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9 11:53:26勇敢作自己

Taipei 101

台北101已經開幕了好一陣子,但是他吸引人潮的魅力似乎韻猶存 —即使在美麗華摩天輪的逼近之下,只要假日一到,一車車遊覽車、大眾交通工具所載來的人潮仍是一同將信義區擠得水洩不通。

細細推論101風潮,很多人說:這都是來「瞻仰」世界第一高樓的風采,一時嘗鮮而已啦。但是我想要說:這個「101效應」是非比尋常的,不僅持續力超越任何政治運動,而且這種「朝聖」的行為會逐漸逐漸的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以我來說,我每次上台北,幾乎都會到101去朝聖一下。

為什麼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想到101去朝聖?因為隨著所得增加,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消費「符號」、消費「空間」為特色的大眾消費社會;在這個新世界裡,「消費」、「血拼」不只是單純的滿足基本需求的民生行為,而是搖身一變成為現代社會裡的「宗教」,成為現代人工作、生活、理想、休閒……等的人生法則 —必些透過買衣服才能參與特定職業的工作圈(這就是為啥ARMANI歷久不衰的原因 —要成功的打入BOBO圈中);必須參與高爾夫球運動、網球運動,才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閱讀《十倍速時代》、《從A到A+》等書籍,才算是個合格的全球化工作者……甚至,必須到華那威秀看電影、到星巴客喝咖啡、到誠品買書,心理上才覺得對得起自己的身份、思維和品味(明明到處都有電影院、到處都有咖啡店、到處都有書店)。在這種類似宗教式的強迫性活動中,一方面因為無法逃避「必須消費」而痛苦,另一方面又因為投入「創造自我風格」的消費活動而暗自喜悅。但是,哪裡是「理想生活」、「風格生活」的樣品陳列室呢?於是乎,我們便汲汲營營的尋找,尋覓能夠將消費儀式化、神聖化的新教堂。

在比較東方和西方的歷史中,不難發現符號(例如十字架、圖像等)和空間(教堂、廟宇、祭壇)是宗教形成「感召氣氛」的必要機制,同樣的,在大眾消費社會中,也是有這套的程序;君不見,台北101不就是一座超級大教堂,周圍建築外牆上的超級大看板、巨型店面、發散的新品的DM、樓面指南,不都是代表著這宗教的符號嗎?在現代商業的世界裡,這種由空間所塑造出來的神聖力量相較於各種降價折扣,更能吸引消費者打開荷包來消費。用現在常用的名詞來說,這就是「體驗經濟」的特色,消費行為的發生=商品的符號力+空間的催化力。

看看世界上其他大城市的著名地標,幾乎每一座摩天大樓的底層,都有著龐大的購物中心—偌大的空間、琳瑯滿目的商品與介紹,再加上飄盪在這空間中的悠揚音樂,而人們也總是不例外的—拿出信用卡來「禱告」。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聽說台北101裡的餐廳區,一客2000的餐點照樣得排隊才吃得到,隔壁新光三越一樓的GUCCI在開店的那個月的營收創下全球的紀錄,這些行為,在這「聖殿」裡,應該一點都不奇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