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31 11:34:28理查

「南亞大海嘯」相關新聞報導之媒體觀察

12/26南亞11國發生了近一百年來最為慘重的天災,因為9.0的超級強震所引發的大海嘯,已經造成超過13萬人的喪生,國際紅十字會認為死傷數字仍然會向上攀升,各國募集救災金援及人力物資的活動紛紛啟動。這項世紀末的大災難為2004年的歲末劃上了一個悲慘的結尾,也沖淡了世界各國對2005年新年的歡樂氣氛。

這次國內各新聞頻道紛紛以現場採訪或者衛星連線的方式,將南亞災變現場的慘況第一手資料傳回國內,對於外電的引用依賴比例大幅縮小,往好的方面想,這或許反應出國內新聞頻道的國際化,對於國際重大事件可以用自己國家的眼光角度來解讀,不需要跟隨著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的觀點起舞。但相反地,也代表了將國內新聞報導搶快搶獨家所衍生深度不足的不良惡習,也延續到報導此一重大的天災上。

舉個例來說,除了TVBS剛好有記者因為個人渡假行程的關係,第一時間親身目擊了普吉島受到海嘯侵襲的現況外,其他新聞頻道多半都是在12/26災變發生之後,緊急調派人員前往災區進行衛星連線報導。但到12/29為止的新聞報導多半側重在對於生還者的目擊描述,以及海嘯來臨時驚恐畫面的呈現。等到傷亡人數急速升高時,報導的重點就在於傳達死傷慘重的災害現場,每每在晚餐時間時將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畫面傳送到每個家庭中,令人直倒胃口。雖然台灣的新聞媒體可以不再依賴國外媒體的新聞解讀及呈現,但自己的新聞水準卻仍然停留在幼稚園階段,令人不禁搖頭。

對於這一則百年以來如此重大天災的處理,新聞媒體除了將現場驚恐或者慘不忍睹的情況真實呈現給閱聽眾之外,難道不能夠多一些社會責任及人道角度的考量嗎?台灣的新聞媒體難道真的只有鯊魚的嗜血性,不能夠有海豚救人於苦難的良善本質嗎?新聞初期或許可以側重在海嘯形成的原因及預警機制的檢討,對照到台灣本身的情況來進行深入報導,而不是對專家學者的話斷章取義,只報導台灣或者是美東是下一個海嘯受難地區,非得用聳動或灑狗血的方式來恐嚇閱聽大眾;製造社會大眾的不安情緒嗎?等到發現死傷慘重的現場情況時,媒體工作者是不是應該要本著人性良善,將報導重點置於救災工作的募集及推動,呼籲台灣老百姓來加入捐款的行列,幫助將台灣的良好國際公民形象散佈出去。

以前學傳播的時候,媒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守望」,但現在的新聞頻道似乎忘記了另一項任務─「教育」,只是藉由不斷地消費閱聽眾的感官刺激來獲取收視率的即時利益,卻將新聞媒體的信譽(Credit)及正面形象不斷地破壞殆盡,讓閱聽眾對媒體的信賴感不斷降低,終究有一天,當閱聽眾都不再相信或者主動接觸新聞媒體的報導內容時,新聞媒體才會瞭解到,現在的所做所為其實都是自掘墳墓的惡性作法,應驗了一句成語「飲鴆止渴」,理查對台灣新聞媒體的素質實在是非常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