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產業因具備多元整合特性,不但可帶動產業及觀光業成長,還可擔任產業之間的橋樑,並有展示櫥窗的功能,有助提升國家形象,促進國際技術、文化及學術的交流,因此可說不分產官學,都積極投入會展產業的發展。 市場在哪 會展就在哪 中華民國展覽暨會議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茂廷認為,會展本身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必須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展覽本身必須依附在其他產業,但對許多產業而言,會展其實是一種讓產業上中下游及週邊有更多表現空間的平台。 但也因為如此,他認為,會展趨勢的發展也就與產業變遷息息相關。尤其在經貿自由化後,貨品流通速度愈來愈快,工廠的生產配置也有很大的變化,如生產能量更大量,生產基地也出現外移到新興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的趨勢,當產業板塊發生變化時,會展產業也必須跟著改變。 「市場在哪裡,會展也要轉移到哪裡。」他指出,「想要透過會展推廣產品或服務的廠商,必須要有到當地市場、接近客戶作展覽的準備,廠商釋出參展有相當大的必要。」 他表示,目前的會展市場除了少數幾個大型國際展覽外,其實是很分散的。「中型的區域型國家展覽會愈來愈少。尤其是愈來愈多的國家已有工業基礎時,這些國家會傾向於先在自己的國家辦小型展覽,先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因此想要打開外銷市場的業者,必須積極參與。」 如孟加拉雖然沒有國際級的展場,但當地的紡織展還是可以找到700個以上的攤位,超過30個國家參展。因此,林茂廷認為,台灣不能一味追求大規模的國際展。 「展商國際化,買家當地化,就是會展產業目前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林茂廷指出。「產業展最大的目的是要促進產業發展,甚至促進整體國家經濟的發展,如果無法形成市集,其實不見得需要太強求。如紡織機械以前在台灣就有很大的內需市場,但產業已經外移,本地買家幾乎都沒有,但產業其實沒有消失,只是跑到其他國家,所以沒必要在國內辦相關展覽。」 但到國外辦展覽,盈虧通常只能自負,但林茂廷指出,如果對台灣經濟有幫助,政府仍應該制定政策並評估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對總體經濟有幫助,而不是以為提供補助就可以了。 ▲ 林茂廷指出,台灣舉辦的展覽一定要大到足以成為全球前三大,才能吸引國際級的買家。 競爭激烈 會展要有特色 至於台灣會展產業本身的發展策略,他認為,辦好會展的前提,就是買方及賣方都要有一定的數量,換句話說,也就是會展要呈現「多對多」的態勢,才有機會拓展市場。 「會展是否成功的判斷指標,首先就是能吸引多少數量的買家、其次是下單量,最後是資訊交流的部分」他指出,台灣舉辦的展覽一定要大到足以成為全球前三大,才能吸引國際級的買家。 由於台灣缺乏龐大的內需市場,因此具規模的國際性展覽,多半要藉著既有的產業優勢來發展,如電子展、自行車展、汽機車零配件展等,都是因此而能躍居全球產業前三大的地位。 此外,林茂廷也指出,工具機產業是台灣少數以自有品牌行銷國際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更已成為全球工具機第四大出口國與第五大生產國,也讓工具機展未來很有機會在台灣有更傑出的表現。 但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林茂廷認為,台灣一些本來很強勢的會展如電腦展,其實這幾年已經出現成長瓶頸。「會展展現成效的關鍵,包括當地產業研發基礎要強(如自行車展就做得不錯)、內需市場要夠大、交通方便、城市行銷及政府支持,加上產業本身的凝聚力,大陸的城市做得並不差,絕對不能小看大陸對台灣會展產業的影響。」 但他認為,台灣舉辦的會展仍有與中國大陸一拚的實力。「如2003年CeBlt到上海展出時,本來聲勢相當驚人,嚴重威脅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的地位。但正巧SARS爆發,導致Computex延後至9月舉辦時,台灣ICT業者都願意留在台灣,是Computex當年能擊敗上海CeBIt的關鍵。」 但不只是中國大陸來勢洶洶,其他國家也正虎視眈眈,希望能取代台灣在ICT展覽的優勢。