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物治療? 還是藥物保健?
8月起 整腸藥健保不給付
不少腹脹或腹瀉病人會請醫師開給「表飛鳴」、「洛克飛」等整腸藥物,健保局表示,由於這些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因此從八月一日起,益生菌藥物只限癌症病人有腹瀉症狀才給付,其餘病患若要使用則需自費。
這是健保局繼胃乳片(制酸劑)、鈣片和維他命等藥品排除給付後,另一大項縮減給付的措施。健保局預估,未來每年將可節省支出約一億元。
健保局醫審暨藥材小組副主任黃肇明指出,目前納入健保給付的益生菌類藥物有六種,其中只有表飛鳴樂散屬處方藥,其他都是醫師或藥師指示用藥;由於部分醫師有浮濫開藥情形,健保局為此發函小兒科、內科等專科醫會,並徵詢相關專家針對益生菌類藥物是否改為健保不給付,提供專業意見。
黃肇明表示,經彙整各方看法,多半認為這類標榜可健胃整腸、幫助消化或止瀉的含益生菌藥物,「療效尚待科學上的確認」,而且「藥效緩和不甚明顯」,為避免浪費醫療資源,決定不予給付。
不過,鑑於癌症病患在經過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往往會產生腹瀉的併發症,健保局特地「網開一面」,只同意癌患為給付益生菌類藥物的對象。
健保局說,由於這種益生菌類藥物的單價不高,每一包(顆)從零點二三元到四點三元不等,改為自費對多數民眾的荷包影響不大,頂多每次多負擔數十元;但為避免新制實施後,引發醫病糾紛,因而仍有近一個半月的緩衝期,八月一日才會上路。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林隆煌指出,益生菌類的藥物臨床上是開給腹脹、腹瀉的小病號使用,雖無積極療效,但多少有安慰劑效果,他擔心一旦健保限縮給付,恐會引起家長抗議。
感想:
1. 醫學的目標在於治療疾病, 引導患者恢復健康. 藥物只是治療方式的其中一種, 它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而不是持續服藥繼續維持健康的狀態. 真正健康的身體是不需要再服用藥物的.
2. 整腸藥物也是用於治療. 如果是療效不彰, 可能是對症處方錯誤, 或者是藥物作用低. 如果是藥物作用低, 則應該淘汰該藥品, 而非排除健保給付. 排除健保給付的原因恐怕是該藥品被濫用( 胃乳片、鈣片和維他命等藥品), 而造成健保的虧損.
3. 正確的開立處方, 才能為健保節流. 西醫師診斷患者時, 除觀察表證外, 也參考患者口述( 如胃痛, 腹瀉), 因此整腸藥也被列為處方之一. 但是大部份胃腸的不舒服, 均可以透過飲食控制得到舒解, 不一定得藥物治療不可. 誰可以扮演飲食控制的指導者, 那就是醫師. 因此醫生的職責不是只有開立藥品處方一項而已, 病人的健康指導也是很重要.
4. 現在的患者與西醫師很多已經從藥物治療的觀念轉變成藥物保健的觀念. 如胃腸不舒服初期治療就施以整腸藥物, 簡直是藐視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 並且認為身體無法主動因應此狀況, 非得施以藥物治療不可. 然上古人類也是會胃腸不舒服, 他們並不知整腸藥物, 但是從日常生活經驗與祖先留下的知識, 得以保命並繁衍後代至今.
5. 現在治療疾病已經淪為金錢導向, 這樣的醫療行為我們還能信任它的療效嗎?
6. 中醫經方家治病了效果通常是一劑知, 二劑已. 也就是經方家診病之精確, 開立之處方能夠對症, 因此服用第一劑藥後, 病人馬上可以感受到療效. 詳請參考漢唐中醫網站之傷寒論解說 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sunhanlun.htm . 因此中醫經方家的處方(包括健康指導)才是真正符合全民健保效益, 不會造成健保資源的浪費.
上一篇:急性腎小球腎炎 VS 藥物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