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4 10:18:35理查
一個設計逃兵從右腦到左腦的心路歷程
今天在surfing on the net時,看到在5/27發表在《Cheer雜誌》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藝術碩士成為新商業學位?」內容介紹了在現今在職場上最新的趨勢,也就是在一些看起來與藝術不相干的產業,也開始錄取或者聘用藝術相關科系的人才進入組織體系內,目的是為了經營品牌、提昇企業文化與品味、加強跨部門間的溝通效果等等。文中舉例韓國三星電子、宏碁、明基、台積電等知名企業。而該文章的標題是引用今年的《哈佛商業評論》的思維總覽專輯中,趨勢寫手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觀察所得的未來趨勢,從國內外的一些企業在徵才時的動作發現,藝術相關學位在現代商業體系中似乎找到新的定位及發揮空間,並且讓這著重心靈層次的右腦活動,和講究金錢數字的左腦開始有新的互動關係,這點是不是未來企業突破經營瓶頸;以及跳脫激烈競爭的新競爭優勢呢?如果國內外兩位作者對這樣趨勢所下的標題一樣,他們都用了「?」作為標題的語氣及結尾,顯示出職場上出現了這樣趨勢的開端,但這個趨勢能不能成為主流呢?還有待觀察。
回顧理查過去的生涯發展,pre-degree及first-degree都是拿設計相關領域的學位,也曾經在補習班教授設計課程,吸引並鼓勵對設計藝術有興趣的年輕學子投向設計的懷抱,從這樣的資歷看來我應該是右腦工作的擁護者。結果在大環境的壓力下,理查也不得不轉向以數字獲利及經營管理為主的左腦工作,因為做設計真的賺不到錢,也無法在現行企業體系中找到可以永續發展、步步高昇的道路,所以後來就轉行銷;並讓自己的post-degree變成是MBA,以求能在商業體系中有較好的發展,多年來一直覺得對設計以及那些設計熱愛者有所歉疚,好像自己背離了當年的信念,成為設計界的逃兵。
直到最近一年,陸續看到《數位時代》、《Cheer雜誌》、《遠見雜誌》、《天下雜誌》、《e天下雜誌》許多文章對品牌、設計、競爭優勢、行銷等等的報導,才又讓理查重新找回對設計在產業界內發展的信心,並期許自己能為設計及其他企業功能間的有效溝通盡一番心力。長期以來設計圈子和企業經營是兩碼子的事,設計從自己專業美學的觀點看待產品開發,企業經營者則從市場需求的角度;或是技術研發的角度來進行新產品開發的工作,這兩者間觀念的鴻溝或多或少都一直存在,而整個產業的發展都還是以企業經營既有的觀念想法為主,設計人才像是板凳球員一樣,眼看著籃球場上的主力球員打得火熱,自己也很想跳進去加入球賽,可是總教頭(企業經營者)就是沒想到;或是不覺得該讓設計這個板凳球員下場,設計人自己只能在場外乾瞪眼,或者怨嘆總教頭不懂得賞識人才,有種鬱鬱不得志的感覺。其實引用行銷界大師Philip Kotler和另一位學者Alexdnder Rath在1984年(距今已經20年了!好嚇人呀,20年前就已經探討到台灣產業界所面臨的窘境) 所發表的一篇關於「設計;一項有力量但卻被忽略的策略工具」文章中,就指出企業經營者因為對設計的文盲不認識、開發成本的心理限制、經理人不願面對外界更嚴酷的挑戰想安於現狀、以及職場部門間的政治鬥爭等四大因素,讓設計無法廣為被企業界所接受,設計人能夠再企業組織內享有和其他專才一樣的發展空間。理查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轉向,在設計學歷以外再發展與企管相關的能力,並靠企管的能力得以在職場上工作謀生。
