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31 18:04:34Sasha

獅子家的土語辭典(一)

太久沒更新,想起來把去年整理的這東西拿出來曬曬。其實還沒寫完,也沒分類,大家看著解悶吧 ^^  也許寫完了會按照詞類整理。

 

********************************************************

 

 

獅子家的土語辭典

 

 

羊經常到我家混熟之後,告訴我:「你跟你家人之間講話的音調、用語,跟平時都不一樣。」

 

得先說明我家的語言背景。我爺爺奶奶都來自東北遼寧南部,都在二十來歲(1931年九一八事變)離開東北,到了南京。老太爺老太太講話略帶東北口音,但是四聲準確,而且是屬於知識份子的語言,土語成分很少。

 

我父親是抗戰時期出生在貴州,十二歲之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雲貴川,講標準國語,也能講成都話及昆明話,以及簡單的閩南語及客家話。我母親是祖籍廣東蕉嶺的台灣客家人,講四縣話(客語一種)、閩南語、國語。長輩聽她講國語,往往以為她是南方人(長江以南),實則她並沒有南方腔調。

 

我家東北土語的貢獻者,主要是一位與我家患難與共五十餘年的韓老太太。老韓奶奶是瀋陽城郊莊戶人家,說的是純正東北土話,祖上可能是真正從金朝元朝就定居在東北的漢人。

 

今天的標準普通話聲調,是以哈爾濱一帶為準,而非北京。東北話沒有北京話大量的兒化韻,但是有在詞尾自成音節的「兒」字,輕讀,這是從前瀋陽語以及北京旗人話的特徵之一。在字彙上,東北話保留了一些宋遼金元的北方幽燕語、明代遼東語、八旗漢軍的瀋陽語、以及女真人入關直到乾隆中期的北京旗人話,而且愈往北愈明顯;瀋陽以南(遼南)的語言,詞彙與聲調受到清朝中期以後的關內移民影響較多。

 

承上,我家長輩平日講話並不帶兒化韻。但是我父母叔伯講一些特定詞彙習慣帶兒化韻,尤其在講俏皮話的時候。我跟我妹也是。這八十年來,北京的兒化韻已經演變,取消了「兒」前面的那個音,比如「小燕兒」跟「小樣兒」的發音完全一樣。但是在台灣沒有這種改變,在我家也沒有。

 

至於尾字輕聲,則是常見的,很多詞彙尾字都是輕聲。

 

這裡收集的詞彙是我家中常用語,與目前台灣一般家庭使用者不同的,包括從長輩流傳下來的,也有後來向東北及北京親友重新學來的。若是在台灣已經頗熟悉的,則大都不收入。東西不多,想到什麼就記下,目前沒分類,其中有極雅極古的,也有粗魯不文的。

 

 

 

**************************************************************

 

 

可:v. 依照著、就著。紅樓夢七十五回賈母詫異自己的紅稻米粥不夠給晚輩吃,鴛鴦解釋:「如今都是可著頭做帽子,多一點兒富餘也不能的了。」,就是這種用法。我母親尤其愛用這個字,比如「哪來這麼可屁股(音如『屁戶』,戶輕讀)的小板凳兒」,就是說世事不盡如人意,別挑三撿四;或是像「可著一邊兒吃,別滿盤子扒拉」。這字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滿佈著、遍佈著,很古雅的一種用法,在唐代就有了。我家常說某某人或物「可地都是」、「可一地」,比如「跪得可地都是」。

 

且:adv. 也是很古雅的用法,如同「且戰且走」,著重在「持續著」、「還在進行」之意。我母親愛用這個字,比如我問請客吃飯還沒結束嗎,她就說:「且吃呢。」

 

昧:v. 音如「密」,應該是公開分派的某物,被經手人私自佔為己有,就是「昧下了」。

 

崩:v. 由認識的人鬨騙著把財物拿走了,就是「崩跑了」。或是完整的東西碰壞了一處,「崩了一塊」、「崩了牙」。稍微蹭了表皮一下則是「磕」(一聲)。

 

嗑:v. 四聲(去聲),就是吃。比如「把個西瓜都嗑光了」。

 

嗙:v. 吹噓。通常說「開嗙」、「吹嗙」、「胡吹亂嗙」。

 

撒:v. 正字寫法是上「沙」下「目」,音如「仨」,微微看一眼

 

瞜:v. 音如「摟」,一聲(陰平),也是微視一眼的意思。

 

硌:v., adj.  坐臥處不平整而讓人不舒適,比如「硌得慌」。或是食物太硬而不易咀嚼,「硌了牙」。

 

得:v. 音「歹」,吃、喝之意,通常用於自謙,等於紅樓夢裡面說的「我們先偏過了。」

 

雄:v. 申斥,比如「挨雄」。我父親用這個字,但母親不用,大概嫌聲音不好聽。

 

周:v. 正字寫法「周」加上提手旁。把倒下的重物扶起來,如「把桌子周起來」。

 

踒:v. 音如「外」,三聲(上聲),走路扭了腳踝,說「踒了一下」,或是原本正直的器物彎折了,也是「踒了」。

 

