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5 02:41:41小V

伊莉莎白.威爾森《杜普蕾的愛恨生死》

書名:杜普蕾的愛恨生死(Jacqueline du Pre’)
作者:伊莉莎白.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
譯者:錢基蓮,殷于涵,李明哲/譯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地點:臺北市
出版日期:2005年
定價:$ 550 N. T

【伊莉莎白.威爾森】

伊莉莎白.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出生於倫敦,曾在英國、中國和美國求學,後來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與羅斯托波維奇學習大提琴。回到倫敦之後,她開始了演奏與教學生涯。她也寫作關於音樂和音樂家的書籍,包括一九九四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的一冊蕭斯塔柯維契的傳記(《追憶蕭斯塔柯維契》)。

【杜普蕾的愛恨生死】

關於已逝的英國女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 1945-1987),她的成長過程與故事透過從她姐姐希拉蕊(Hilary du Pre’)與弟弟皮爾斯(Piers du Pre’)撰寫的傳記《Hilary and Jackie》(註1)拍成同名電影《Hilary and Jackie》(註2)後受到世人的注目,其故事之精采完全不亞於她那熱情如火的音樂。許多身邊不聽古典音樂的朋友多少也因為這部電影的描繪而談論起杜普蕾的種種。

相較於希拉蕊與皮爾斯撰寫的傳記,伊莉莎白.威爾森在這本《杜普蕾的愛恨生死》當中,就如同一位貼身記者透過許多一手的訪談資料以及透過各種管道得到的二手的書籍報章雜誌等各式各樣的資料,來勾勒出杜普蕾這位飛快流逝的藝壇巨星。

在希拉蕊與皮爾斯的《Hilary and Jackie》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

... Five years after her death(註3), the volatile nature of our suppressed feelings surfaced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an author came to my house and asked if she could take all the letters and documentation referring to Jackie, to use as research for a book. When my brother and I explained how vast our collections was, the only comment was that there might be sufficient for one chapter.(註4)

文中的author沒有明講是伊莉莎白.威爾森。但是透過伊莉莎白.威爾森在書中大量使用書信的內容以及厚達五百多頁的內容看來,筆者私自推測文中所指的很有可能就是伊莉莎白.威爾森。在這本《愛恨生死杜普蕾》當中,除了運用如同編年史的方式描寫杜普蕾一生的活動範圍與內容,更描繪出二十世紀後半葉英國地區以及歐洲、美洲、俄羅斯地區的音樂活動方式與內容。其中著墨最深的當屬杜普蕾唯一認定的老師普利斯(William Pleeth, 1916-1999)以及夫婿丹尼爾.巴倫波音(Daniel Barenboim, 1942-)與他那群音樂家朋友之間的故事。另外,杜普蕾身為EMI的紅牌藝人,當然也不乏杜普蕾與EMI之間互動的方式。這對喜歡欣賞內幕的讀者或是愛樂人士,都有相當的吸引力。

而伊莉莎白.威爾森除了以作家的身分來書寫杜普蕾的一生以外,她更以大提琴演奏者的身份來為杜普蕾曾經演奏過的大提琴作品寫下作品的風格介紹與演奏上、欣賞上的要訣。這樣的介紹方式在仿間的音樂家傳記當中,除非是音樂家所撰寫的書籍,否則很難看到如此具體的介紹。

整本書厚達五百多頁,一時之間要全部讀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第一章The Birth of Talent當中介紹杜普蕾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的故事。雖然深具歷史價值,讓人更了解du Pre’的姓氏是如何而來,但卻也容易讓人讀到精神渙散。筆者個人對整本書比較有興趣的是在第十五章Moscow Interlude(註5),在這裡不僅介紹音樂活動,更可以了解冷戰期間英俄之間的互動。透過英俄之間的獎學金制度,互換菁英傑出的學生到對方的國度學習、精進,杜普蕾就這樣前往了俄羅斯向了二十世紀俄羅斯大提琴泰斗羅斯波托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學習琴藝。這段期間本書的作者伊莉莎白.威爾森也跟著杜普蕾前往俄羅斯並且擔任起類似監護的工作。而在這個章節當中讓我比較驚訝的是,杜普蕾其實曾經有練成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註6),並且對於普羅高菲夫相當喜歡,曾經練過他的交響協奏曲(註7)以及其他如奏鳴曲等作品(註8)。聽到這樣的消息的確是令人感到興奮但同時也十分惋惜。令人興奮的是如此精采的曲目,連以浪漫樂派見長的杜普蕾都曾經練習過,的確是有其藝術上的價值與演奏上的精采之處。以杜普蕾如此熱情狂放的演奏風格來演奏這兩首作品必定十分精彩;但同時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杜普蕾還沒來得及這兩首二十世紀最精采的俄羅斯大提琴作品留下錄音之前,就已經因病停演甚至在多年後因病過世。

【結語】

書中伊莉莎白.威爾森雖然偶爾會對杜普蕾做出過度的讚賞之詞,不過其著書的態度以及精神的確十分令人鼓勵。除了杜普蕾本身的故事以外,筆者個人認為更值得窺探的是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歐洲音樂活動的方式與英國坊間生活的觀念。透過伊莉莎白.威爾森生動的描繪與如同科學精神般的探索,不僅讓愛樂者與讀者透視杜普蕾一生傳奇的崛起與隕落,更替這位英年早逝的女中豪傑感到惋惜。(因撰寫本文時,筆者手邊沒有中譯的版本。因此均以原文的頁碼為準,如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註解】

1 中文譯作《狂戀大提琴》,由夏立言翻譯,1999年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2 中文譯作《杜普蕾之無情荒地有琴天》,由Anand Tucker執導;Emily Watson飾演賈桂琳.杜普蕾;Rachel Griffiths飾演希拉蕊.杜普蕾。
3 在此指杜普蕾死後的五年
4 Hilary du Pre’ , Piers du Pre’, Hilary and Jackie, from Ballantine Published Groups, New York, 1997, p. 5
5 Elizabeth Wilson, Jacqueline du Pre, from Arcade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9, p. 177-198
6 Dmitri Shostakovich First Cello 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op.107
7 Sergei Prokofiev: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op.125
8 Elizabeth Wilson, Jacqueline du Pre, from Arcade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9, p. 187-188

【參考書目】

Hilary du Pre’, Piers du Pre’, Hilary and Jackie, from Ballantine Published Groups, New York, 1997
Elizabeth Wilson, Jacqueline du Pre, from Arcade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9
伊莉莎白.威爾森;錢基蓮,殷于涵,李明哲/譯《杜普蕾的愛恨生死》,(聯經,台北,2005)
希拉蕊.杜普蕾,皮爾斯.杜普蕾;夏立言/譯《狂戀大提琴》,(聯經,台北,1999)

【相關網站】

博客來購買《杜普蕾的愛恨生死》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4257

聯經出版社《杜普蕾的愛恨生死》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78101&companyname=聯經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