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5 08:20:58月夜

淡水~小白宮(前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是過去淡水學生們對埔頂(真理街),上面那些白色洋樓的暱稱,更早之前淡水人叫這種殖民地式迴廊建築為「番仔樓」(Boungalow)。

清代海關分為兩種,一為常關,稱舊海關,一為洋關,稱新海關。常關乃就本國船隻裝載貨物徵收關稅,也就是國內貿易的稅關。臺灣在設行省之前,隸屬福建省,屬福建海關管轄,並無常關之設。 1862年7月18日 滬尾(淡水)洋關正式設立,小白宮現定為三級古蹟。



*這是大門~
這次去得太晚它已經休館了,真是好遺憾啊!總想著下回早一些去參觀看看。

本來不知道淡水還有這一個古蹟,是偶然接到一系列要介紹滬尾的歷史背景,剛好幫老公校稿子時看到的,越看越好看,這白色建築的年代是在1870年,原本有三棟當地居民稱它為”埔頂三塊厝”,做為當年一些客卿、外國人所居住,稅務司公署衙門在現今紅毛城的停車場前方,是當年淡水最豪華的建築,可惜如今已無跡可尋。
小白宮座落於秀麗的砲台埔前緣,淡水河與觀音山的河光山色、夕暮霞嵐一覽無遺啊!正立面向南,面對淡水河,有十一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規律對稱的拱圈,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

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視覺效果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門窗的位置均與迴廊拱圈相呼應,除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外,更便於由室內觀賞室外景色。迴廊每一扇門窗上,都附有木質的活動百葉窗,作為調節光線及加強遮陽效果之用。

屋頂是四坡式斜屋頂的基本形式,方便排水,亦可增高室內空間或作成閣樓使用,同時具有隔熱作用。屋頂上設有煙囪,是壁爐設備,壁爐主要作為取暖及防潮用。地基用紅磚及石材砌成基座,外側周圍則留有通風口,基座抬高約 一公尺 ,既可防潮又能表現出主人之尊貴氣派。

淡水不只在台灣今日最富異國色彩的鄉鎮,同時也因為”荷蘭風”、”南蠻味”而有『東方拿坡里』的雅稱。

1895年6月日軍參謀福島安正大佐,率兵乘八重山軍艦由基隆入淡水港。翌日接收我國海關稅務,在總稅務司衙門設淡水事務所。總理全台灣關稅務,1911年採行與日本關稅制度。
淡水河口因中法戰爭時劉銘傳採填石塞港策略,加速了淡水港的淤積而日漸沒落。
1900年5月10日 淡水稅關長中村純九郎發起,組成了「五十會俱樂部」,初期成員僅限淡水稅關員,以餘暇相互歡樂及開達個人智識為目的。

內設俱樂部,有遊戲室與食堂,攻修部則有政法及語言科。提供各種書籍閱覽、棋類活動、網球、撞球、乒乓球、游泳等比賽,海關官邸則提供官員及俱樂部會員休憩、聯誼、運動、進食等功能。1930年總貿易額開始被基隆港超越之後,1906年淡水關稅降為基隆分署,小白宮風華不再;關務也日漸減少,小白宮逐漸成為官方招待所和賓館。
二次大戰之後,小白宮為財政部台北關接收,曾經一度成為稅務司署長李度的宿舍,因為往返交通不便,讓它再度變成空廢。

1968年以及1985年曾經大整修過,可原貌已盡失了,1996年財政部想將其報廢,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專家,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在全力奔走搶救之下,終於在1997年2月25日公告為三級古蹟。

「小白宮」(前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官邸),可說是橫跨三朝的百年歷史座標,也是淡水輝煌的黃金歲月之代表,更是未來淡水歷史文化發展的珍貴古蹟之一。

小白宮:台北縣淡水鎮真理街15號

小白宮縮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