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9 14:42:03

峭壁上的父親

在猶他州Arches National Park 健行(Hiking)的時候,遇到一個背著小嬰兒的白人父親,身手矯健的爬上了令我望之卻步的峭壁。坐在巨石上,他泰然的對著峭壁下的妻子談笑,背上的嬰兒,在凜冽的寒風中,睜著大眼睛咕嚕咕魯的探索著一片紅色的巨岩世界,兩個臉頰凍得紅通通的;一旁,他大概5歲的女兒,矯健的在石壁上攀爬行走。我沒有聽見一聲斥喝,取而代之的是他與他的妻子,溫柔的提醒著孩子小心與勇敢的鼓勵。在大石壁的另一邊,更陡峭難行的另一邊,一個洋人父親,緊跟在大概4-5歲的女兒後面,一邊鼓勵著她獨自向更高的地方攀爬前進,一邊堅定的告訴她父親就在她身後確保她的安全,那小女孩像隻小山羊一樣,豪不畏懼在大岩石上跳躍著。
在同一個國家公園的另一條步道上,一群華人的遊客剛剛下了遊覽車,急急忙忙的朝著這個有著國家公園代表性地標的巨岩湧進,大老遠就聽見了熟悉的語言與喧囂不斷靠近。我坐在最高的一塊大石上,雙腳懸在距離地面數十公尺的岩石邊,遠眺著陽光下的大地,靜靜的等候這一批人的離去。也許是我座的地方太高、太吸引人注意,一群孩子迅雷不及掩耳的爬到同一個石頭上,一個僅容兩個大人站立的石頭上,彷彿我是隱形的一樣。孩子們一邊嬉鬧著向上爬的同時,巨石下的華人父母們便不停的嚷嚷著”你給我下來! 不許再往上爬了!””不要爬那麼高啊~ 危險啊~ 快下來啊~~”
記得1998年第一次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山徑上,看見帶著年幼稚兒一同健行的父母之後,我便開始仔細的觀察西方人在大自然的活動中,如何保留自己的活動空間並與孩子良好互動。這許多年來,我走過了美國本土二十幾個國家公園,還有無數的荒野地帶,幾乎每一次hiking,都會遇到背著嬰兒健行的父母或是懷孕的女性。反觀我未出國之前,在台灣的荒山野地裡,卻從不曾見過一個背著孩子健行的父親、推著嬰兒慢跑的母親、挺著肚子健行的孕婦。
我笑著跟友人說,你看,東、西方人的精神就是那麼不一樣! 以教育小孩子的層面來說,西方人對於孩子的冒險行為採取的是一種鼓勵並且陪伴的態度,跌倒了、摔傷了,便要求他們要自己站起來,要面對自己冒險所可能帶來的後果;而華人的父母,竭盡可能的阻止孩子們冒險,大部分時後,甚至採取威迫恐嚇的口氣。以成人生活的型態、嗜好來說,西方人即使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很小的孩子,仍然會持續自己原來的休閒型態,帶著幼兒一起露營、一起在荒原中健行、一起在巨岩上攀爬,同時,也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尊重父母的生活型態;而華人,多半是有了孩子就沒了自己,或是有了孩子就懶得出門,要出門也是參加旅行團的型態,凡事有人照顧的好好的生活型態。

雖然,我是一個愛好野外的生活、習慣露營野炊、衷情自助的旅遊型態的人,但我總是深深的恐懼著結婚生子會改變這樣的生活。受了東、西方教育的我,在面對許多議題的時候,立場反而更模糊,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不敢貿然的跨出步伐,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有勇氣,鼓勵孩子去嘗試我所熱愛的一切,如果以後有孩子的話。那個在峭壁上的父親和他背上安靜隨著父親冒險的嬰兒,除了引起我一連串對於孩子教育的思考之外,重要的是,讓我更加的相信事在人為,即使有家庭、有孩子,自己原來的生活型態、嗜好也可以繼續維持。然而,這一切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實現的,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要有一個志趣相投而且理念相符的伴侶! 或著是,願意背著孩子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