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0 18:13:09RoundHigh 容海國際投顧

印度 下一個中國

印度 下一個中國


跨海直擊〉高盛、世界銀行、IMF一致看好 40兆翻身商機啟動
今周刊‧撰文:楊紹華、吳沛璇、蔡曜蓮
印度總理莫迪推出史上最猛預算案,要把印度打造為製造大國
全球製造業A咖爭相進駐,7年新增1億就業機會
聚集最多窮人的印度,憑什麼取代中國?
印度,2014年7月,被聯合國認定為「貧窮人口最多」的國家;
事隔不到半年,古老印度,被西方的資本市場捧為「超越中國、世界新工廠」的經濟新星。
在這套「取代中國」的新題材背後,大家都聽到的是「印度翻身計畫」,但這究竟是魔幻?或者寫實?《今周刊》決定直接飛抵這古老國度,一探虛實。
 大量的年輕人口、偏低製造業占比,成印度翻身立基
去年九月,新上任的印度新總理莫迪對著世界宣示:「出口製造救印度」,政策宣示的背後,是一份利用印度超強人口紅利打造全新世界工廠的野望,更是一套要讓地球表面17%人口命運翻轉的宏大工程。
「別懷疑,印度經濟一定會起飛!」大概是看出我們的質疑眼神,印度商工部產業政策及推廣司司長辛夏倫語氣篤定的說。
「首先,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印度更年輕、更有發展製造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印度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齡是26.6歲,明顯低於中國的36.2歲。「但是,世界上也很少有國家像印度一樣,製造業產值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5%。」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製造業占GDP比率至少都比印度高出十個百分點。這也顯示,如果想以製造業推動印度經濟成長,的確是有這個成長空間。
「2022年以前,製造業占印度GDP比重必須從目前的15%拉高到25%!」這是核心目標。依循這個目標的附加效果,「是在七年之內創造出一億個新增就業機會。」想像中,為數多達一億、人口數相當於一個大型國家的製造業全新生力軍,就是辛夏倫認定印度將有雙位數經濟成長的原因。
 印度製造預算登場,113億美元搞建設
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院院長卡圖里亞(Rajat Kathuria)對印度經濟的評論一針見血:錢從哪裡來?
印度有財政與貿易赤字問題,「另外,這個十二.五億人口的國家,每年竟然只有3000萬人繳稅。印度的租稅負擔率只有11%,稅收嚴重不足,如何建設?」
莫迪的新預算案決定增加113億美元投入基礎建設,宣布實施全國統一的銷售稅,取代目前各地稅率不同的怪象。此外,即使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增加,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卻仍控制在3.9%的合理水準。整體而言,這份預算案被當地媒體冠上一個別名:「『印度製造』預算(Make in India Budget)」。
油價、金價大跌,五成能源仰賴進口且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國的印度,不但經常帳赤字有機會獲得改善,這段時間彷彿給了印度一段「財政假期」,誇張一點來說,財政吃緊的印度,至少能利用這段假期放手撒錢,而且也有效壓抑印度過去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也讓印度央行有了祭出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難得空間。
然而,民間投資及銀行放款意願,仍然仰賴企業體質的有效改善,「這部分,就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孟買證交所執行長查汗說。「印度的企業偏小,股票市場是讓企業成長的重要管道,我們必須利用這段股市榮景,打造更多有競爭力的企業。」查汗說。
 基礎建設動了多少,人民生活就能改變多少
「未來三年,印度經濟成長率的確有機會超越中國,但是,經濟不會『自動』成長。」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迪帕.納亞(Deepak Nayyar)的提醒。
「基礎建設,這絕對是印度抓住翻身機會的第一件大事!」在他看來,有條件、有政策、有預算,印度儼然已經站在擺脫窮困宿命的轉折點上,「但,我們不能只有三年的榮景,人均GDP成長率7%,要維持十年才能讓所得翻倍。其次,經濟成長的果實也必須確實能讓印度人的生活改善,這是政府未來必須思考的事。」。…【莫迪的印度重生大秀:撤逃外資回籠、股市大漲35% 全是因為他】
(資料來源:今周刊9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