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2 08:44:29豬兒.所羅門王.華生

蠢才與天才之間



  有了下一代才知道教育孩子是長遠之計,若稍有閃失,恐怕賠上孩子的一生以及自己的青春。
  追求美好的人生就得從知識著手,而什麼樣的學習才是對孩子有正面影響的呢?很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在學齡前讓孩子學一堆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技能;表面上說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更有的家長會虛偽的表示:純粹是為了讓孩子有事情做、打發時間──誰不曉得你已把自己過去的遺憾,全部放在孩子的肩上。寧願孩子因壓力過大而難過,也不想失去折磨孩子的機會,以為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到補償,其實那是一種變項的懲罰。在孩子表達自我情緒不完全的年紀裡說不快樂,很少有家長會傾聽,多半認為那是貪玩的藉口。  
  孩子聰明與否需要靠教育來啟發,而非藉由考試與成績來論定孩子的能力。想也知道在未成年之前,孩子的可塑性極強──給他什麼,他就變成什麼。學習的初衷固然是好,但很多家長卻不願意與孩子同步學習,只是出了一張嘴,東嫌西嫌,把孩子說成永遠都沒出路似的;單憑幾次應考的分數就把孩子的未來給說死了,對孩子來說極為不公平。 
  沒有人可以不需要透過學習來發展自我,智商高不高真的有比孩子快樂的學習重要嗎?很多時候我們經常忽略孩子的感受,為何不試著問:「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為什麼不喜歡, 而喜歡的又是什麼?」學校能成就孩子的不多,而家長看待孩子的態度才是關鍵。不然需要父母幹嘛?就是因為孩子需要有仿效的對象──「家庭功能殘缺」才是導致許多孩子身心發展不健全或傷害陰影的原因。
  孩子有一天可能會說,能不能不要學這個?能不能不要怎樣……這時做家長如何應對呢?是以大欺小,還是當做沒聽見,繼續扼殺孩子僅有的童年?
  「問問題」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就從沒看過有任何一間學校或補習班願意把標準答案拋開,專心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問問題也是學習,為何不鼓勵孩子問。只是填鴨式的逼迫孩子接受死記一些考試會出現的答案,分數如果得靠這種方式累積,我想孩子大概不會用再用腦去思考其他事。因為每個問題都早有答案,何必浪費時間去尋找自己的解答。難怪孩子的抗壓性弱、難怪孩子動不動就想鬧自殺,因為沒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除了答案之外的美麗人生。
  為什麼孩子特別容易沉浸在電腦遊戲或者電視機前?簡單說來那有趣多了。因為可以自己掌控、選擇多樣,每個畫面有極具巧思和創意。
  孩子有自己的夢,儘管尚未成形,父母就是孩子的守護神。別以為生下孩子就可對他們予取予求?沒錯,賺錢養孩子很辛苦,但可曾想過孩子在學習的路上,沒人伸出援手更孤單。他們還沒有成年人有足夠的判斷力可以面對這世界。  
  讓學習便得單純,對孩子父母都好。期望不能免,就讓孩子先做他做得到的事。創造力可以被激發、愛與同情心也能助長孩子發展人際關係,有哪個人可以離群索居一輩子的,就算是當今最富有的人,也需要透過分工合作才能達成目標,創造傲人的成就。
  如果身為父母的不懂得隨時瞭解孩子的需要,一昧給孩子未必需要的環境和選擇,可以預見的是孩子學習力降低、情緒暴躁或孤僻、暴飲或厭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這些都是警訊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權替自己的人生做任何決定。站在父母的立場上,認識自己的小孩,先從他說了什麼開始瞭解起──說話是建立關係的橋粱。有沒有發現孩子愈來愈像自己?如果你不是個好學之人,為何要勉強孩子變成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
  就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有適合自己發揮的才幹,只要在日常生活裡多加觀察,你會看到孩子的領悟力超強。上帝賜予生命,目的不是要孩子變得所向無敵,而是瞭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生活?如何成為自己?
  接受義務教育的本意雖好,卻不及家長用心參與孩子的成長:用生命寫下的見證,在他往後的人生裡將會成真;若不能給孩子愛,他可能連生活是怎麼一回事都搞不清楚?無法分辨自我的人恐怕將白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