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3 18:28:26李旭祥

滅蜀記 --- 三國最後一波高潮英雄會



滅蜀記

作者:李柏

出版:大地出版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開頭的這闕詞道盡滄桑世人的汲汲營營一切終歸虛無。然而書中的上千人物尚未知道他們的命運,仍然拋頭顱,灑熱血,相互爭伐,費盡心機的在不可知的命運中掙扎。他們的演出構成這本浩瀚的巨著,使得三國時代成為最為中國人熟知的一段歷史。

 

三國演義持著「揚蜀漢、抑魏吳」的基調,也就是說,只要可能之處均以蜀漢為正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偉大的故事從黃巾賊作亂開始,董卓亂政、曹操擊潰群雄統一中原、劉備顛沛流離,一直到諸葛亮上場,三國乃以孔明為整部書的主角,他以「隆中對」擎劃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赤壁破曹後,智奪兩川之地,終於建立蜀漢的基業。所謂兩川,西川指四川,東川指漢中。天府之國四周的天險像個鐵桶一般,敵人無法飛過崇山峻嶺,因此易守難攻。孔明自漢中出發,征伐曹魏,與司馬懿與曹真相持,演義稱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當然,六次出征均未成功,正是: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物換星移,孔明過世後,三國故事也接近尾聲。六出祁山最大的收獲是收服姜維。姜維,字伯約,三國演義說此人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孔明得姜維時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在「後孔明時代」,連常言所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廖化都已老邁時,姜維不但是蜀漢肱股之臣,也算的上當世數一數二的人物。他繼承孔明的遺志,憑恃著劍閣的天險,與魏國相持,並繼續出兵,自漢中出兵討伐魏國,他所面對的兩個主要的強敵是魏國的鎮西大將軍鍾會與征西大將軍鄧艾。

 

各位看官,三國演義的精彩就在這裡,看起來國力如此懸殊,滅蜀僅是水到渠成而已,有何故事可道哉?原來,鍾會與鄧艾真是一時瑜亮,誰也不讓誰,兩人拼命爭功,才讓滅蜀之役擦出火花。再加上足智多謀的姜維,成就了三國演義最末段的高潮。以歷史論,這段歷史只是收拾殘局,然而,小說家李柏卻能摘取這段故事,賦予更深厚的內涵,鍛造出當代少有的傑出歷史小說:滅蜀記。

 

滅蜀記的故事開始於鍾會、鄧艾相約前來伐蜀,姜維緊守劍閣。小說將三個人物都刻劃的活靈活現。鍾會大軍強攻劍閣,姜維死守,卻料想不到鄧艾繞過不可能的山路偷渡而入,讓姜維與鍾會同時震撼

 

鍾會乃官宦之後,頗有名士之風。世說新語記載鍾會八歲時,父親攜二子謁見魏文帝曹丕,曹丕問小哥哥何以汗流浹背,哥哥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曹丕又問鍾會為何不流汗,鍾會說:「戰戰慄慄,汗不敢出。」小孩子神色自若,應答機智,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小說也成功刻劃名士為將的機智與謀略的一面。相對之下,鄧艾乃是真正行伍出身的武將,百戰餘生,刀口舔血,尤其行兵作戰必用險著,個性粗曠豪邁。作者筆下的鍾、鄧二人,對比非常鮮明。

 

儘管國力懸殊,姜維卻是輸的完全意料之外,自然心有不甘。蜀軍實力尚在,他與鍾、鄧二人虛與委蛇,徐圖翻盤。作者沒有忘記姜維是當代絕頂聰明的人,他在書中智計百出,完全沒有浪得虛名。

 

滅蜀記並非兵力的總決戰,而是心機與謀略的角力。

 

除了這三人之外,滅蜀記令人驚豔的賦予劉禪阿斗新的深度,卻完全未做任何的歷史翻案。在這段書,作者李柏做了非常成功的反諷:世人均以劉禪為愚庸,與姜維的忠心謀國相對。其實劉禪的投降原本已經結束了兵戎之禍,卻又因姜維的智計使成都城又陷殺伐,黎民死亡不計其數,究竟誰是誰非,讓讀者十分為難。

 

阿斗最有名的話是他被封為「安樂公」,司馬昭故意安排蜀人演出蜀舞蜀樂,問他:「安樂公頗思蜀否?」阿斗說:「此間樂,不思蜀矣。」作者拿這句話做為本書的結尾。被千古訕笑的這句話,因而有了新的政治思維和深度,成為餘韻無窮,令人思索再三的精彩結尾。但是我不能在這裡透露,讀者要看了書才能明白。

 

如果將滅蜀記稱為「歷史武俠小說」,我認為這不恰當也貶抑了書的價值。所謂武俠小說的內容與筆調有很多反乎邏輯的地方,更糟是往往陷於公式,呈現出的畫面流於卡通化。其實滅蜀記的武俠成份並不多,我個人以為這是最可喜之處,其實,某些「類似」武俠的情節刻劃或人物刻劃,似乎並未替小說加分。

 

中國人對三國演義有無比的推崇,不僅是塑造了永垂不朽的人物與故事,有些人認為三國是了不起的政治學教科書,有些人認為三國本身是無比深厚的兵書。不過對於兵書部份,我個人保留。因為,許多作戰的畫面並不夠具體,它仍然是舊時代說書人的那一套,彷彿是舞台上的京戲,缺乏真正戰場的縱深。李柏在這本書中的作戰場面,已經非常具象化。如果我們要由三國演義中再進一步演義成現代人讀的歷史小說,更充實的作戰描繪,使之更立體,更具象,更有景深的感覺,一定可以再活化這部中國人的無價寶藏之書。 

 

儘管如此,我十分推崇作者摘取滅蜀記這個絕佳的題材,對於小說巧計連環與所使用的古典語言都讓我驚訝讚嘆。在作者筆下,這些悲劇人物更增添色彩,引人掩卷深思。

 



今日劍閣實地景象




tina 2011-02-26 23:43:20

戰爭最大受害者是黎民百姓
小兵小卒
受益的是贏家位高者大權在握
為所欲為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戰爭是想要權位者
演練出來的
我討厭戰爭

版主回應
戰爭是醜陋的 它也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敵人侵犯家園 我們也要勇敢反擊
我們不頌揚戰爭 但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人性 它的陰影下的悲苦人生 都是幾千年來文學關注的題材
2011-02-28 21:48:00
昨夜微霜 2011-02-05 10:40:33

這篇讀後記寫得很有深度,學習了
三國故事,大多著重在孔明為中心點,難得以末期為書寫重點,應該很大可讀性。

由不同角讀觀看歷史,或更能體諒當時人物當下的行為。其實忠奸漢賊仍有模糊空間。歷史定位是公論但不見得是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