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7 23:56:30sakanaimmune

參考歐足賽制 讓亞職賽更好看

參考歐足賽制 讓亞職賽更好看

更新日期:2008/11/17 04:33 李弘斌/特稿

亞洲職棒大賽熱鬧落幕,由日本的西武獅奪冠。然而,即使昨天是統一獅贏球,統一是否就是真正的「亞洲第一」?其實不無疑問。若能參考歐洲足球賽制,依實力訂定參賽隊數、甚至擴大為聯賽,不但更能體現亞洲各國棒球實力,也會是對抗大聯盟磁吸效應的利器。

亞職大賽目前的最大問題,是亞洲各國的棒球實力並不均等,比賽卻是日、韓、台、中各1隊角逐、席次均等的錦標賽。日本職棒已有73年歷史、12隊規模,竟然得和27歲的韓國職棒及19歲的中華職棒,甚至尚無職業組織的中國棒球一視同仁,當然會不太對勁。

矛盾的具體例證就是東道主日本的比賽票房,尤其在新鮮感減少之後,除非是人氣型的隊伍代表日本出賽(如讀賣巨人),否則觀眾並不捧場。原因無他,日本職棒歷史超過70年,他們的水準豈能由幾場比賽來評定,對日本人來說,「日本一」已經是「亞洲一」,亞職賽制反而對他們不利。

同樣的,台灣的代表隊只要擊敗韓國代表隊,就彷彿已達到參賽目標,就算打不進決賽,也千萬不可以輸給中國的隊伍。韓國矢志扳倒日本,中國但求一勝,各隊的期待和盤算,恰恰呈現出各國之間的棒球差距,從2005年亞職大賽舉辦迄今從未改變。

亞職棒賽的瓶頸,恰好也是「職業球會世界盃足賽」(FIFA Club World Cup)的問題。這項賽事在改制之後,於2005年取代俗稱「豐田盃」的「南美/歐洲洲際對抗賽」(亦稱洲際盃),決定誰是每年全世界最強的職業足球隊。

然而,歐洲和南美的足球淵源,豈是亞洲、非洲、北美暨加勒比海地區及大洋洲等4個地區所能比擬?職足世界盃舉辦3屆以來,都由歐洲冠軍隊和南美解放者盃冠軍隊爭冠,跟原本的豐田盃幾乎沒有兩樣。

事實上,最能夠考慮到各國職業運動的水準差距、並以制度來創造公平與可看性的賽事,莫過於歐洲足球冠軍聯賽(UEFA Champions League)。這項賽事以各國職業隊過去5年在歐洲足賽的表現計算積分,再依排名來計算各國聯賽能參加下季歐冠聯的隊數。

舉例來說,歐洲目前排名前3的聯賽依序是英格蘭西班牙義大利,按規定他們的聯賽前4名隊伍都能參加下季歐冠聯,排名第4、第5的德、法聯賽最多只有3隊,以此類推。由於賽制以隊數平衡了實力因素,即使2004年由葡萄牙的波圖爆冷奪冠,3大聯賽的強權也不能否認他們是「歐洲第一」。

亞職棒賽目前每屆僅有6場單循環預賽與1場冠軍決賽,效益有限。若能參考歐足賽制,將參賽隊數增加到4隊以上,甚至擴大到聯賽規模,在各國例賽間穿插進行主客場的國際職業賽,不但能夠決定真正的「亞洲第一」,光是日、韓的職業強隊來台「玩真的」,就已是票房保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