以台灣位居全球第二大的電路板展為例,林茂廷表示,中國大陸就分成香港、上海及昆山三大塊,與台灣競爭,韓國、印度也正急起直追。 「會展必須設計一些話題並舉辦研討會等相關活動,炒熱氣氛,才能吸引國際人士。」他指出,也可以與其他重要展覽串連,如COMDEXFall以前在秋季展出時,往往被視為廠商推出概念性商品的最佳時機,然後在隨後登場的CeBit推出樣品,再於之後舉辦的Computex下單,這種資訊交流特色,才能吸引買家,這也是一種方式。 因此,面對未來的競爭,即使是已經是全球前三大的展覽,還是要不斷地墊高競爭門檻。「如Computex每年可以吸引3.5萬名的國外買主,既然這麼多貴賓喜歡來,甚至願意幫忙宣傳,周邊資源的配合必須要更多。」林茂廷表示,「像牛肉麵節這種文化表演的活動時間,其實可以與重要展覽結合,讓資源有更有效的利用。」 提升展覽的時尚感、研發價值,也是他認為可以努力的方向,才能讓觀眾有非來不可的感覺,而且也會讓重量級廠商有一種不出席就無法顯示重要地位的象徵。 展館建設不足 是主要阻礙 但當台灣的會展業者努力拓展市場的同時,林茂廷卻指出,場地設備嚴重不足,將成為台灣發展會展產業的重大阻礙。「台灣的會展硬體,直到南港展覽館建成後,才算是有一點樣子。」「但南港及世貿現在分成兩地,很不方便,而且工具機展現在的需求超過5,000個攤位,南港展覽館現在只有2,400個,根本不夠。」 「成功的展覽其實很難憑空創造出來,策展也許可以有20%的加分,但產業基礎本身夠不夠強才是關鍵。」他表示,「既然有些產業基礎夠強,就需要足夠的展覽場地展現力量,一來廠商參展意願會更高、二來才有空間容納更多國際廠商,才能持續維持競爭力,並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因此,建議政府要把展覽館看成準公共工程,不應該只看展覽館本身的經營。「展館本身要賺錢也許不容易。但一個好展覽可以帶動很多產業的發展,如外銷展可以帶動5%到10%的出口值,展館成本就得以回收。」 但因為考慮地方展覽板塊的需求,他並不建議各縣市搶蓋大型展覽館。「B2B國際展一年只能辦一次,而且許多國際品牌在國內都有代理商,不需要到各縣市參展。但地方縣市也許不需要大型國際展覽中心,卻可以試著舉辦1,000個攤位以下的消費展。」 此外,林茂廷認為,地方縣市若能結合獎勵旅遊或大型會議,其實仍大有可為。「如安利想要在台北開會時,因為台北一直無法提出可以容納2,000、3,000人的大型會議場地,安利只好到以前的台中水湳機場舉辦。所以其他縣市只要看準台北缺乏的條件,好好努力經營,仍有機會在會展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政府需積極投入 鼓勵配合參與 | ▲ 地方縣市若能結合獎勵旅遊或大型會議,其實仍大有可為,林茂廷表示。 | 至於對台灣會展產業最大的競爭壓力,林茂廷認為還是來自於海峽對岸,尤其是大陸二級城市的崛起速度相當快,更是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而台灣業者到大陸參展雖然沒有限制,但主辦展覽的限制卻不少,如不能獨資成立展覽公司,因此辦展或會議時,都要配合當地政府掛名,因此希望政府能想辦法排除障礙。 另一方面,更不能忽視大陸業者的參展能量。但大陸業者來台灣參展的限制不少,如陸委會要求中國大陸業者只能參加國際展,不能參加國內展,像聯想控股集團總裁柳傳志,也對於到台灣參加研討會拿不到簽證頗有微詞,林茂廷希望政府能夠放鬆管制。 此外,他也希望地方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協助,如積極鼓勵市民配合參與,而不是用「管」的心態,如過去甚至要求業者要提出交通疏散計畫,但其實這應該是由地方政府來協助業者。 政府是否投入足夠資源,並大力現身相挺,也是林茂廷關心的地方。「像泰國會展局一年的推廣費用超過30億台幣,而且包括會議中心、旅館、展覽館的建設都非常積極。」林茂廷說:「UFI全球會議在台灣舉辦的時候,泰國就特別組了200多人的團,利用表演等方式,為自己隔年的主辦作宣傳。」 「政府組織要有熱情投入,唯有號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集思廣益找到最好的解決之道。」他表示,「政府可以委外更多的業者參與,如貿協過去在民間資源不足時,確實有其階段性任務,現在應該適度轉換角色,讓民間能夠去發展,扶植整個產業,讓產業的每一份子能參與更多,整合更多的意見,才能讓台灣會展產業發展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