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4 19:43:53Roxane Su

匠心讀劇祭能讓劇作家站出來嗎?

在匠心讀劇祭之後,關於戲劇文本的思考非但不能暫緩,它因為被堂而皇之拿出來討論,反而像一顆剖開來的百香果,裡面充滿耐嚼的種籽。值得思想的是,近來劇作家的創作重心,似乎已逐漸從如何以文字為主幹、其他劇場元素為輔助,創造一個可供敘事的環境,來表達創作精神概念,轉移成讓演員肢體、聲音、燈光、舞台場景、文字﹝敘事/ 非敘事﹞……等眾多劇場元素共同合作,成就一個以意象取勝,讓觀眾有更多想像參與的戲劇空間。

有趣的是,當部份創作傾向於後者的文本被放在這樣的讀劇活動時,的確能達到策展者「把劇本的文本概念扯鬆」、「沒有對白也成就得了劇本」兩項目標,同時藉機會帶觀眾顛覆:前衛便是用肢體呈現意象、「讀」劇必以口語呈現的思考邏輯。但是這麼一來,「讀」劇與完整呈現一齣戲兩相比較之下,何者才能達成策展者的另一項概念「有意識站出劇作家這個角色,直接主導詮釋,揭露創作初衷」?既然「讀」不只是讀文字、不只是仰賴演員聲音的表現,那麼它與完整呈現一齣戲有什麼差別?如果有差別,那麼它能更完整呈現劇作家的創意嗎?


用上述分析觀察這兩個禮拜的讀劇祭,誠如策展者預先設立的對象「小劇場文本」,我們「讀」到了五花八門的劇場文本及表現方式,然而這些特徵本就是小劇場的特色,觀眾能藉這次活動「讀」到什麼原創嗎?有。讀劇祭裡的呈現是來自劇作家本身而非另一個導演。也就是說,若要給這次活動一個旁觀的定義,不如說它是一次「小劇場劇作家戲劇節」,它提供了一個劇作家的發聲管道,讓觀眾重新審視一部劇場文本﹝有些作品曾上演過,如今將文字抽離出來﹞;讓劇作家自己成為導演﹝如前段所述,部份文本重在以肢體呈現意象﹞。然而「讀劇」卻不一定對劇作家的文本呈現有更大助益、更能彰顯劇作家的概念。因為從一齣戲劇的「演出」到「讀」顯然是一個簡化的過程,且必然有一部份戲劇元素要被強調﹝既然讀不只限定用唸的﹞,但對於那些不以文字為重的劇場文本來說,要簡化的是什麼?要強調的又是什麼?如此推論下來,讀劇祭接受的劇場文本、表現形式過於開放,恐怕會讓原先可促成的美事,力道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