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 19:35:53月泱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程世嘉 — (正面人性,是AI無法取代、人類的強項)

 

[內容介紹]AI 只是標配,思考才是你的武器,

取代你的人,是會用 AI 的人!

 

史丹佛電腦科學專家程世嘉,

深入淺出,轉譯AI 帶來的質變,

搞懂AI世界的底層邏輯和生存法則,

讓你在工作、學習、商業上全面超車。

 

  「Sega,一位台大/ 史丹佛高材生、Google 工程師、AI 領域創業家,是不少人面對 AI  焦慮的大海浮木。那種日以繼夜盯著 AI  發展的工作,就交給專業的他吧!世界雖快,透過 Sega  的深入淺出的轉譯,讀者的心,則可以慢!」——簡立峰(iKala董事、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底層邏輯1 機器會取代重複性「任務」,不能只當工具人

  底層邏輯2 人才M型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底層邏輯3 不變的價值才是真正有用的寶物

  底層邏輯4  AI如水電,沒它不行,有它不夠

  底層邏輯5  AI可讓事務指數型成長

  底層邏輯6  AI是標配,你的選配要夠厲害

  底層邏輯7  AI如水電,要打開就能用

 

  生存法則1 打不過AI的,就讓AI幫你做

  生存法則2 在萬物皆可外包的時代,唯有你的腦袋不能外包

  生存法則3 成為心態開放的雜學者,再將一件事做深

  生存法則4 虛幻的「按讚數」會侵蝕你,別讓社群網站主導人生

  生存法則5 情況未明前先躺平一下,讓科技巨頭火拚就好

  生存法則6 要有自己的想法、發展只有你能做的能力

  生存法則 7 批判性思考能力夠強,才能駕馭AI

 

[強力推薦]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冠羣|KKBOX 創辦人

  林昭陽|中華電信總經理

  林憲銘|緯創集團董事長

  莫綺慧|BIPO 北亞區董事總經理

  陳佳文|中信金控總經理

  陳炳宇|台灣大學 D-School 院長

  陳秋瑜|Yourator 數位職涯平台創辦人

  游名揚|雷亞遊戲執行長

  黃翠慧|和通創投集團董事長

  劉兆凱|東元集團副會長

  鄭博仁|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

  簡立峰|iKala 董事、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顏漏有|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與校長

  龔師賢|iKala 共同創辦人

  C. Karen Liu|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程世嘉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碩士,台大資管系學士。曾任 Google 軟體工程師,參與 Android 多媒體框架、地圖及中文搜尋等專案,將機器學習融入創新科技產品。2015 年潘文淵獎得主,專長人工智慧,也是台灣第一位登上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的講者。

  現為跨國 AI 公司 iKala 愛卡拉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iKala 以「AI 賦能」為使命,讓客戶能夠以 AI 為核心來達成事業轉型、加速、及創造新商業模式的目標。熱愛閱讀與寫作的他,集學霸、AI 專家、文青於一身,是台灣新創科技的代表人物。

 

蕭玉品/採訪整理

 

  曾任《遠見雜誌》記者,跑過科技、服務、文教,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撥雲迎驕陽:生技中心的探索與創新》(合著)、《看見教育的光:中原大學的全人之道》(合著)。

 

[目錄]

推薦序    有溫度的書寫,化解你的AI焦慮    簡立峰

自  序    AI 高速發展時代中的那些變與不變

 

前  言    當科幻電影場景成為日常 

 

PART 1 職場與工作

當AI成為標配,你的獨特性更重要

Chapter 1   會取代你的,是會使用AI的人

Chapter 2   善用生成式AI,工作產能超車

Chapter 3   不變的東西,更有價值

Chapter 4   拋開成見與人設,職場是共學場域

Chapter 5   未來你的同事可能會是機器人

Chapter 6   鍛鍊同理心,大家一起升級

 

PART 2 學習與思考

與AI共處,你的腦袋不能外包

Chapter 7   成為心態開放的雜學者,深耕專業

Chapter 8   當AI成為日常,對人文的需求更強

Chapter 9   邏輯、表達和語文能力是決勝關鍵

Chapter 10  「解決問題」是最有效的學習

Chapter 11  鍛鍊自己「問對問題」的能力

Chapter 12  批判性思考能力夠強,才能駕馭AI

Chapter 13  打破慣性,培養成長心態

Chapter 14  開啟深入對話,良師不可或缺

 

PART 3 商業與經營 

了解AI的強項與短板,借力使力

Chapter 15  如何拿到這班AI高速列車的車票?

