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2 20:38:44海殤君

少子化為什麼會是一個教育問題?

當社會有很大的變遷,景氣變差與失業率高的時候,人們在生涯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去思索過去習以為常的職業體系與就業結構的問題。可是這樣的思索,並不見得會帶來多正面積極的結論,有時後在極度經濟匱乏的不安全感下,會產生出更強化舊有的思維方式而無法跳脫。

這可以從有關於最近教師就業的公眾討論中看得出來,無論是從將要發動六二一上街頭的六項主要訴求,或是教育部因應所做出來的回應方案,可以發現幾個爭論的主題焦點在於以下幾點:首先是教師就業的問題,這連帶的討論到所謂的教師「供需失衡」現象與學程減招、不適任教師評鑑等等議題,再者是中小學師生比例的問題,這也衍生出經費計算與政府財政負擔的討論。

然而從以上的訴求與討論中,可以發現到,對於教育師資的問題上,只是關注在「中小學」,也正是因為主要關注在中小學的師資,才會對目前台灣「少子化」的現象,起了那麼大的恐慌並把少子現象界定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然而在此討論背後所忽視的根本問題出在,教育的「需求」對象,難道只有在中小學的學校機構才有嗎?教育難道只能年紀大的教年紀小的嗎?或者更進一步的問,教育難不成只存在於步入職場前,而不存在於步入職場後嗎?許多在中小學教育現場的老師,在發展創意與專業的過程中,常常所遭遇的困難是學生的家長,這就十足的表現出教育只限定在「小孩」所產生出來的困境。

教育本身是一種深層緩慢而且多重的啟蒙過程,在這過程中,對象不一定只是集中在中小學生,也不一定只能是單方教師的輸出,甚至更不一定教師只能完全的關在學校當中,也許更應發展的是教師可以同時一邊工作,同時一邊教人的兼職,再加上有經過社會歷練的「學生」教學相長,如此才能有更多融合社會經驗的辯證,使教育本身更為基進又更加務實。所以,可以思考的方向是,把過多的流浪教師導入到社區大學或是社區實驗學校,讓教師的專業能力,大膽的向社會人士對話,這在技能方面,可以師生互相幫助發展其他專長,另外更重要的是,在沒有升學壓力的限制下,可以擺脫學科的限制,師生雙方可以基於自身專長與興趣經驗,更自由地結合社會情況,發展出更為務實的課程,其教育效果的社會影響力,更甚於教中小學生。

透過社區大學的課程,除了技能與多重專長的培養以外,更可貴的是,這對於汲汲營營總是忙碌的社會人士,能夠多出一個可以思考的啟蒙空間,把獨立思考的能力直接普及於公民,並逐步地進一步地擺脫政客與媒體的操弄。如此下去,也許有一天台灣能像法國一樣,在不接受政客的遊說下,堅決而且自主的否決歐洲憲法。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啟蒙的威力,造成不少的反對力量,這反而成為師資投入的對象轉向社會最大的困難,全教會等教育領域的壓力團體,所應抗議的並不是在既有的體系下,吵著政府給更多的教缺,而是自己開拓社會上潛在的教育需求,並對抗試圖阻擋此需求與供給建立的勢力才是。
kxdsp 2010-02-09 13:02:46

說穿了教育的錢最好吸金,高學歷失業人口增加不就是學店濫開的結果嗎,自私的官員找些學者製造少子化恐慌,一方面想挽救失業族群,一方面又要顧學店的危機,沒這麼好康的事,學店每學期學費那麼高賺那麼多,這些學店早該做轉型了,不要只顧自身利益製造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