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9 23:01:17Serena

與大屠殺主題有關的小說

(這是澳洲平裝版The Book Thief)

  這篇文章是要簡介一些我整理的書單,它們都是和納粹德國、二次大戰時期的猶太大屠殺等主題有關的小說。這次,就以國內已有中文譯本的小說作個介紹好了。我把這些文本分成兩大類來看:
  
(一)以自己親身經歷寫下的自傳式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留給後世的戰時見證《安妮的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 the definitive edition 這本日記詳實的記錄了安妮和家人,為了躲避納粹,藏在密室中兩年多的生活和心情。
  德裔美籍的Eleanor Ramrath Garner著有《一個小女孩的希望》Eleanor’s Story : An American Girl in Hitler’s Germany 她與家人在大戰爆發初期陰錯陽差的回到德國,那一年她只有九歲,直到戰後隔年才又返回美國,她以少女的眼光,記下當時在柏林及德國鄉間的經歷與見聞。 
  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esz)的第一部作品《非關命運》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敘述住在匈牙利的他,在十五歲的某一天,被莫名其妙的抓走,輾轉送往奧許維茲(Auschwitz)集中營的經過,以及在集中營中的生活和感受。這部作品也已經被改拍成電影了。
  《夜》La Nuit的作者-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也是在十五歲那年,在匈牙利與家人一起被抓入集中營,他描寫了集中營情形、人性的黑暗與殘酷。這部作品篇幅相對較短,十分簡潔易讀,被部分美國中學列入相關參考教材。
  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滅頂與生還》I sommersi e i salvati,除了自身集中營的經歷,還有更多深層的批判和反省。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以自傳的方式,德國人的觀點,來記敘、析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希特勒上台前後,德國人的生活與社會狀況。
  至於我才剛看完不久的《一九三三:一個猶太哲學家的德國回憶》(Mein Leben in Deutschland vor rnd nach 1933),作者是卡爾.洛維特(Karl Löwith),雖然他流亡海外沒進過集中營,但對於當時德國的發展,收錄了許多一手資料,特別是德國學術界的情形,他是海德格的學生,也曾和海德格是同事,整部作品幾乎是由許多小故事組串而成,雖然其中也有較艱深的哲學思辯,但絕不是枯躁的回憶錄。
  以上三本書都兼具有自傳體小說與歷史評論的特色,相互對照,可以對於當時的真實情況有深刻的體會,有助於更細緻的捕捉到當時的時空氛圍及生活情形。

 
(這是繁體中文版《被收藏的孩子》)

(二)以自己親身經驗或見聞創作出虛構的故事。

  尤漢娜.雷斯(Johanna Reiss)《樓上的房間》The Upstairs Room 描寫的是躲在荷蘭鄉間的猶太籍姐妹的遭遇。
  烏里.奧勒夫(Uri Orlev)的兩部小說《快跑!男孩》Run,Boy,Run 、《鳥街上的孤島》The Island on Bird Street 場景都在波蘭猶太人隔離區;《快跑!男孩》小主人翁蘇利克還逃離隔離區,一路流亡,直到戰爭結束。
 《親愛的卡塔琳娜》Katarina:A Novel 是另一部同類型作品,作者是凱瑟琳.溫特(Kathryn Winter) 描述的是住斯洛伐克的猶太小女孩,從被安置寄養到獨自流亡。
  米爾雅.培斯樂(Mirjam Pressler)的《瑪卡.麥》Malka Mai ,敘述七歲的猶太小女孩瑪卡,和媽媽、姐姐從波蘭要逃亡到匈牙利,結果瑪卡一度和媽媽、姐姐分散,變成獨自逃亡的孤兒,等到媽媽再度找到她時,她在精神及肉體上早已經受盡折磨,無法言語,幾近自閉。
  這幾部作品,都有真人真事作為藍本,雖然是虛構故事,但情感深刻而真摯。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色,即都是專為兒童及少年而寫的,所以文字內容較淺顯易讀,但對於戰爭與人性的描寫,比起成人作品,毫不遜色,可讀性很高。
  至於,較成人的作品中,馮內果(Kurt Vonnegut)《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 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馮內果以他自己1945年親身處於德勒斯登轟炸的經驗,加上科幻的元素,以一種超凡的黑色諷喻,表達反戰的主張。
  被譽為「世界五十大小說」(我是看著書上的介紹打的)藍茨(Siegfried Lenz)的成名作《德語課》Deutschstunde,帶著北德的冷冽與泥濘,用一種體諒又嘲諷的方式,讓我們看見納粹時期所謂「履行職責的義務」的荒謬感。
來自澳洲的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的《偷書賊》The Book Thief ,從去年七月出版繁體中文版後,一直都是話題書、暢銷書,關於這本書也就不多介紹了,我只想說,這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值得一讀的好書。
  法國作家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所寫的《被收藏的孩子》L’enfant de noe ,則是這類作品中和《偷書賊》有最多共同點的。《被收藏的孩子》是作者依據真人真事改寫,描述猶太男孩被神父藏在孤兒院中以躲避納粹的故事,全書筆調風趣,敏感細膩。史密特出生於1960年,並未親身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戰火。關於本書,作者說:「整個故事是當代的,只是以過去的手法描述,我想要呈現出『尊重他人』這個想法的現代迫切性。」作者的背景、創作意圖和幽默手法,均與朱薩克有相似之處。我個人超喜歡這個法國作者的,他還寫過《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陪我走到世界盡頭》,每一本都笑中帶淚,讓我感動不已。
  此外,有爭議的是米夏.狄芳絲卡(Misha Defonseca)《與狼共存》Survivre Avec Les Loups,講述一個只有七歲的小女孩,對自己的命運茫然不解,卻一路從比利時流亡過整個戰時歐陸再返回原點,讓我們見識到孤單無依的小孩,如何真實地與戰爭的殘酷直接衝撞,並對她往後人生造成無可磨滅的傷害;同時,也讓讀者體認到人性之惡與動物的良善。作者先前強調是她的自傳,但就在上個月,我看到新聞說:狄芳絲卡坦誠,這部作品是她虛構的故事。
  還有一本,即將問世的約翰‧波恩(John Boyne)《穿條紋衣的男孩--一個寓言》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 a fable ,一看就知道是虛構但充滿深意的小說,故事是從一個九歲的小男孩布魯諾--一個德國納粹高官的孩子,從柏林搬到奧茲維許,他結交了一個條紋衣服的孩子......光是開頭就夠吸引人的囉!

  這些我整理介紹的書,除了最後一本《穿條紋衣的男孩--一個寓言》台灣尚未出版外,其他的書都是最近幾個月讀完的,由於這篇文章實在太長了,每一本書的個別心得感想,以後有空我再慢慢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吧!
serena 2010-01-01 01:28:46

補充上面一段回應:
《細數繁星》是2007年3月出版,
可惜當時沒和《數星星》聯想在一起,又加上出版社不同,就給它錯過了!

serena 2010-01-01 01:21:27

你說對了!
事情是這樣的,《細數繁星》的前一版翻譯應該是叫做《數星星》那是國語日報出版的,但兩年前我在找它時,它已經絕版也借不到了,因為我自己沒看過,所以沒有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