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30 05:47:06渥特爾

【繪聲繪「影」】Saving Face

終於有點兒時間,找了個空檔、約幾個朋友,一起去看「面子」(Saving Face)這部電影。(註1)

剛開始知道這部片,是一個多月前在某個拉子的網站得知的,那時候的我點入了一些預告片段連結,看到不少精彩的鏡頭與對話,心裡就決定一定要去看這部片。聽朋友說,全台灣只有兩間戲院有上映,而且都在台北,這麼得天獨厚到我,我更得去看了。

「面子」有點兒類似許多年前,李安執導的「喜宴」,相同之處都是有處理到同志議題、親子之間面臨出櫃的心理交戰,以及都是黃種人在美國生活的背景;不同的點在於「喜宴」是在談男男戀、而「面子」探討的是女女戀。

官方電影介紹如下:
「對28歲的紐約客薇(Wil,楊雅慧飾)來說人生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內心掙扎,她試圖當一個前途無量的醫師,同時也必須試著當一個孝順的好女兒。就像她每星期去看她的華人家庭搭的捷運七號線一樣,薇永遠都在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來來去去。雖然她生長在紐約皇后區法拉盛的華人社會,但是她的性向卻讓她和這個社會逐漸疏遠,她也被迫戴著面具,和她失去丈夫的中國傳統母親(陳沖飾)玩一場猜謎遊戲。這場遊戲雖然讓薇的內心痛苦,但是同時卻也很好笑,因為她必須接受她母親的安排,每星期五在中國城的聚會上,和一名單身的華裔美國人相親。但是當她母親的面具出現裂痕,這整件事就變成一場鬧劇。

有一天晚上薇回家時,赫然發現她母親坐在她家門口等她,更勁爆的是,她竟然和女兒說她懷孕了。這在傳統的華人社會當然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於是她被她的父親趕出家門,被迫去投靠她的女兒薇,但是這也讓薇難以維持她和一名美麗的舞者薇薇安(Vivian,陳凌飾)之間剛剛萌芽的同性戀關係。被搞得手忙腳亂的薇,試圖盡一切可能維持假象,不讓傳統的華人社會和她的私人生活迎頭撞上,於是她被迫要急著替她母親找一個老公,也不得不冷落她的女友,並且必須在失去她深愛的女友,以及保住中國人重視的面子之間做出天人交戰的選擇。

【面子】是一部愛情喜劇片,故事描述一位女兒,試圖了解她母親的內心,最後也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這是一個關於壓抑的愛、現代與傳統的衝突,以及兩個女人忠於自我、追求快樂的感人故事。」

接下來,是我的觀後心得:

英文片名Saving Face顧名思義就是「顧全面子」,這種東西似乎在中華文化裡比較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整齣電影都是環繞著”Saving Face”這個主題在發展,例如:Wil的外公為了面子將Wil的媽媽趕出家門、Wil的媽為了面子死都不肯透露肚子裡孩子的爹是誰、Wil為了面子不願意(或者是不敢)跟女友Vivian在公開場合接吻,大家都為了面子而戴上面具。

戴了面具後,外公因為斷絕敗壞門風的女兒與自己的關係,得以在面子上「保全」了家族的聲譽;媽媽因為沒有透露出誰是肚裡孩子的父親,得以在面子上不再讓醜聞(寡母未再嫁而懷孕)擴大;Wil因為沒有在公開場合與Vivian有親密舉止,得以在面子上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禮儀、表現得體。

其實,劇中外公、媽媽與Wil這三個人的內心都是很壓抑的、很克制的,而壓抑他們、制止他們內心最衷想望的就是「文明」的包袱,這文明:包含了社會規範、傳統風俗、法律條文等,所有規定人們該作什麼、不該作什麼的制度。電影中,外公希望女兒可以在無後顧之憂的前提(有個伴可以支持女兒)之下,生完小孩、過完下半生;媽媽希望孩子的父親能夠主動站出來為自己負責、作個有擔當的人;Wil希望可以公開自己的戀情,而不是永遠只能地下戀情般與Vivian交往。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Wil向母親出櫃的場景。Wil身為女同志的事實從來不敢給家裡知道、甚至是最親的母親,一次她在深切考慮後向母親出櫃,母親回了一句:「我沒作壞事,我的孩子不可能是同性戀…我真不敢相信,你是我肚子裡出來的。」

中國母親在傳統上,似乎都很宿命論、也很篤信因果報應,Wil的媽認為自己從沒做過壞事---因,不可能有同性戀孩子---果;但是,難道所有同性戀的父母,都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嗎?並不然。這樣一句話,深深傷透了Wil的心;當然,Wil在向母親出櫃時,也深深傷到了母親的心。兩顆受傷的心,還來不及舔舐彼此的傷口,就先被傷得體無完膚了。

關於出櫃(coming-out),我想到幾個朋友的經驗。阿D曾經告訴我:「做父母的總是說為了你的『以後』著想,所以你要如何、如何。可是,如果我的未來活得不快樂,那是他們想見的嗎?」阿D母親總是會為她安排許多事情,認為如何作才是對的、最好的,所以至今她還未敢向她母親言明自己的身份。Wei也提到他在跟母親出櫃後,母親的包容與愛讓他感到既窩心又感動,他媽媽說:「你為什麼對我隱瞞了這麼久?你早該告訴我的啊?」他母親心疼他獨自隱瞞這個祕密那麼多年的難受。

回到電影,比較有趣的一幕(應該說是兩幕好了),就是母女兩幫彼此找對象相親的片段。蕙蘭擔心女兒外科醫師的工作太忙,常常在週末幫Wil安排對象相親;Wil因為媽媽搬來與自己同住、打擾到自己的私人生活,而轉介自己的病人(當然是有篩選過)給媽媽。媽媽希望女兒有個好歸宿、女兒也希望媽媽的下半輩子有依靠,兩人之間除了面子之外,都用深層的愛去關心對方。

故事的最末,蕙蘭肚裡孩子的父親(小了她二十歲吧)終於出現、Wil跟Vivian重修舊好、外公不但接受了女兒的「不倫之戀」、也接受了外孫女兒的「畸戀」,整部戲算是皆大歡喜收場。

社會結構這個大框架,其實並不是渺小的個人可以去撼動的,所以我們常常被犧牲於多數暴力之下。記得不知道在哪兒聽過的一句話,好像是說,如果你在他人眼裡看來異常、與眾不同、或是另類,那麼「多找些同類人發動聯盟」吧,讓少數變成多數,則另一個霸權就得以產生。只是,我們永遠只能有這種多數決定模式嗎?少數一定永遠只能被犧牲嗎?難道整個社會小到不能夠包容整個「母群體」嗎(註2)?我期待,這個社會的吸納力能夠無遠弗屆、廣納百川。

註1:觀看電影預告:
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t=movie&id=1475

註2:統計上,樣本母群體,就是指所有的、全體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