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24 02:36:08眉間尺

※畢視評論:新傾城之戀※

小說原著 .張愛玲
演出.香港話劇團(香港)
原劇本 .陳冠中
改編 .毛俊輝、林奕華
導演 .毛俊輝
作曲∕填詞 .鍾志榮
編舞 .伍宇烈
佈景設計 .曾文通
服裝設計 .陳俊豪
燈光設計 .張國永
錄像設計 .黃志輝
特邀演員 .謝君豪、蘇玉華、劉雅麗

這是第四屆華文戲劇節的頭炮演出,於2002年11月23日晚上於文化中心演出,而該劇正是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

名乎其實,劇作的確是「新的傾城之戀」。之所以是新,因為創作者是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去演繹1940年的故事,以戲劇來演繹張愛玲的小說語言。

可以肯定地說,至今還沒有人能成功地改篇張愛玲的小說,沒法及得上原著風韻,無論電影、話劇皆如此。或許張愛玲的文字的確是太漂亮了,具蒼涼、尖刻、感性、細膩各元素於一身。要把她的小說語言翻譯為電影語言/話劇語言,是不可能,縱使進行再創作的藝術家本身,在該創作範疇與張愛玲有著同等的造詣,也沒可能有著近似她的風格,更沒有她游移於上海、香港的不穩情緒。或許這個原因,香港話劇團搬演《傾城之戀》這小說,便在名字之前加上一個「新」字,即申明不過是重新演繹罷了。

於澳門文化局網頁內的介簡如此寫道:「導演運用音樂和舞蹈的元素以嶄新的劇場形式去演繹《新傾城之戀》,目的並不是純粹利用音樂來美化故事,而是追求一種新的表演風格:通過歌曲和歌詞及加入了的一個敘事者∕歌手的角色的觀察和回應,把導演和編劇對這段愛情故事的現代觀感表達出來,帶領觀眾從新的角度去感受這段亂世情。」

這嘗試是有趣的,但也是困難的。從表演中可以感受到,劇本對小說情節上的取捨下了很大苦心;不管是一些帶上海話味道的小說對白,甚至是小說中屬第三者的敘述句子,嵌在被拆散然後重組再譯成廣東話的話劇對白中,劇情卻震撼依然,這也許派林奕華與毛俊輝的功力所賜。而配樂方面,雖是重新創作,但編曲可就跟足四、五十年代的流行曲子,相當巧妙。可惜,歌詞偏偏就糟透了,全劇夾雜著歌者(劉雅麗)的詠唱,可是從她嗓子所唱出句子,似是可有可無,沒有點出人物情感變化,也對劇情沒有多大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舞蹈編排方面就更不濟,多是由「活動佈景版」去跳簡單的幾段華爾滋、牛仔、探戈,跟本沒有從舞蹈語言方面突出表現角色的內心景況。總的而言,「運用音樂和舞蹈的元素以嶄新的劇場形式去演繹《新傾城之戀》」這方面是不及格的,歌與舞純粹是對劇作視聽上的點綴。

儘管如此,《新傾城之戀》還算是一齣及格的舞台劇演出,尤其范柳原與白流蘇兩角色之間表達出來的兩性關係,可算到位,把張愛玲想說的都說了。劇中雖然不少對白是重新編寫的,但也成功表現了小說中所想言說的女性立場,及角色面對愛情與命運之間的矛盾。倒是劇中前半對封建家庭的描敘略覺拖沓,而全劇結束時,又沒有對前部份白家相關情節的伏線作呼應(在原著小說的結局中,有提及四奶奶決定與四爺離婚)。舞台劇既要言說當時新一代女性的愛情態度,又要交待新舊女性面對思潮所作出的改變,或許是限制太大負載不了,在嘮叨與場境之間沒法取到支持點。在下總覺得,反正劇中沒法(或許也沒必要)完全地表達當時女性思維上的新舊交替,不如更集中地演述范、白的兩性關係,更透徹地展現愛情中的「真與假」,「去與留」,可能此劇會變得更精彩也未可知。

2002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