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7 14:18:08理查

多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

回到台灣已經六個年頭了,當年受過西方文化洗禮而打開的眼界和思緒也漸漸地鈍化,不像當年那麼輕易地可以直指問題的核心,這也是日漸習慣台灣文化的結果吧!

最近從一個同學的網誌裡看到她談到在德國念博士的種種,尤其是她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衝擊下所寫出的幾篇文章,讓人看了真是心有戚戚焉,又回想起當年在英國時,自己的指導教授如何身體力行,用最簡單的比喻方式來告訴我多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

我的同學因為看到和自己同年的博士班同學順利通過口試並且取得極為優異表現的肯定,在為其高興之餘卻也悶悶不樂,她的德國同儕們知道她亞洲學生的「愛比較」症頭又犯了,專注在別人的表現而產生自己不如人的挫折和沮喪,因此給她當頭棒喝,點醒她自己的價值是來自於對自己努力及貢獻的瞭解。相較於她的不安與抱怨,德國人不會老是關注別人的表現,而比較清楚自己的進步和成長程度,個體的獨立性比亞洲人要來得強,也就顯得比較有自信,但卻也不至於自大。

我的同學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也不全然是她自己的問題,那基本上也算是台灣人民民族性的一種投射和具體呈現。在台灣社會的多元價值體系比較不是那麼成熟,大夥習慣依循同樣的標準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發展,因此如果能夠一路順利念到碩士博士,再進大公司坐領高薪,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就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因此只要沒有照著這樣的道路發展的人,他個人或是身旁的親朋好友就會出現帶著焦慮的不安感,並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關心,成為當事人危恐避之不及的壓力。

當年我在撰寫我的論文時,談到我研究的個案中,國外原廠代表和台灣區總代理如何從親蜜夥伴變成反目成仇,由於我出身為台灣總代理的一員,自然對國外原廠的所做所為多所批判,認為國外原廠對台灣總代理是處處制衡,只是在找台灣人的麻煩,變成是扯後腿的討厭鬼。而我的指導教授是個有智慧的長者,他要我待在他研究室的門口站好,他跑到走廊底的廁所門口站定,然後問我看得到看不到他,接下來他要我站進去他研究室裡,而他並沒有移動位置,然後再問我看得到看不到他,霎時我恍然大悟,他要我學習立場互換,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就會發現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當初會有這樣的評論,追根究底也是因為自己習慣接受單一價值體系的思考方式,從沒去質疑過自己所認為的是不是代表事情的全貌,因此只要有任何發展超脫了原本我個人認定的範圍,就會被我加以否定,這樣的習慣難免有時也會加諸在自己的身上,變成因為別人的成就表現而否定自己的價值,因此陷入自怨自艾的困境。

其實就像是德國人告訴我同學:「妳會發現自始至終根本沒有人在和妳比較,妳只是和一個不存在的對手在賽跑而已」。人生的價值及壓力有時換個角度來看時,就顯得自己是如此無知和無聊,成功的定義不是只有一種,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自己的價值和貢獻才能得以彰顯。當社會風氣能朝向欣賞多元文化價值之下,這樣無謂的競爭壓力就會減輕,而台灣社會的升學主義氣燄才有可能真的退散,而不是光靠改「一綱多本」或是把升學考試換個名字變成「學力測驗」這種表面功夫就能解決的。

到國外深入瞭解當地民情、生活、風俗和文化的經驗有助於瞭解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若能建立對於多元價值體系存在的認同與思考習慣,很多生活壓力將就此消失,生命也能活得更加精采有意義,同時對於這個國家社會而言,多元價值體系或許就是消敉偏見的最好辦法,也是突破現有政治僵局的不二法門吧!
Liz 2007-09-04 12:10:00

Agree with u. We shall not &quotalways&qu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It`s hard to break it, isn`t it?

版主回應
的確,這也就是為何安排深度的出國行程以及保持一份開放思維的心胸是如此重要的,有時在同一個地方待久了,對於生活週遭事物不但容易產生無力感,更可怕的是自己也可能就此被同化,變得對許多事物麻木不仁,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動力 2007-09-18 08:36:26
Justblue 2007-08-08 22:59:37

能轉換觀點思考,大概是換環境或留學帶來最好的收穫吧。

版主回應
有時會覺得能夠碰到一個懂得啟發學生思考的好老師是難得且幸運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樣的機緣,或許有些人就只能憑著自己的摸索,在生活中學習轉換觀點的經驗與方法,所以雖然我受教於Tony Ellson的時間不長,互動也不算深,但卻對我後來的思維邏輯有很大的改變,這點我銘記在心 2007-08-09 18:25:45
就是這樣 2007-06-08 20:42:00

為你鼓鼓掌!!
我曾也是那種看別人有好的表現就會眼紅的人,
但現在我比較不會這樣,因為我知道那是別人努力的成果,而我不曾努力過,卻在那裡咒罵這世界為什麼這麼不公平。跟自己比賽,要贏過自己才是真的。

版主回應
每個人的經歷和感受皆有所不同,甚至連處境遭遇皆會不一樣,自然所能表現的與獲得的多所不同,科學一點來說,是你無法完全複製別人的人生並獲得完全一樣的結果,講玄一點就是人各有命,一切天注定。所以人比人其實是沒什麼好比的。

就像是田徑選手如果在賽跑時還不時張望他對手的位置而沒有全神貫注地衝刺,那他肯定不能跑出他自己最好成績是一樣道理的。
2007-06-11 12: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