舀:v. 音如「外」,三聲(上聲),我不知道別人是不是都讀原音如「咬」,意思是把湯水盛出來。

 

造:v. 由著性子胡整,比如「把那屋造得不像樣了」、「家業都造光了」。

 

作:v. 音為「擢」二聲(陽平),意同前一條的「造」。大人常對鬧脾氣的小孩兒說「你就作吧,看你媽怎麼罰你」。北京話裏是「作」一聲(陰平),比如紅樓夢裡的「作死」。

 

作怪:v. 「作」的發音同前一條。

 

希:v. 動詞「希罕」之意,通常用於否定,比如「我還不希吃呢」。

 

戇:adj. 音如「匠」,倔強之意,但只說「戇」,比如「他這人太戇」。與長輩頂嘴,則是「戇嘴」(v.)。

 

倔:adj. 倔強,但通常用於老年人,尤其老頭兒。

 

楞:adj. 性情直,做事魯莽。我小時候經常被大人叫「二楞子」。

 

您,怹:n. 大家都知道「您」,但未必習慣說。「怹」則很少人知道。我在家很不習慣對長輩你啊他啊,把「他」放輕了說、尾音收一下,就是「怹」。我每每聽到小孩直呼長輩你他就很感到刺耳。

 

扎挲:v. 「扎」一聲,「挲」輕聲。伸開,比如「扎挲著巴掌」。

 

摩挲:v. 「摩」音如「媽」,「挲」輕聲。用手掌撫摸。又可比喻為安撫。

 

彀摟:v., adj. 「彀」音如「摳」,「摟」輕聲。凹陷、彎腰駝背。如「眼睛都彀摟了」。

 

 

嚼穀:n.「穀」輕聲。舊小說裏也寫成「澆裹」,「嚼裹」本意是吃穿用度,尤指糧食,在我家特指好吃的東西,前加「好」。

 

紮裹:v.「裹」音如「古」,輕聲。穿好看的衣服,打扮起來。我爸每次等著大家出門,就問:「都紮裹好了沒?」。

 

寒磣:adj., v. 「磣」輕聲。形容外表或行為不大方、寒酸。也可當動詞,「寒磣人」就是點出他人的不足之處、或是讓人感到慚愧,但還不到「出醜」的程度,用於客氣話,比如「您這不寒磣我嗎」。

 

牙磣:adj. 「磣」輕聲。原意指咀嚼的時候出現混雜的沙礫、牙齒咬到了很不舒服的感覺。又指某人說不中聽的話或自吹自擂,就說他「也不牙磣」。

 

科磣:adj.「磣」輕聲。很難看。

 

胎孩:adj. 第二字輕聲。比喻樣子可笑。滿語詞,原意是「長毛細狗」,細狗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獵犬。

 

埋汰:adj. 「汰」輕聲。骯髒。這是東北話。

 

耷拉:adj. 第二字輕聲。下垂著。比如「耷拉著眼皮兒」,「衣服耷拉著」。語源是滿語。

 

遢拉:v., adj. 音如「特勒」,紅樓夢裏寫作「趿拉」,還有一種更古的寫法是「褦襶」。鞋子不穿好,拖在腳上。這是從滿語進入東北話的詞彙,我家通常說「褦襶兵」,形容人滿身不穿戴整齊。

 

蹀躞(大肚~、白頭~):adj. 「蹀」三聲、躞「一聲」。形容人步態緩慢。

 

攛掇:v. 音如「攛氣」,第二字輕聲。同原意,從旁鼓動。

 

蘑菇:v. 「菇」輕聲。做事拖拉。

 

磨洋工:v. 意同上。

 

喇呼:v., adj.  第二字輕聲。辦事不力、不用心。語源是滿語。

 

白話:v. 音如「白壞」,第二字輕聲。聊天、吹牛。如「白話了好一陣才走」。

 

大白話:n. 比喻喜歡聊天吹牛的人。

 

捯飭(刀尺):v. 整理、打扮。

 

捯掟:v. 「掟」音如「蹬」,輕聲。比喻忙碌地埋頭整理。如「他在屋裏捯掟了半天」。語源是滿語。

 

鼓搗:v. 「搗」輕聲。意義略同上,但是可能鼓搗出東西,也可能鼓搗不出什麼。

 

出溜:v. 「出」音如「粗」,第二字輕聲。滑行,「打冰出溜」就是滑冰。但是「出溜」還可形容人的步態神情,比如「滿地出溜」是形容人個子不高、小步急促地到處走。

 

固甬:v. 「甬」音類似「容」,輕聲。形容慢慢地蠕動或是左右移動,類似毛蟲那種方式。比如「你不好好睡,在被窩裡固甬什麼」。

 

出個兒:v. 指麵粉蒸出來的饅頭等顯得很大,比如我媽說「這麵粉(不)出個兒」,就是「這麵粉做的東西(不)大」。類似還有「出數兒」,通常指的是稻米類。

 

跑肚:v. 東北話。拉肚子。

 

拉稀:v. 同上。

 

洑上水:v. 紅樓夢裏面有這個詞,就是趨炎附勢,抖起來了。

 