所幸這樣情況似乎有改善的跡象,雖然不算明顯,但至少主流媒體已經注意到這樣的需求,並以文章來去宣揚這樣的理念,也就是設計可能是未來台灣產業升級以及發展自有品牌的必要條件,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對於設計已經不能說不知道、我不會以及不關我的事了的「三不政策」,必須要趕快認識究竟設計是怎麼一回事,同時設計工作者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老是只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批評企業界no sense,應該要讓自己帶著一身武藝本領,融入整個的企業運作中,並貢獻及發揮設計的威力,讓公司的競爭優勢增加,協助企業面對國際間的挑戰。理查也願意擔任設計與行銷、或設計與企管間的溝通橋樑,幫助雙方能夠更瞭解彼此,不要讓Kotler大師的遺憾在台灣延續下去。
回顧理查過去的生涯發展,pre-degree及first-degree都是拿設計相關領域的學位,也曾經在補習班教授設計課程,吸引並鼓勵對設計藝術有興趣的年輕學子投向設計的懷抱,從這樣的資歷看來我應該是右腦工作的擁護者。結果在大環境的壓力下,理查也不得不轉向以數字獲利及經營管理為主的左腦工作,因為做設計真的賺不到錢,也無法在現行企業體系中找到可以永續發展、步步高昇的道路,所以後來就轉行銷;並讓自己的post-degree變成是MBA,以求能在商業體系中有較好的發展,多年來一直覺得對設計以及那些設計熱愛者有所歉疚,好像自己背離了當年的信念,成為設計界的逃兵。
直到最近一年,陸續看到《數位時代》、《Cheer雜誌》、《遠見雜誌》、《天下雜誌》、《e天下雜誌》許多文章對品牌、設計、競爭優勢、行銷等等的報導,才又讓理查重新找回對設計在產業界內發展的信心,並期許自己能為設計及其他企業功能間的有效溝通盡一番心力。長期以來設計圈子和企業經營是兩碼子的事,設計從自己專業美學的觀點看待產品開發,企業經營者則從市場需求的角度;或是技術研發的角度來進行新產品開發的工作,這兩者間觀念的鴻溝或多或少都一直存在,而整個產業的發展都還是以企業經營既有的觀念想法為主,設計人才像是板凳球員一樣,眼看著籃球場上的主力球員打得火熱,自己也很想跳進去加入球賽,可是總教頭(企業經營者)就是沒想到;或是不覺得該讓設計這個板凳球員下場,設計人自己只能在場外乾瞪眼,或者怨嘆總教頭不懂得賞識人才,有種鬱鬱不得志的感覺。其實引用行銷界大師Philip Kotler和另一位學者Alexdnder Rath在1984年(距今已經20年了!好嚇人呀,20年前就已經探討到台灣產業界所面臨的窘境) 所發表的一篇關於「設計;一項有力量但卻被忽略的策略工具」文章中,就指出企業經營者因為對設計的文盲不認識、開發成本的心理限制、經理人不願面對外界更嚴酷的挑戰想安於現狀、以及職場部門間的政治鬥爭等四大因素,讓設計無法廣為被企業界所接受,設計人能夠再企業組織內享有和其他專才一樣的發展空間。理查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轉向,在設計學歷以外再發展與企管相關的能力,並靠企管的能力得以在職場上工作謀生。
所幸這樣情況似乎有改善的跡象,雖然不算明顯,但至少主流媒體已經注意到這樣的需求,並以文章來去宣揚這樣的理念,也就是設計可能是未來台灣產業升級以及發展自有品牌的必要條件,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對於設計已經不能說不知道、我不會以及不關我的事了的「三不政策」,必須要趕快認識究竟設計是怎麼一回事,同時設計工作者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老是只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批評企業界no sense,應該要讓自己帶著一身武藝本領,融入整個的企業運作中,並貢獻及發揮設計的威力,讓公司的競爭優勢增加,協助企業面對國際間的挑戰。理查也願意擔任設計與行銷、或設計與企管間的溝通橋樑,幫助雙方能夠更瞭解彼此,不要讓Kotler大師的遺憾在台灣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