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9 10:23:50辛金順老師

第一組報告:茅盾小說"春蠶"




1.      作者簡介


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

現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先驅

十歲時喪父,後期受母親的影響極大,接受母親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曾說:「我的第一個啟老師是我的母親」。1913年考上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畢業後迫於經濟困窘,到上海印書商務館的英文部工作,後來更與別人合作翻譯小說。不久到中文部《中國寓言》和《學生雜誌》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主持《曉說月報》的編務工作,那時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麽?》,表露了早期的文學見解, 茅盾當時在〈新舊文學評議之評議〉一文中強調,文學應當有「表現人生、指導人生的能力」;在〈文學研究會宣言〉還明確宣告,他既反對封建主義的「載道文學」和「遊戲文學」,也反對只追求「純藝術」的文學。1921年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人,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文學研究會的小說顯示出「為人生」的共性,但其藝術品格卻相當繁多。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最早的黨員之一,從此熱衷的投入共產黨的工作。1922年曾以《小說月報》作為掩護,從事聯絡員的工作,曾在黨辦的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學任教培養幹部。1927年,發表《幻滅》,代表在黨內已經失寵,或是脫離了組織關係。後來陸續完成《動搖》《追求》-----即《蝕》的三部曲。 1928年避居日本,繼續創作,完成長篇小說《虹》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1930,從日本回到上海後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此與魯迅一起從事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後來更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誌,並開拓文學翻譯的新路。1932年完成長篇小說《子夜》,《子夜》描寫了大量的中國社會,並建立了所謂的「茅盾傳統」,也是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學運動的里程碑也是左翼文學的顯績。1934~1937年,完成以故鄉為背景的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1941年擔任《大眾生活》的編委,並發表另一力作─《腐蝕》。抗戰時期寫下了《霜葉紅似二月花》、《劫後拾遺》、《走上崗位》以及第一本劇本《清明前後》。1981年因病逝於北京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社會剖析派、左翼都市文學最主要代表。現實主義是指注重事實或現實,不受理想主義、臆測或感傷主義影響的客觀過程,客觀地而不憑感情地去處理思想和行動,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社會剖析派又稱「政治小說」,意指運用主題思想進行「認知型」敘事,特徵是以寫實手法,再現完整社會生活內容,以揭示社會歷史的深受底蘊及社會關係的真實情狀為審美目的,敘事結構一般趨於宏大。左翼都市文學則是指對城市工人階級的生活描寫,目的在為社會主義革命鳴鑼開道。

 

1.      內容簡述

老通寶是一個生活在養蠶、做絲來維持生活的人。他的祖父和老陳老爺過去一個是養蠶,一個是做絲,他們兩個都是人人稱羨的有錢人家。但在老陳老爺去世不久之後,小陳老爺抽上了鴉片煙,至此他們兩家開始沒落,從原本在十年掙得的二十畝稻田和十畝的桑地,到了老通寶時候已經沒有了田地,甚至還欠出三百多塊的債。

清明節過後,剛好是養蠶的季節。老通寶坐在河岸邊,想著自己依舊欠了許多債和幾年來的收成不佳,想在今年能夠大豐收並把負債繳清。老通寶十分討厭有外國的事物,因為自從洋貨進到中國之後,當地的東西一天比一天不值錢,相對地洋貨反而一天比一天貴。

在繭子的買賣中,也只有洋種的賣得好價錢,因此原本和老通寶和睦的大媳婦認為應該要改變以往只養土種的蠶的方式。老通寶原本就恨惡洋貨,而且價格又比較貴,因此有了小爭執。但是老通寶拗不過小兒子和媳婦,末了只好讓步將現有的三張蠶種改為兩張土種,一張洋種。