甩大鞋:v. 不負責任,隨便交差。

 

小力笨(兒):n. 原意是小徒弟,引申為沒有技術、專門跑腿打雜的人。

 

飯局:n. 同原意,但在我家有戲謔意。

 

旮旯(兒):n. 角落。也指偏遠地區。

 

(煮)餑餑:n. 「餑」一聲,第二個「餑」輕聲。指餃子,尤其在除夕夜吃的餃子。東北話說「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於是我媽就說「你看你們這些東北土佬兒,餃子就算好吃了」。又,在我家只稱「餃子」,不稱「水餃」,蓋餃子當然是水煮的。

 

香餑餑:n. 到處受人喜愛歡迎、求之不得。比如「他以為自己是什麼香餑餑」。

 

肚:n. 三聲。這個字其實很常見,但現在台灣很多人都說成「肚」的原音。某天我妹對我說:「現在人怎麼回事,豬『賭』都成豬『度』了。」從此我們就拿這個字開玩笑,說某人的「賭」。

 

杌子:n. 矮而寬的凳子。

 

花子:n. 乞丐,形容人的外表髒亂,比如「怎麼搞的一個個花子似的」。

 

海裡奔:n. 罕見的事物。這是北平話,語源可能是滿語。

 

希希罕兒(海兒):n. 罕見的事物。這是北平話,語源是滿語。

 

忽弄:v. 音如「戶弄」,尾字輕聲。欺騙。

 

忽弄局(兒):n. 欺騙的手段或計策。

 

懵事(兒 ):v. 「懵」一聲。類似「忽弄」,比如「他就是一懵事兒的」。

 

么蛾子:n. 餿主意。

 

荷花大少:n. 北平話。指當時北平家道中落的旗下大爺(清朝時曾經編入八旗的,並非全部都是滿族),只有一套夏季的好衣服,每天穿了就洗,第二天再穿上出門,但是夏季一過,無法故計重施,就跟什剎海的荷花市場一樣,風光一個夏天就收市。這是我奶奶的解釋。

 

油鬆大辮(兒):n. 清朝男人的辮子必須結得緊,只有浪蕩子才結得鬆鬆的辮子。在我家講故事的時候就用上這個詞。

 

仰頦兒:adv. 人往後倒下。

 

大馬趴:n. 人往前摔趴的樣子。

 

四仰八叉:adv. 成大字形躺著,可能是摔的,也可能是躺得不雅觀。

 

五百斤的大饅頭:n. 可後接「廢物點心」。饅頭做成五百斤大,有必要嗎?意思可想而知,比喻人或物看起來挺不錯,其實沒有能力,大而無當,而且多半有點傻。

 

嘟魯:n. 「魯」輕聲。一串兒體積小的東西,比如「一嘟魯葡萄」。

 

把式:n. 來自滿語,原意是「儒者」、「學者」、「師傅」,後指對某技藝學有專精的人,通常是勞動行業。比如「花把式」(花兒匠)、「鷹把式」(馴養獵鷹的人)。在我家有戲謔意味。

 

迆邐歪斜:adj., adv.「迆邐」音如「一溜(兒)」,形容排列歪斜。或是人車等前進軌跡歪斜不筆直,比如「迆邐歪斜地走了」。

 

 

 

<待續>

 

獅子 2009-11-10 14:35:59

麗姬媽,那麼我把少見的字加註發音吧。要是做個有聲版就好玩了 ^^

帘子,想不到這麼個東西還能博你一笑。你說的對,還是寫成「犟」比較好,等我改過來。此外zhuang三聲,我見過有寫「戇」,也有寫「奘」,我覺得前者看起來感覺比較符合。

「希」似乎是比「稀」古老的,我習慣寫成「希罕」,可也忘了從前在小學學的是哪個啦。此外當動詞用也是「希」。

「一溜兒」寫做「迆邐」是我爸說的,而我記得我爺爺說這個辭的發音真的是「迆邐」。

我家比較習慣說「磨叨」、「磨磨叨叨」 ^^

帘子 2009-11-02 14:24:29

哈~看得我从头笑到尾 真是佩服,做得好细致~~
我一直猜想如今的东北话到底如何形成,却没想到在姊姊这儿找到答案。只觉得惭愧,我太缺乏考据精神了XD

我想想,以上多数都是我熟悉的,或者至少一念出来就能明白意思,不过看姊姊写出来感觉又不一样——绝没想过“可”原来是种古雅的用法,一溜儿歪斜居然来自“迤逦”。“挨雄”,我向来以为要写作“挨熊”;“希罕”常见写作“稀罕”,这也许和简繁体有关?
“戆”,我喜欢写作“犟”,感觉是很生动的字XD 不过这两个字不知是否完全相同……我倒是想起方言里有个字读作三声的zhuang,大意是有点壮有点傻的样子,不知与“戆”字有没有关系
我常用到的还有“磨叽”= =因为天天被人这样呼来喝去的……

今天新闻台速度非常慢,希望留言能成功><

麗姬媽 2009-11-02 08:05:17

好有趣,真想聽你念這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