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小學校
偶然在電視上看到日本的電視節目「電視冠軍」,比賽的項目是「小學廢校的永恆紀念」,比賽的內容是請參賽者運用學校中的東西或是相片,來創造一個可以永久保存的紀念物,最後由面臨廢校的小學生和校長、老師共同來評審,選出心目中的「記憶博物館」。
最近剛好回到台東去走一走,朋友帶我到山裡面的一個廢校「台東縣卑南鄉富山國小富源分校」,她的前身是「台東縣卑南鄉富源國小」,學校的規模不大,而且逐年遞減,從本校到分校,再從分校降至分班,從分班再回升分校,最後終於在今年廢校,究其原因,除了人口大量的流失之外,大概就是最近幾年各縣市政府流行的「裁併小校」政策,教育當局寧可購買交通車和補助油資,也不願意花錢保持一個學校的運作,美其名是節省經費,但是其實是毀壞了許多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的凝聚力。這些小校,都是當地重要的指標性建築與地標,也是村民或是部落重要的凝聚中心,學校發揮的功能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教育,還往往兼顧著對村民的照護,學校辦理的運動會或是活動,都可能是這個村落一年中最大的一件事,如今政府的政策讓這些地方加速的退化,使原本流失的人不願再回到村落,而讓當初留在村落的人更孤立。
而對於廢校的相關處置,據我的了解,就是一紙公文,沒有任何型式的活動,就悄悄的鎖上大門,那鎖起來的豈只是學校的大門而已,鎖起來的是當地居民和畢業學生的所有記憶啊!荒廢的也不只是校園的建築,而是當地居民和畢業學生的凝聚力啊!這些用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就因為節省經費一句話,而全部消失。而這種廢除小校的現象在全台灣還在持續的蔓延中,「小班小校」是教育部長年來打出的口號,如今全台灣各縣市政府都在裁併小校而瘋狂的「大班大校」。我也知道他們有很多理由,什麼小校會讓學生缺乏競爭力,小校的人力成本支出太大,這些把教育當成「企業經營」與「做生意」的做法,或許就是我們教育改格失敗的最大原因。學生才是我們要花錢培養的目標,不管這個學生是住在都市還是山上、海邊,都應該給他們豐富的資源,而不是為了省錢而裁併小校,或是提升班級人數而使教育品質降低。
對於那些已無學生就讀而必須暫停招生的學校,我們也希望能夠以「文化保存」與「共同記憶」的觀點來處理,讓記憶蔓延,而不是雜草。
上一篇:品德小天使
:D
保存建築物容易,保存一個學校的文化卻相當困難,我的學校面臨全面的改建,有期待但是也有感傷,期待的是新的環境,感傷的是整個板小的精神與文化都不一樣了,這不是什麼進不進步的問題,而是學校傳統與文化的問題,不是一個校長和幾個馬屁精可以改變的...新校長再過一週就要就任,以往的傷害已讓我沒有期待...
山裡的小學,真是稀奇啊!希望有機會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