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維尼亞 - 波斯托伊納.溶洞之奇幻旅程
喀斯特 Karst 一詞源自斯洛維尼亞文的Kras,指的就是斯洛維尼亞西南部河谷以南,並延伸到義大利東北角大城鄰近狹長地帶的特殊高原地形。
早在13世紀就發現波斯托伊納溶洞的存在,但當時僅止於洞穴入口…
直到17世紀研究喀斯特地形的先驅 J.V. Valvasor 發現波斯托伊納洞穴內的喀斯特地形,於1818年4月哈布斯堡皇帝弗朗茨一世 Franz I 親臨過後,開始發展成旅遊勝地,1819年正式對外開放。。。
1872年洞內軌道電車鋪設完成,於1884年通電,電車與電燈同步啟用。。。
當電車穿過狹窄的坑道,在坑道內迂迴前進時,很有地心探險的奇妙感動…
電車走了約2公里,在大山 Velika Gora 的洞穴停下來,遊客隨即依照5種語言,開始步行分組導覽…
波斯托伊納溶洞參觀範圍約5.2公里,花費1小時30分鐘,其中4公里是搭乘電車,徒步區約1.2公里。。。
行進間會出現有數字的指示牌,在導覽機上按出顯示的數字,就會聽到這個景點的詳細解說…
溶洞內哪些地方可以拍照要依導覽機的指示,並注意關閉閃光燈。。。
波斯托伊納溶洞,長24公里,最深達115公尺,終年均溫 8℃,包含大大小小的坑道、洞穴與鐘乳石、石筍、石柱等,為200萬年前由皮夫卡河 Pivka River 溶蝕而成。。。
喀斯特地形 karst topography,又稱溶蝕地形、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
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為標誌的地表特徵。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溫帶氣候地區pH值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層所造成的。隨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斷與水反應,將不溶的碳酸鹽在與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生成可溶但不穩定的碳酸氫鹽,在排水較好的地下岩層就能形成一個大的溶洞。
溶洞中的水在流動時,其溶解的碳酸氫鹽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鹽沉降在地面。溶洞中從高處落下這樣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碳酸鹽沉降在溶洞頂部,而另一部分則會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鹽沉降往往形成一個倒錐形的鐘乳石,而地面上會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筍。
每一個鐘乳石開始於一滴載有礦物的水滴...
當水滴落下,留下了很薄的一點方解石圈。接下來的水滴繼續留下新的方解石圈。最終,這些方解石圈形成非常細(0.5毫米)的中空的管子,俗稱「蘇打管」。蘇打管可以長得很長,但是非常脆弱。
如果蘇打管因為碎片被堵住,水將從外面流過,沉澱出更多的方解石,就形成錐形的鐘乳石。
鐘乳石每年平均增長率為0.13毫米。而快速增長的鐘乳石的水溶液中往往富含碳酸鈣和二氧化碳,並且因為流動很快,這種鐘乳石每年可以增長3毫米。
同樣,每一個石筍開始於一滴載有礦物的水滴...
當落下的水滴在到達地面後沉澱出更多的方解石,最終形成圓形或圓錐形石筍。
與鐘乳石不同的是,石筍形成的過程中沒有中空的「蘇打管」這一步驟。。。
石筍因水滴的流量、滴水的高度以及地面的狀況均會影響石筍的形狀…
假如滴水和裡面含的礦物質均勻的話會形成比較細長,粗細均勻的石筍,它們可以以均勻的直徑達到數公尺的高度。
假如滴水比較強,而且是來自滲入洞裡的雨水的話,那麼會形成圓錐狀的石筍,它們在根部可以達數公尺寬的直徑。
而滴水高度會影響石筍頂部的形狀。高度小的話石筍的頂是圓的,高度越大它越平,在極限狀態下甚至可能是凹的。。。
而當水滴沿著洞壁滲流而下,經過沉澱結晶,在洞穴壁上形成像簾幕的碳酸鈣沉澱物,則稱為石簾。
俄羅斯橋,據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6年由俄羅斯的戰俘所興建的。。。
左邊白色5公尺高的鑽石石筍與右邊的哥德鐘石柱是波斯托伊納溶洞最具代表性的景觀。。。
波斯托伊納溶洞被認為是研究古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很重要的搖籃…
在生物文獻中,有超過150種物種被提及生活在波斯托伊納溶洞內。。。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盲螈 OLM,還有在波斯托伊納溶洞內,第一個被發現的洞穴甲蟲 Leptodirus hochenwartii…
走道旁的水族箱內,原本有展示的盲螈 ( 可能發現第一顆盲螈蛋,所以蓋上黑布,避免被遊客打擾 )。。。
音樂廳 Koncertna Dvorana擁有3000平方公尺的面積,是波斯托伊納溶洞內最大的洞穴,可以容納1萬人。
大廳中心具有特殊的音響效果,所以會在此的舉辦交響樂團的音樂會。。。
溶蝕出波斯托伊納溶洞的皮夫卡河 Pivka River...
原影音網址︰Brandon Fiech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8VpX_bgY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