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5 12:54:25龔萬輝.翁婉君

情迷香港indie(上)

圖:At 17


文/翁婉君


當你認真張開耳朵,探聽遙遠的香港音樂,在2005年中旬的今天,你發現自己已經收集了一些名字,例如林一峰、The Pancakes、Ketcup、My Little Airport、嘉琳、In Love、The Marshmallow Kisses、王菀芝等等。再往時間的前端探尋,還有你一直敬賞不已的黃耀明、黃耀明組織起來的人山人海、從Beyond獨立出來的黃貫中、葉世榮、還有粉紅A、大頭佛、在草地上等等等等。

原來,這年頭的香港樂壇,不再只有陳奕迅、Twins、容祖兒、陳慧琳這些完全流行主流的歌手。如果當年創作量豐富驚人的雷頌德是你敬仰的偶像,那么這個時候,你或許可以把他的名字暫時收起來,重新認識香港近年比雷頌德的作品更精緻真誠的香港Indie(獨立音樂)。

〈indie運動,2003經已展開〉

早在2003年,香港的獨立樂團就開始發聲,像一股緩緩流動的清流慢慢清洗平庸流俗的香港樂壇。粉紅A、在草地上、林一峰、四方果、壞碑唇等是較早出現的香港獨立音樂人,他們的專輯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數以萬計的唱片銷量,但他們的歌曲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後來陸續出現的The Pancakes、Ketcup等人,以及在黃耀明極力捍衛並推廣香港獨立音樂之下,香港indie的氣勢是越來越壯大了。

年代不同了,並不是所有的獨立樂團皆由憤世忌俗的長髮青年組成,那些吶喊的聲音只是香港獨立音樂的一部份。香港的新生代聽著許冠傑的市井民歌長大,中學時期穿著校服舉著和平手勢為Beyond瘋狂,後來經歷黃耀明及他的人山人海把電子音樂玩得純熟的年代,一路走來的音樂薰陶,也許就造就了今天的indie音樂人。所以,你看八零年代出生的林一峰,如今只是一把吉他、一支長笛,還有專輯中稍微在混音部份作出改變,就把香港新生代indie“小而美”的特質徹底地展現。如果說許冠傑是一個音樂世代的表表者,接著是Beyond、黃耀明,然後林一峰就是這一個世代香港獨立音樂的代表之一。

〈不做大課題,著重小而美)

走過了忿懣吶喊的歲月,目前出現的香港indie其實完全可以走向主流。他們的音樂和一些高素質的主流音樂非常相似,不同的只是在於,創作最初的目的和動力。一首歌曲被生產的目的其實對歌曲所能流露出來的感覺有著莫大的關系。這是為什麼有些流行音樂沒有生命沒有感覺,它填補了你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然後就什么也不留下地開始被遺忘。

香港其實並不是我們在電視劇裡看見的一面倒的繁華盛世。也許香港動畫《麥兜》裡的香港和市井小民更能表現出那個真實的香港。所以,這一個世代的香港indie,最值得推崇的是他們已經不再談回歸之類的政治大課題,你看林一峰的歌詞,他要說的是一個他懷念的年代,裡頭有雪糕車,有小玩意兒“包、剪、dub”,有香港青年的希望,有延續下去的民歌清新。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世界和平所感觸,更多能觸及人們心裡柔軟部份的,反而是和生活緊緊相扣的小題材,小希望。林一峰只是其中一個被參考的獨立音樂人,香港indie還有更多讓人動容的創作都是依循著青年們的想望去創作的。而香港青年的想望,和你我一樣,我們都只是不想長大,只想要永遠天真下去。

這幾年香港獨立音樂開始出現的“小而美”現象可以被這么解讀──一些新的樂團品種,簡單的雙人組合(最多三個人),然後以簡單甚至是玩具樂器來輔助音樂創作。其結果卻反而創造出好玩、清爽的編曲感覺。而這些indie的主音通常有著乾淨的唱腔,而簡約的歌詞是彼此共同的特徵,例如My Little Airport、In Love到最新出現的The Marshmallow Kisses都可歸類為這種接近cutie-pop的風格。

〈indie誠懇動人〉

當我發現泰半的流行音樂無法供給我足夠的驚喜和養份,indie“小而美”的詞曲,偶爾有小暇疪的錄音和製作,反而讓我重新找到一些值得聆聽且不易引人反感的題材和音樂元素。太過完美的都不真實。indie剛好提供了一份令人動容的誠實。當然,indie也有作壞了的indie,流行音樂也有很好且感動的音樂,反正就是把一切回歸到音樂身上,只要是好音樂,管它是從誰的口中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