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8 11:17:10謝鑫佑

新舊台北 老少城墎


(翻拍-謝鑫佑)

中華大四地專題-TAIPEI
新舊台北 老少城墎


撰文-謝鑫佑
攝影-熊谷俊之
資料照片提供-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文女士、乾元參藥行

新舊台北 老少城墎
只要是台灣人,沒有人不知道台北;只要是台北人,沒有人不知道大稻埕。這個發展時序僅晚於台南府城、萬華艋舺的台北後火車站大稻埕充滿歷史記憶的刻痕。一百多年前的北台灣商貿中心,百年後,竟仍是最多北台灣人購物採買切貨辦糧的重要商業樞扭。盛夏的午後陽光曬在這塊土地上,老舊的氣味慢慢蒸騰,百年前繁盛喧鬧的人影一時重現這條街、這個大稻埕。

記憶的大稻埕
早在西元1851年(咸豐元年)以前,台灣的發展僅只於現今的府城(今台南)與艋舺(今萬華),其餘不外是稻耕之地或原住民(舊稱番)行使的野地,而大稻埕這個地方,不過只是塊用來曝曬收成水稻的大型廣場。咸豐元年,一位買賣搖鼓小生意的泉州同安人林藍田,為逃避海盜洗劫,從基隆移居大稻埕,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154號)創建「林益順」商行,即現今的勝豐食品行,這是大稻埕第一間店。
由於早期台灣開發篳路藍縷,在物資有限、土地爭奪的情況下,各庄頭時常發生械鬥。1853年北台灣艋舺發生了「頂下郊拼」,同安人(又稱下郊人)放棄了他們在艋舺的家居,隨著林右藻,捨身護著同安人重要的神祇城隍爺,逃到了僅有「林益順」此家店號的大稻埕來。當然,林右藻之後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商界領袖,更是「大稻埕的開基人物」。
林右藻和鄉人在「中街」建立市街後,第三年、1856年(咸豐六年)開始興建「霞海城隍廟」,1859年竣工,主奉當時捨身護至的城隍爺夫婦,並配祀之前械鬥殉難的三十八位同安鄉人。這是大稻埕地區的第一間廟,也是北台灣最早的城隍廟。沿著廟的四周,大稻埕慢慢匯聚人潮,商業、貿易,在幾年之間快速地發展,成為艋舺之外最重要的北台灣商地,一直到百年後的2005年,仍不減風騷,相較今日活動生態已完全老態的艋舺,大稻埕雜揉著過去與今日、傳統與流行、衰老與新生。

過去的霞海城隍廟
在台灣,幾乎所有的城鎮發展都與廟宇有關,台南的赤崁樓、萬華的龍山寺、淡水的關渡宮、基隆的慶安宮,只有要廟,就會有商貿;只要有廟,就會有居民。1821年,一百多位福建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的居民渡海來台,一同渡海所奉載的就是現今霞海城隍廟的城隍爺金身。因為城隍爺是同安人的守護神,下店鄉又稱為「霞城」,在下店鄉的城隍廟便是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所以當地人皆稱城隍爺為「霞海城隍」。來台初期,陳金絨將自大陸福建過海來台的霞海城隍爺安置於艋舺的八甲庄,也就是現今的廣州街老松國小附近,用自己的店舖當寺廟,於是城隍爺便成為艋舺八甲地區同安籍民的守護神。
械鬥後,同安人護著城隍爺離開艋舺逃到大稻埕,另起爐灶、另設家廟。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日本在台殖民。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積極構思藉大稻埕的新舊店家及日本人經營的商店來刺激人潮銷售商品,因此修築了台灣西部的縱貫鐵路,促進了大稻埕地區商圈的擴大:第一圈為內圈(艋舺、大稻埕)以雜貨交易為主;第二圈(南至新竹,以車程一天來回為限)以銷售待客用品為主;第三圈(全省到中南部,一年一次批發即可)以批發布匹為主。
由於大稻埕的繁榮,交通便利,霞海城隍成為北台灣最頂盛的廟宇,祭典時,遠道而來的信徒更不計其數,根據統計,1940年左右,城隍廟的參拜者每年有二十五萬人。
經歷清朝、民國、日據,大稻埕興盛依舊,看著朝代更迭,不同的統治者阻撓不了全民對神祇的崇拜,畢竟曾是一起熬過艱辛苦日子的精神依靠,即便1938年日本指示的「整理寺廟」方針,也斷絕不了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香火。由於此廟廟齡深遠,躲過了這個將「多餘的神」合祭燒毀的「諸神升天」活動,但卻讓城隍祭典因此中斷好幾年。

