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妳朗讀 --- 載不動的沉重罪業
為妳朗讀 --- 載不動的沉重罪業
2008年出品的電影,為妳朗讀,獲得五項奧斯卡獎提名,凱特溫斯蕾奪下最佳女主角獎,可謂名利雙收的成功之作。凱特溫斯蕾在這部片空前犧牲,裸露和激烈的床戲大大超過鐵達尼。更且,床戲的主題還是成年女子誘拐15歲少年上床的荒誕情愛。在奧斯卡頒獎後,記者問導演:「有人說這部電影是非常不道德的,你怎麼說?」導演笑著說:「我已經盡量演的含蓄了,原著小說遠比電影更為煽情呢。況且,有誰敢說徐林克的小說是不道德的?你告訴我。」
導演敢輕鬆的回嗆記者,是因為徐林克的這部原著小說幾乎已經是近30年來德國最有份量的文學作品。1995年出版後狂銷50萬冊,1997年英譯本在美國上市也大受讚揚。我的書恰好是1997年美國初版,自己覺得格外珍貴,比有電影明星頭像封面的書更有收藏價值。自德文譯來的英文而非原來寫就的英文,較為直接簡單,讀來比英美小說輕鬆流暢。
故事分為三部份,寫Michael與Hanna的三段人生。
第一部份:Michael,15歲;Hanna,36歲
故事開始於15歲的麥可回家途中因為身體不適,受到36歲女子漢娜的幫助。麥可因母親吩咐回去拜訪致謝,漢娜引誘他上床,發展成為每天的性愛關係。漢娜要求麥可為她朗讀書本,從此朗讀成為他們相處的重要儀式。除了幾本德國著作,還有例如「奧德塞」與「戰爭與和平」,及契訶夫的作品。雖然麥可心裡有些得意,但還是羞於讓同儕們知道這件事。忽然有一天,漢娜不告而別,杳無蹤跡。
第二部份:Michael,X歲;Hanna,43歲
麥可再次見到漢娜,是在法庭上,麥可在大學修習法律,教授將旁觀一場審判及討論作為課程部份。在這場審判中,漢娜赫然是當庭六名被告之一。六名被告都是婦女,她們在二次大戰期間都是納粹的親衛隊(SS)成員,在奧斯維茲(Auschwitz)集中營的外圍營監視猶太婦女做苦工,涉及納粹的大屠殺(Holocaust)罪行。控訴的犯行主要集中在兩件事:第一,每個月從集中營挑選60個囚犯送去毒氣室,是否負責做這項挑選?第二,在一次帶著猶太囚犯在被稱為死亡行軍(Death March)的押送途中,夜宿一間教堂,她們將囚犯鎖在裡面,當晚教堂因盟軍轟炸失火,她們並未開門,導致除了一對母女之外,數百人全數燒死。
麥可觀察到漢娜的辯護糟到不能再糟,其他被告順勢將罪過往她推。她遭判處終身監禁,竟是為了隱藏一個秘密。
第三部份:Michael,X+18歲;Hanna,Y歲
有關漢娜的記憶,對麥可的影響深遠,他選擇最遠離人群的法律工作,他無法愛任何人,婚姻也失敗了。他開始朗讀錄音帶,寄去監獄給漢娜,這樣特異的接觸方式持續多年,直到麥可收到女性典獄長寄來的信函…
麥可做為第一人稱為敘事觀點,但是敘事者的「我」是在許多年之後回憶過往,因而拉開與事件的距離。夾雜許多與往事有關的哲學思索,呈現著德國式的理性思考和撲克表情,筆調出奇平淡。儘管如此,故事的內蘊卻是火燙燙的。例如第一部份少年麥可與漢娜的激情,雖然出人意表,情節順理成章,強烈捕捉住血氣方剛年輕人的愛情。36歲的漢娜肉體仍然美麗,但是頗為壯碩,在床上採取主導,像是老鷹捉小雞。
故事的核心,是在第二部份,將與納粹有關的人犯,擺在麥可的眼前審判。作者略帶諷刺的指出好幾個辯護律師看起來像是「前」納粹,卻沒有提到,那審判庭上,包括審判長內的幾位法官呢?檢察官呢與陪審員呢?旁聽席的人們?整個戰時的成年人世代?麥可的角色也由第一部份的主角,在第二部份退化為旁觀者的地位,分析交代審判過程的攻防。
儘管歷史的罪惡不應該被遺忘,但加諸在所有德國人的罪業有多沉重呢?有一位德文老師(相當年輕的德國女士)在課堂上說,她知道有許多外國人喜歡把手向前斜舉,喊:「嗨,Hitler!」以為笑樂。但很少有人白目到在德國人前面這樣開玩笑。她唯一一次遇到,是一位台灣朋友到德國找她,在機場見到時忽然開了這個玩笑。她當時氣的發抖,差點落淚。台灣朋友則尷尬的找不到德國地洞可以鑽進去。
戰後世代,究竟如何看待納粹的戰爭與屠殺罪行,如何處理背負罪業的煎熬?當他們坐在觀眾席上,真的能夠冷眼旁觀嗎?
