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3 21:12:43allenJ

楊導的反思效應

在楊導去世的消息開始傳回台灣之後
幾天新聞連續放送之下,對於許多台灣觀眾不熟悉的名字楊德昌,
逐漸了再建立(抑或重新定義)了一次他這三個字的價值,
他是一位台灣的電影大師!

台灣向來是一個沒有深根與深耕文化的地方,觀台灣歷史三百年,
政權與統治者,當地居民與外來移民,總是半個世紀似乎就規律的進行一次
大型的輪替,即便是平埔十族高山九族的原住民,也是南島嶼系式的移出與移入,若只回憶此百年之世的台灣,更是經歷過最精采的移入與移出,
當然這代表著殖民政權,國民政權,綠色政權,社會的變化與脈絡,
更是不斷的經過巨大的動盪~不論是社會型態轉型,家庭價值改變,
台灣的前進不斷的伴隨著迷惑與自我定位,
時執至今,才慢慢的高喊找回自己的文化價值!

那麼,當我們不斷的高喊自我文化的主體時,台灣史的自我確立時,
我們是不是該捫心自問,什麼叫做自己的文化?
什麼是這個世界認識這一塊土地的方式?
區別於中國,我們不可能講萬里長城與紫禁城
區別於日本,我們也不可能說自己擁有武士道與櫻花樹下切腹,
當然屬於自我的文化他如布袋戲,雖然霹靂已經將他作到一種世界級的精采,
但卻仍是屬於土地特有,如同日本的能劇,中國的崑曲
敘述其土地特有的獨立文學時,的確有楊逵.鍾肇政.王偵和等優秀作家,
但卻只限於我們自己的土地,並未揚名至國際舞台,
並無法等同於中國可說有紅樓夢.魯迅,享有其地位
日本有川端康城.大江建三郎,這些出自逾其土,世界所認同的文學

一直引以為傲的台灣,所對這個世界的出口,永遠都是
產品.產品.產品,不管從過去紡織工業崛起至今日的科技產業,
非產業例外的一個就屬體育,不管是棒球.撞球
另外一個就是"台灣新電影",
而過世的楊導可以說與台灣新電影畫上等號的,
不管是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或是東京影展獲獎的榮耀,
無關緊要的是,你若真是一位楊德昌的讀者,
你很清楚的知道,他的諸多電影作品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轉型的史詩,
他並不是去創造一個自我的藝術世界而感動世人的藝術家,
而是一位去深刻體察這個世界而引發我們去深度思考的思辯家,
而他電影當中所體察的世界,洽恰好就是你我所生長的台灣,
楊德昌如果只是代表台灣電影史當中的一個重要導演,
那麼我們更該給予其重大意義的是他是一位如同杜甫一般的社會詩人,
賦予其前述支定義時,他創造了端給世界的台灣文化,
楊德昌導演的過世,要知道並不是因此世界少了一位優秀的導演,
而是我們的台灣真正的少了一位國寶,
他是一個世界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文化的管道.

高喊自我文化自主的我們,或是拼的要死的2008,似乎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