天氣漸漸暖和。老通寶他們那村莊四周圍的桑林似乎發的更好。「希望」在所有人的心中一天比一天的增長。全村的人開始清洗養蠶的器具,大家都是期盼今年都會大豐收。老通寶是個迷信的人,因此在開始「窩種」時,利用蒜頭來測試今年的收成。當村里家家戶戶窩種後,一個「戒嚴令」無形的頒佈了,原本熱絡的鄉農們變的很少往來,因為他們害怕會沖到「蠶神」。「收蠶」的前一天,老通寶偷看了一下占卜用的蒜頭,結果是不好的,這讓他十分擔心。但是在收蠶時,蠶寶寶都十分健康,數量也非常多。全村似乎都是一樣的情況,大家都很開心。但荷花加例外,情況不是很好。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吉利的,所以大家都不敢和荷花家有任何接觸,以免觸霉運。老通寶也叫兒子「多多」不要跟他們有往來,也不許到他們家前玩耍。但是多多卻一臉不在意的樣子,因為他並不相信任何鬼神。

老通寶全家大小都為了「蠶」忙得天昏地暗,全都瘦了一圈,這時「寶寶」的食物沒了,老通寶只好又到外面借錢買桑葉。今天晚上剛好輪到多多一個人守蠶房。看著「寶寶」們吃葉,正不知不覺的要閉上眼睛時,忽然聽見門響!正當多多追出去的時候,發現是荷花,並且偷了他們家的「寶寶」。隔天早上,老通寶聽到這件消息後,非常生氣!回頭到了蠶房看,「寶寶」們依舊很健康。心想算了,但是原本的好心情已被打亂。

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努力之後,原本以為可以大賺一筆,但不幸的消息來了。今年的繭廠似乎都關門做生意了!漸漸的,農村裡的笑聲變少了,大家都愁眉苦臉的,甚至是破口大罵。不知如何是好的老通寶在家和媳婦商量要自家做絲,不料媳婦大力反對,連兒子阿多也冷嘲熱諷老通寶打錯主意,老通寶氣的說不出話來。在這情況之下,一線希望忽然又來了,從同村的黃道士那邊聽到傳聞無錫腳下的蠶司工廠照常收繭,於是老通寶家的阿四借了一條赤膊船出發。五天之後,回來的不是空船,因為土種價格比洋種還低,而且薄的繭都不要!剩下賣不出去的只好自己做絲去賣了。這讓老通寶氣瘋了,最後不僅賠了錢,還氣到病了。

2.       

寫作背景:

  時間:一二八上海事變前後。

  背景:遭受帝國主義經濟入侵,本土產業面臨破產邊緣。

  人物:江南一帶的農民。

 

寫作解析:

 

  ‧運用舊一代和新一代農民的腳色進行比較

    老通寶,代表著舊一代的農民,傳統、保守、相信鬼神、堅持祭祀和儀式,認為只要一直勤儉刻苦,就能夠脫離漸現在的生活;阿多,代表著新一代的農民,有著較為理性的想法,不常遵守傳統習俗,別人說的事也不會一口氣就下定論,保持懷疑、再評斷的態度,並不認為只要運氣好,或是剛好正逢豐年,他自己就能擺脫農民的身分,但他也不像老一輩那樣想著勤儉,想著賺錢,想著擺脫生活,他認為他的農民生活,就是種快活。

 

  ‧寫出傳統中的儀式和迷信

    在窩種時,就算是平日最好的朋友,見面時可能還不說個一兩句話,就只是因為有人客來沖了蠶神這種說法。

    全村的村民都不與荷花家相互往來,遠遠看到他家的人就趕快逃到一旁去,像看到鬼似的。然而這種孤立只是因為他家的蠶產不好,說什麼一走過去就會惹的一身晦氣上身一樣。

    老通寶用虔誠的態度以蒜頭占卜,相信那幼小的蒜苗就代表著未來。

 

  ‧點出當時背景下的帝國主義入侵

    自從鎮上有了洋紗、洋布、洋油之類的洋貨,他田裡生出來的東西就一天一天的不值錢,然而鎮上東西卻一天比一天貴。

    同樣是繭子,洋種硬是比土種貴上許多,一擔就多了十幾塊錢。

    本土產業面臨破產邊緣,塘路上五步一岡似的繭廠全都關起門來不做生意,只剩下遠方無錫的絲廠還開著。

 

