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崗城故事 -- 小女孩的「觀點」
書名:梅崗城故事
作者:哈波‧李(Harper Lee)
英文書名:To Kill A Mockingbird
出版社:遠流
梅崗城故事原書名是殺了一隻模仿鳥,模仿鳥是善良的鳥,所以,殺一隻模仿鳥是不對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美國中南部州的小鎮裡,有一位黑人被誣陷企圖強暴白人女孩,在當時黑人的地位及社會氛圍下,黑人幾乎註定被判死刑的命運。一位律師挺身為黑人辯護,他遭受到很大壓力,但是他展現的人格,贏得他的兩個孩子無限的崇敬。這是作者哈波‧李唯一出版的小說,為她得到1961年的普立茲獎。雖然,它並沒有像山繆傑克遜和麥修馬康納合演的「殺戮時刻」那麼戲劇化與扣人心弦,看似平鋪直述,溫暖平淡的故事所的點出來的問題,強暴、種族歧視和貧窮其實都是頗嚴肅的。
遠流版的譯本上的原作者序給我一些壓力,哈波‧李小姐說梅崗城故事用不著導讀吧?她說導讀妨礙閱讀之樂。但是我知道今天的讀者都陷在知識及資訊爆炸的困境裡,常常無價的珍寶就在腳邊,卻因資訊實在太多了,因為錯失而過俯拾的良機,因而我仍然覺得好的書介是必要的。
我一向著迷於小說基本技巧。當我看這本書時,腦海一直浮出來的是作者小心翼翼在掌握的 ---- 「敘事觀點」。這個故事,是以 小女孩,思葛,用第一人稱的角度做為敘事觀點。除了巷議雜談,或是聽大人轉述之外, 沒有一件作者告訴我們的事不是小女孩親眼所見的。即使是鄰里雜談,也是完全的小孩觀點,例如鄰居阿布的種種怪譚。同時,小孩子對大人的事的瞭解是非常外圍的,尤其律師爸爸,亞惕,是非常內斂的人。 作者謹守分際,讓故事慢慢的浮現。在作者的刻劃下,這個從六歲到九歲的小女孩,不管是她的行為,她的觀點,都在持續細微變化之中。思葛眼中的哥哥(為讀者所見)也在慢慢成熟改變。而這個改變是不知不覺的。儘管作者只出過一本書,我仍然用「爐火純青」來形容她的功力。
到庭訊展開時,事件終於豁然開朗,雖然小說基調維持不變的平緩,法庭辯論仍然是精彩且具說服力。小說的有一個相當催淚感人的結尾。因為哈波‧李小姐有警告,我想我已經說太多了。
梅崗城故事是「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的典型。成長小說描寫故事中人物因外在事件的影響與啟示,慢慢改變行為及思考而趨於成熟的型塑過程。本書完全未觸及父親亞惕的內心世界,作者只透過思葛讓我們知道亞惕說的了甚麼話。但是我們也看的出他因為姑姑的干預不得不對孩子說些他自己不同意的話,這些孩子全部看在眼裡,讀者也如同親眼看見般感受小兄妹與父親的互動,父親潛移默化的身教使孩子慢慢成熟,當我讀這本書時也很自然的映照到我身邊的家人,無比的感同身受。
美國媒體將---蘇西的世界---與梅崗城故事並列
應該也是因為前者用已逝女孩的眼 來看凡間家人的愛與成長 與後者的用心十分相似吧!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譁眾取暖(說的真好)與缺乏勇氣的確令人歎息,面對明顯事實,所有陪審員都判有罪,是2010年代的我們難以理解的,但這是那時代的現實,集體取暖的人們也習於集體自我催眠,想要喚醒他們的人還可能受到攻擊。
同意律師亞惕與其說是英雄,不如說是成功的父親。作者並未突出律師的英雄形象,筆下描繪小女孩眼中的父親不只是溫和,其實是有些老態且缺乏活力的。但是對重要的事情有所堅持。葛雷哥萊畢克演律師太帥了,與原著形象不符。
所以我認為這本書的重心並非律師父親的英雄行為,而是記述小兄妹杰姆與思葛的成長。
我看過《蘇西的世界》但是我沒看過《梅岡城故事》
下次我找書來讀的時候,會想到你這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