Chapter 16  順勢「加值」,不用大變身

Chapter 17  說是「生成」式 AI,但「理解」其實更重要

Chapter 18  在科技巨頭肩上,尋找不可取代的機會

Chapter 19  發展AI策略前,先有好的數據策略

Chapter 20  建立「AI大腦」,讓使用者信任

Chapter 21  向世界學習經營心法 

 

PART 4  當前與未來

看懂AI技術現在進行式

Chapter 22  AI助理、機器人與AI醫療即將大爆發

Chapter 23  「少即是多」的AI設計趨勢

Chapter 24  回歸數位經濟本質,認清科技巨頭的算盤

Chapter 25  不需要為了面子,重新發明輪子

Chapter 26  資安與AI可信度是重中之重

[句子摘錄]「世界越快,心、則慢」是一支金城武代言的廣告影片,作者很喜歡的一段哲學敍述。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提及重要的是「未來10年什麼事情不會改變?」答案就是確認那些不需要改變、有價值的核心事物,並且將自己的焦點放在它們上面。

           科技的發展始終不脫人性,也不應該違反人性,必須始終以人為本。人類史上每一次的科技進展,都會讓全世界重新檢視一些重要的事情,這次也不例外。

           作者提及這本書沒有任何一段話是用生成式AI寫,作者要求自己,也希望人類在創作時,盡可能保有純粹的匠人精神,在心中產生的一字一句皆出自我手的滿足感。相信,這是人類我們與AI最不同的地方之一。

              拋棄主觀、拋棄先入為主的偏見,永遠保持謙虛和空杯的心態去學習理解每一個世代、每一個不同想法的人,進而展現自己的彈性。

              拋開對自己年齡和人設的主觀認知,以「共學」的概念,消弭彼此間的隔閡。

               溝通的真諦是理解,不是說服。

              只要你多花點心思,讓 ChatGPT 與你互動,它幾乎能教會你所有事情,畢竟它是從許多專業知識和大量資料萃取出的智慧結晶。

              當AI世界變化快,「自我覺察」更為重要,你要從內而外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唯有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知道如何發揮潛力、彌補弱點。

                 不是人人都需要成為AI專家。

                大學要讓AI變成通識課程,讓「跨領域學習」趕快發生。

                 AI是放大器,必須加上其他領域的專長之後,才會有倍數相乘的成果。

                 真正需要進入思考狀態時,離開電腦,轉換成寫字的方式,充分享受緊接而來的儀式感和沉浸式體驗。

             如果因為覺得面子掛不住,而不能保持好奇心問些笨問題、虛心受教的話,失去的都是學習機會,死要面子,活受罪。

             加強零成本的表達寫作能力。

            多看、多聽、多閱讀,培養獨特性反向邏輯思維。

             如果一個人不思考,人云亦云,AI就真的比你厲害,能對一件事提出自己的想法、獨立判斷,你才是特別的人類—有自主思考能力。

           別活得像AI,就不會被AI取代;不要把你的腦袋外包,就不會失去價值。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給畢業生的忠告:「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讀後感想]人因未知而恐懼,科技電影的提醒警世,科技業高層其實一直在預防與防範,由2023年AI元年開始AI一日千里,多元學習、提升工作效率,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陪伴重要的人,感情融洽提升良好關係,讓自己人生精彩豐富,達爾文物種進化(演化)論,如果一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比較低,在一些會令人產生壓力、恐懼的情形下,就會產生高度的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認知閉合是 Arie Kruglanski 於 1993 年提出的概念,它表達的是「個體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對於確定性答案的強烈願望」。 研究顯示,引起人們強烈的情緒和認知閉合的需要。而這種對「不確定」容忍度低的情緒,會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不當的情緒反應,就是種不好的徵兆。科學並不是唯一。當道德與結果失去平衡時,科學就會陷入狂亂。成熟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接納。

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

其實,不確定性的日新月異才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夠容忍不確定的人,才會願意不斷走出舒適區域,像科學家不斷探索對人類有益世界的發明。要對你心裡所有還未解決的事有耐心。要去愛問題本身,不要急於尋找那些此刻你無法獲得的答案,要有耐心給予時間解決問題,作者提出保持人類獨有的正面特質,你就不會被AI取代,AI的存在,不是要使人類失業,人類會種植花草樹木,欣賞大自然的美,養寵物、愛護動物,互相關心、教育下一代,聆聽觀賞音樂電影感動,這些AI機器人會嗎?人類的正面感知,察言觀色、將心比心、同理心,越會讀空氣共情能解決複雜的問題,你就越不會被AI取代,活在當下,變通,懂得順勢應變適應,AI有助少數人口語言、稀有歷史文化不失傳的保存,人類少數人種智慧典藏,永續傳承下去,並使我們瞭解各個國家文化不同思想言行舉止、職場表達風格,有助提升世界觀認知,無國界多元文化,作者用愛因思坦的名言:「如果你不能簡單解釋一件事,那麼你就不夠瞭解它」,作者直指文科人文內涵是未來重中之重,深入淺出,專業技能必備,軟技能和人文素養在AI時代也非常重要。這包括批判性思維、面對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溝通技巧和倫理意識等。AI技術的發展將帶來一系列倫理和社會問題,唯人類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文化文明延續社會責任感,直指人類文化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人類的品格教育、道德人品素養禮義廉恥、生命科學對生命的尊重,未來AI趨勢—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保持人類才有的成長型思維,與時俱進,時到時擔當(台灣俚語),保持人類溫暖人性。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