  ‧利用故事中各種情形形成鮮明的對比

    保守,遵循傳統的老通寶,以及順應情勢,進行思考和改變的阿多。

    從前密集到幾乎可以說是誇張的繭廠,現在全都關門不做生意。

    原本可以至少賺到兩百五十塊的蠶繭,到最後卻連還債都不夠。

    往年給他們錢的收繭人會如同走馬燈似的在村里巡迴,今年不只沒有半個,還有一團債主和催債人等著要錢。

    今年對老通寶來說,明明就是個豐收年,得到的繭子有五百斤之多,但最後卻換來三十塊的負債以及損失一張十五擔葉的桑地。

3.      讀後心得

建宇

        茅盾藉由這篇故事將中國老百姓在經過外國侵略過後中國老百姓的反應給刻畫了出來,包括老通寶對於洋人的仇恨,老通寶一家裡對於養洋種或土種蠶的衝突等等,我想,這種對於洋人的仇恨或是對於西洋物品那種「又恨又愛」的情感並不只存於老通寶的身上,同時也存在其它廣大中國人民身上。除此之外,故事內也描述了傳統鄉下農民的辛勞及其在經過層層剝削過後仍然貧困的待遇。但就算如此,村里的養蠶人在養才時仍然抱持著樂觀的心情與態度,這是否已是麻木?抑或是真的有所期待?另外故事內老通寶的迷信也是相當寫實的反映出民眾對於占卜等事物的依賴,再現在看起來相當可笑的事情再當時卻奉為圭臬,這不啻是一種悲哀。而故事中的樂觀的多多則是代表著中國人的天性樂關,想要認真的過日子,相比於老通寶的頑固不化的認為單純養蠶花就可以過富裕的日子有著相當的對比。

玉山

閱讀小說之後,覺得如果自己再過去這種時代的話,我想自己也會很想努力的把一些事情做好,也很想改變自己的處境,然而當一個環境不適合,或者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時候,真的很難去做到些什麼。沒有讀過書,或者一個家庭從興到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也應該會像老通寶一樣氣到發瘋吧!

明明已經為的自己該做的事情付出了,在過程當中也沒有任何錯誤,期待未來的光景是美好的,但是人生就是會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對於發生的時代背景,因為洋貨的侵擾,國外的價值觀等種種原因,會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發生。有的人可以順勢亨通,有的人為了自己的未來奮鬥但卻失敗,在我們這個時代當中,或許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吧!

但自己的感受是,我們的外在生活不是有什麼問題,但我們的內心卻依然受到很多的煎熬,歷史事件歸歷史事件,人們依舊過著過去無法改變的生活。依舊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生活。

心盈

        整篇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個老通寶了吧,在那個環境下,雖然他自己也傻傻的不知道位什麼自己身上的錢變的越來越少,但他也知道原因一定是出在洋人身上,所以已就不明原因的一股腦兒的排斥洋貨,除了錢以外,帶有洋字的東西他都不要。但是無奈於環境的改變下,原本全是土種的蠶,也進了一張洋種。    

  他從頭到尾都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錢會變的越來越少,只知道一昧的遵循古法養蠶,養繭,以為只要養了更多的繭,就能夠變的更富有。卻不知在帝國主義的入侵下,這些東西早就沒人要,賣不出去了,價錢更是直直落下。而老通寶自己也是屬於較為被動的腳色,求於安逸,不圖改變,就算他知道他楚的這個時代一整天都在亂,他也沒有主動求取任何情報,不論是洋鬼子的騙錢、戰爭的開始、停戰協約的簽定、那些關門的繭廠等,全都是別人說給他聽她才知道的,沒有幾個是他主動去問的,而在這些資訊到手之後,他也沒有進一步的加以思考,只想著船到橋頭自然直嘛,遵照著傳統做的就不會出事,這也難怪他會在這動盪的環境下沉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