如果說,審判的旁聽,代表戰後世代對於罪孽深重的思索,麥可與漢娜羞於被同儕知道的戀情,似乎象徵德國人曾經擁抱納粹的不堪。故事裡麥可的父親,一位受敬重、著作多且深奧的學者,當麥可請他解惑時,父親的回答裡除了怯懦外,竟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答案,是當時知識份子的寫照。故事最後的第三部份,麥可保持與漢娜非常遙遠的距離,是因為年齡(對了,Y=?)與身上的氣味嗎?這是戰後兩個世代永遠拉不近的疏離。回想對照恐怖的歷史,給我們無限的啟示。
如果拋開象徵意義不談,拋開歷史罪孽不談,不管政治正確,第一部份的色香味,口水差點滴濕書頁,第三部份是我極喜愛的一部份,感人落淚,無限的惆悵。
維基百科對於大屠殺(Holocaust)的說明條目是一篇約10萬字的長文,從源起、發展、執行技術、受害的對象、統計…不同方向深入敘述,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瀏覽。我謹從其中摘一小段文字呼應本小說的文字。
「德國已經成為執行種族滅絕的國家組織,國家機器的複雜組織功能幾乎全部投入執行屠殺的程序。教會與內政部提供出生資料查出誰是猶太人;郵政系統寄送遣送命令;財稅部門調查沒入猶太人財產;德國企業裁撤所有猶太人員工並取消猶太人股權;交通部門安排遣送至集中營的運輸車輛;德國製藥業研發集中營需要藥物,競標「焚化爐」工程;德國IBM公司製造提供打卡機以為屠殺的名冊管理需要;送人集中營的人財產全部繳出,並被各機關詳細分類運用…」
簡單說明何謂死亡行軍。大戰末期,德軍敗相已露,德國人不願被國際看到集中營的慘相,強行帶著集中營囚犯急行軍,在嚴冬裡,囚犯衣不蔽體,腳下也無可穿的鞋子,僅用些布料隨便纏繞。如小說中漢娜說的,一個星期內便死亡泰半。
下一篇:西線無戰事 — 反戰小說的經典
我也是喜歡先看書再看電影。
《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這兩部是我的兩種顛倒嘗試。定論仍是先看原著。
樓上友友的話,我絕對贊成!冷漠是愛情的殺手。
愛情文學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冷暴力」就是指這。在愛情國度哩,冷暴力是很殘忍的極刑。
所以讀到最後典獄長那句話時我真的落淚了
"Frau Schmitz didn't write anything about why she was going to kill herself. And you won't say what there was between you that might have led to Frau Schmitz's killing herself....and at the moment I'm very angry, at Frau Schimitz, and at you."
"漢娜不曾解釋她為何自殺 而你也不願意說出你們之間有甚麼事情導致她的自殺 ....此刻 我無比憤怒 對她 也對你!"
我覺得麥可不是冷漠 而是因為這沉重的罪愆 像一堵牆 把他緊緊禁錮著 怎麼也走不出來 2011-02-05 21: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