的苦悶,捺不住,不知還能到哪?

個人尚有一點福報善緣,得以靜修一段時間,近年來更遇到老師的指點,道業算是安穩中成長,這一點相信是比許多人幸運。說是幸運,其實不知碰過了多少的釘子,渡過了多少沉寂的歲月。這些日子,可以四句話總結:
對現實的不圓滿看開一點,
對法義抓緊一點,
對自己的生命看深一點,
對修證走近一點。

踏足鬧市,弘揚佛法,相信是我修學的第二階段。現前香港的漢傳佛教,是以經懺、念誦法會為主,沒有參與其中,不但少了許多經濟與人力的支援,更要「挨」些異樣的目光、不善的言語。但是出家的初心,讓我沒有向現實低頭,反之,深覺佛教缺乏青少年的教育,不管沒有支援之下,投入了弘法工作。吃盡苦頭自是不在話下,更遇到不少打著為眾生的招牌,而實是私欲、名利的陷阱,險些把道業也荒廢了。我不停在問自己,為甚麼台灣、大馬都可以,香港就是不可以呢?

幾經觀察及審思,終於讓我悟到了!釋迦在世時,鑒於印度苦行的風氣極盛,菩薩道就只能隱沒其中,過了幾百年才能形成。佛教傳到中國、斯蘭、緬甸和泰國,還得與當地文化交融而發展。台灣民間信仰盛行,佛教藉此而大大發揚,信仰的人多了,辦活動就不是難事;大馬華人視佛教為自己中國文化,而生活亦比香港純樸得多,辦活動的人手自然不難找。而香港是一個繁華商業的都會,一切以名利為先導,千光萬色的遊玩選擇,又怎會想到當義工,甚至出家的一途呢?此刻,更能體會導師的話:
佛法的主要方法,在觀察現象而探求他的因緣。現象為什麼會如此,必有所以如此的原因。佛法的一切深義、大行,都是由於觀察因緣(緣起)而發見的。
不過,現時所體會到的只是緣起的流轉門──現象為何如此,假如停滯下來,只會如一位前輩告誡我:「香港佛教沒希望。」所以,應要繼續努力,在這森羅萬象中,覓得還滅門──度生的深義與大行。

事實上,觀察現世,是緣起觀的訓練,是改變自己「常、一」思惟的好方法。近日亦關注一個命題:佛教如何在科技資訊社會上立足。眼見歷來大師都出於山林,都巿似乎都著重弘法。近日聽一位長老說:「社會開放,西藏佛教也保不住。」這句話很有道理。泰國的山林受到文明的威脅,台灣亦受物質洪流所污染,香港的「淨土」更是奄奄一息。現實社會倡導快速見效,但修行卻不能如此,越急越糟。世俗要多姿多彩,修道卻是越簡越好。科技資訊是往外的,修行是往內的,所以現時的「進步」之風,對培養聖哲是很大的衝擊。佛教的未來,在我們手中呢!

社會,是法與非法的顛倒不清;佛學,是法與非法的概念釐清;修行,是法與非法的拉据取捨;度眾,是法與非法的善巧運用。從社會到佛學,是捨染取淨的意決,從佛學到佛法,是由文字到心念的磨練,從佛法到度眾,是自利到利他的奉獻,僧伽的一生,大致如此吧!

走過的路,哭一哭,笑一笑,還是走過了;未來的路,是雲霧?是煙雨?不知如何,還是會繼續上路,因為我深信:只要用心的走,便不會枉費對自己的承諾,對佛教的栽培,對眾生的期盼。

祝願 道業增上


2004年2月4日  今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