劉德華也來參拜
民國開始,政府發現這個佔地僅46坪小廟的重要性,分別於1937年、1971年及1981年做小規模的整修,並於1985年被內政部列為第三級古蹟。雖然這個百年廟宇沒有奢華的雕樓畫棟,但由於內部亦貢奉掌管婚姻愛情的月下老人,越來越多年輕未婚男女前往祈願。1990年開始,霞海城隍廟的月下老人威震全台、遠近馳名,全台灣人民無不知這邊的月老有求必應,法力更勝龍山寺的月老一籌。
2005年8月,香港天王劉德華來台宣傳,專程前往祈願。雖然那天適逢颱風,但華仔仍堅持前往,並承諾若是如願生下白胖娃,將再來還願。當天下午,小S為去年祈願實現,覓得佳偶,前來還願。兩位如日中天的藝人不辭風雨前來,可見老廟不老,來這邊的的確確都是情荳初開的年輕男女。這與被老人佔據的龍山寺、充滿祈求事業財富人群的行天宮迥異,在霞海城隍廟,看到了年輕少女的夢想,粉紅色的空氣混著線香氣味,讓人不禁莞薾。
新生命的霞海城隍廟除了香客的組成年輕充滿活力,廟方更積極讓城隍廟充滿新意。林明德、陳義芝、焦桐、路寒袖、蕭蕭、向陽、白靈、顏艾琳、沈花末、賴芳伶等詩人,甚至受邀以新詩來註解廟中詩籤。
■原籤:
新來換得好規模
何用隨他步與趨
只聽耳邊消息到
岐嶇歷盡見亨衢

路寒袖解詩:
我們小心跟隨
卻只看到影子
隊伍轉彎時我們掉落崖下
當我們超越進前
才知道路的形態
才看見光的所在

■原籤:
今年好事一番新
富貴榮華萃汝身
誰識機關難料處
到頭獨立轉傷神

顏艾琳解詩:
曾經,春風爬梳我的頭髮,
夜晚抬頭,每見吉星閃爍;
但誰能使春留四季、良辰永駐?
事過境遷,
快樂的心情卻釀成酸甜……

百年老店乾元參藥行
另一個大稻埕最具指標性的建築便是中藥街中的乾元參藥行。乾元參藥行成立於1875年(光緒1年),由張清河創立,接著傳給弟子陳藏通,歷經朱樹勳、盧阿山。原先的乾元行傳賢不傳子,直至陳寶珠接手後,才首度傳給子孫。
早期大陸等地的貨物運到台北市,多經由淡水河由大稻埕迪化街上岸,藥材亦是,因此大稻埕附近藥行店數多不可數,但乾元參藥行是大稻埕最老字號、生意最好的參藥行,直至2005年的今日亦是。當年的藥材批發遠至屏東,今日則遠至海外。
乾元參藥行建築為台灣典型長條型店舖,採取前殿後住下店下住的結構。二樓商號牌匾「乾元行」,及牛眼以人參裝綴,一目了然是一間藥材行。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其凸出的山牆,由平直的女兒牆取代,並以幾何圖案設計為主。面磚、洗石子材質,山牆則以水平狀的簷板,取代了巴洛克式的花草紋飾。而二樓窗邊的銅製扶把顯示著店主是靠著海運經商營生,舊建物的隱喻投射,教人會心,因此一直到現在大稻埕最具歷史價值的商家建物。
現任老闆陳建達,保留了乾元行過往所有的藥材優點,質優材實,絕不哄騙,更開發時下年輕人關切養生保健之複方選藥。一包包搭配好的瘦身藥材、美膚藥材、保肝藥材,可以省去透過抓藥單抓藥,或恐發生掉包換材之事,只要選擇自己需求的藥包,付款取貨,回家一次煮一包,養生步驟絕對方便簡單;年輕男女不懂熬藥,也可以直接購買乾元行已經熬好真空包裝的藥湯,隔水加熱、立即享用。新生命的舊藥材、新方法的老文化。

活跳飛揚的老台北
隨著對於古蹟逐漸被重視與認同,台灣文化局、文建會近年投入大量人物力重整現存古建築,及相對應產生的舊文化。也許在十年前的台灣,看不到眾人因為一間百年歷史教堂被拆而痛心疾首的畫面;但十年後的今日,卻能見一條條被政府積極整建的老街道路與完善投資的古蹟維護。
走過才剛鋪設不過十年的大稻埕重點迪化老街,一方方雅緻的紅磚道,林立在狹小街道的兩側幾乎都是營過半百的南北藥材行。時髦的女孩三三兩兩川梭其間,似乎是剛才在月下老人前凝目虔拜的女孩。
2005年8月香港藝術家譚偉平向香港相關單位提出裝置藝術申請過關,可見香港政府對此百年老廟亦興趣盎然;17日當晚,一個與霞海城隍廟一比一同樣大小的氣球廟緩緩在廟的正上方飄盪,這樣的創舉,不僅是大稻埕人們未曾見過的盛會,同時也是廟中月下老人、城隍爺不曾遇過的歡慶方式。相較這張1930年知名畫家郭雪湖筆下的中元鬧埕,同樣是慶讚中元的時刻,2005年的大稻埕洋縊充滿著一股新生命,一種新的氣味。



刊載於《號外》雜誌 CITY magazine,二OO五年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上一篇:沉睡的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