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22:47:35Serena

《丈量世界》──你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了解你的世界嗎?

  趁著連續假期,看完了《丈量世界》。想當初,這本書還是我買了送給小毛的,不過到頭來又被我借過來放了很久,一直沒還她。連放三天假,卻因為腳痛,哪裡也去不了,除了昏睡,就只能吃東西、看電視、看書。偏偏看的又是《丈量世界》,感覺特別不同……。
  
  《丈量世界》是一部精彩的冒險故事,也是一本虛實交錯的歷史小說。封面除了書名之外,還寫了好多字(忍不住要唸一下:現在的出版社,怎麼喜歡把封面都搞得像電視新聞的版面一樣亂啊?)其中一句話,十分吸引我:「揭開山脈、星空的真相,需要的是一枝筆還是一支船隊?」故事主要敘述十八世紀末,兩位德國青年分別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一個是有「哥倫布第二」美譽的自然探險家洪堡,另一個是「數學王子」高斯。

  洪堡說,一座山,如果人們對它一無所知,不知道它有多高,這對理性是一種侮辱,會讓他感到非常不安。一個人如果不能持續確認自己的位置,將寸步難行。謎,無論多小,只要不解,就不該漠視。這不但適用於自然測量與探索,也適用於我們的人生。也就是這股實事求是的好奇心,迫使他一再挑戰體能的極限,深入無人之處做調查,甚至以自己的身體進行高風險的實驗。他說,人是屬於有光的地方,這個光,指的不是明亮,而是知識。

  高斯說,看一個問題,只要能跳脫成見和習慣,答案自然就會出現了。數字絕不會讓人脫離現實,只會讓人更接近現實,讓現實變得更清晰透澈。高斯一輩子沒有出過國門,卻能計算星體運行的軌道。無論在什麼景況下,一有靈感,馬上振筆直書。他對知識的熱愛,並不亞於行萬里路,致力發現世界的洪堡。

  正如高斯所言:「所有平行線終會相交。」洪堡和高斯,這兩個丈量世界的人,他們的生活圈和經歷似乎沒有什麼交集,直到晚年,終於有短暫相見的片刻,並開始有了書信往返。年老的洪堡,日後想起高斯時,甚至不知該怎麼說:他們倆到底是誰去到比較遠的地方?誰一直留在故鄉?

  兩個曾經意氣風發,致力於拓展人類認知世界的科學家,終究難逃衰老落伍的必然,也無法擺脫被後生晚輩超越的失落感。或許誠如洪堡所言,「沒有人生來具有使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下定決心去假裝自己有一項使命,一直假裝到自己信以為真……。」探尋真理之路的自信驕傲與自我懷疑,交織出他們豐富的生命,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他們又將如何自處,如何評價自己的人生?

  1975年出生的德國作家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顯然對這兩個人及其世代中的學術界、政治界,做了很充分的考察,對於兩位主角,以及相與往來的同一世代的名人,都有詳實而生動的描寫,同時故事中也加入了許多虛構、想像,甚至令人莞爾的元素,使得這部小說比歷史傳記還要更加豐富,更具可看性,難怪能夠號稱是廿年來最暢銷的德語小說。
jeremy 2008-10-26 17:47:44

典型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論戰],雖然我認同高斯的[丈量工具]是必需且不可避免的,不過我比較贊成洪堡的方法,因為我[個人認為][純粹理性]對人類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一種能力,人只能[一直假裝到自己信以為真],不過能知道自己在假裝的人應該也不多吧!我想大多數人能去質疑一切,卻很難去質疑自己所堅信的[真理],更不用說承認那只是一種心理作用或[現象累積]罷了;
我猜測洪堡認為人是光的動物應該是受到幾千年前某位哲人的理論所啟發?只是他重新以自己的心得重新詮釋了[光]的意義為知識!不過我從他的論述推理覺得他的知識應該是[人類經驗的累積結果],而不像高斯所指的[真正的知識].
總之!我覺得人類隨時隨地都在丈量世界,不管他們有沒有這個意識,但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呢?我想就是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吧!而在尋找存在的過程中,就會想要定位自己,想要定位自己就要先丈量世界.可是是世界無限廣大,一個人的時間間卻有限,所以....我給自己一個答案...就是[創造].
以上當我是自言自語好了!

淵導桑 2008-10-19 16:24:34

真羨慕你們,有機會能夠看這麼多有趣的書..
感同身受的一句話,洪堡:「沒有人生來具有使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下定決心去假裝自己有一項使命,一直假裝到自己信以為真....。」

owl 2008-10-19 00:11:32

我也看過這本書
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