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8 16:19:22roger9876chen

先,完整健全的財務報表是和資本市場對話的基礎。如果未

儘管表演藝術和創作內容也是一種「產品」和「服務」,但它們向來很難被認定出有形的「價格」。最近在表演藝術界有個引起關注的話題,是成立近5年、經營表演藝術創作的「故事工場」完成了無形資產的鑑價。 儘管表演藝術和創作內容也是一種「產品」和「服務」,但它們向來很難被認定出有形的「價格」,這案例因我參與其中,所以和大家做些分享。 去年起,我們邀請專業的資產鑑價公司,針對「故事工場」擁有的4部創作戲劇,進行價值評估。 過程非常嚴謹,公司除了要徹底梳理財務及帳務,更須提供過去票房紀錄及相關人事場地支出、未來預估演出場次等資料,讓鑑價公司作為評估計算劇本價值的依據,以利出具正式的鑑價報告。 而當這些資產在財務報表上轉為股本後,接下來還有衍生出的獲利與稅務事項需要處理。 花了一年多才完成,很多人難免好奇:我們為什麼要這論文翻譯麼做?做了,又有什麼好處? 首先,完整健全的財務報表是和資本市場對話的基礎。如果未來組織希望擴大規模,勢必要用到各種融資機制,不管是貸款、募資、出售股份或增資發行新股,引進新的投資人。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普遍不大,多數以「創作」為目的,對財務論文翻譯管理也較簡易。往往在需要資金時,面對資本方,對方輕易喊個價格,就被換走大部分股份,創業家或創作者完全無法判斷價格是否合理。一旦有了公正、透明的鑑價數字,等於論文翻譯手上握有很好的溝通工具,能忠實反映自己的價值。 另方面,這也能讓創業家或創作者在未來創作時,能更勇敢去投資。因為藉此可看到這是能被實際轉換為數字的先期投入,就不論文翻譯會只局限在眼前短期的成本、支出計算上,不敢大膽嘗試。 當然,在這當中,創業家或創作者自己的心態得先做好準備。各種「被鑑價」的步驟既繁瑣又辛苦,好不容易做完,論文翻譯說不定還需要先補繳稅。 這對創作者來說,是件很難理解的事,所以更需要有耐心地把眼光放遠,知道在成長之路上,這是必經歷程,否則永遠無法符合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 至於在什麼時間點做「無形資產鑑價」最適宜? 第一,團隊形成共識時。假設大家只是單純論文翻譯想創作,並不想規模化,那就可以不用考慮。反之,如果彼此都希望「市場化」,就是個好時機。 第二,從外部專業機構的角度評估,團隊成熟度要夠。若運作不穩定,勉強做也是揠苗助長。 第三,還要評估市場風向,確認大趨勢是有利的。就像我認為當論文翻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大家會更重視實體體驗,這就是表演產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