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30 12:22:20耀小張
【小說無敵!】吶,這不就距離□□跨近一大步啦?
——原載二○○四年九月號《台灣文學館通訊》第五期
是啊,故事究竟該從哪裡開始呢?
這一刻,我似乎想到該向誰致敬的,那些我所尊敬的小說家們——弗蘭茲.卡夫卡、賈西亞.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安東.契訶夫、三島由紀夫、余華、蘇童、駱以軍——當然還有更多更多,那些已死的或活著的,誠如加拿大小說家瑪格莉特.愛特伍在《與死者協商——談寫作》一書所說:
「所有作家都向死者學習。只要你繼續寫作,就會繼續探索前輩作家的作品,也會感覺被他們評判,感覺必須向他們負責……所有作家都必須從現在去到很久很久以前,必須從這裡去到那裡。」
我總會感到一絲絲的羞赧與心虛,因為這一刻,我竟一心一意地想起了周星馳的《食神》——在免費送出一碗爆漿撒尿牛丸後,他笑著對雙刀火雞和鵝頭說:「吶,這不就做成第一筆生意啦?距離上市集資也就跨近一大步了!」
過多的歧義與理論,在在告訴我們當代寫作的困難度與崇高性,諸如《小說的藝術》、《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悠遊小說林》、《小說理論》、《小說稗類》……意志力稍微薄弱的作者,往往鑽研於各個學派而不知伊於胡底;即便認知堅強的寫手,寫到最後,也難免忘卻當初動筆的純粹與快樂,稍一不慎,就淪為喃喃自語的「肚臍文學」。
為此,我不免努力回想,從一九九六年面對電腦開始寫稿的瞬剎,存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究竟是什麼?我為什麼寫小說?我打算寫什麼小說?我適合寫小說嗎?小說怎麼寫?小說真是所謂「無敵」嗎?
從未認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最初的時候,只覺得模模糊糊想說一個故事(許多年後,我們也被告知,故事與小說的不同)——好不好看、有沒有人看——都不在考慮之中,比較趨近於乩童起乩的形式,胡亂地想抓住點什麼,拿起九環刀便往身上一陣猛砍,看見血就忍不住瘋狂,總覺得能夠操縱真實世界於筆下,是一件足以自我膨脹與手舞足蹈的事。
那時候,流行各式各樣的學說:後設、後現代、存在、寫實、魔幻、同志、性/別……懵懵懂懂的,以為能夠說上一、兩句術語,彷彿就高人一等,於是趕流行地寫下「永遠需要洗澡的男人」、「我的貞操比白天長」、「永遠活在輪子底下的傢伙!」,那樣彼時自以為是,而今看來滑稽唐突到不行的小說,殊不知,宛如一個人衣服越穿越厚,越厚越笨重,最後連同跑步的輕盈也一併失去了。
然而,如何能夠躲過理論與他人的眼光?
那些形同鬼魅的巨大闇影,即使到了這一刻,依舊像心上揮之不去的夢魘,迫使我們思考:這樣寫有沒有人理解?編輯會不會採用?甚至揣想:會不會得到文學獎?會不會賣到第二刷?
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時空與人事之後,真正落實到現實世界裡,小說居然像一則完全使不上力的嘆息!「文學獎」與「副刊」的迷思牢牢盤鋸在我們心口,但影響力卻變得如此薄弱,面對發表空間極度壓縮、閱讀人口大量流失,以及文學市場導向化的日益明顯下,我不知道其他同世代的創作者是否也感到納罕:嚴肅小說還有讀者嗎?誰還看嚴肅小說?我們的嚴肅小說比起前世代的作者更具深度嗎?
面對「小說無敵」這個主題,我一方面感到無比勇氣,一方面卻又憂畏不已地回顧往昔以迄今日的一切,這些年來,我對於小說的認知提升了嗎?那些寫下的故事好看嗎?有人看嗎?我如何能夠理直氣壯地告訴我的朋友們,「欸,我辭職了,我要來去寫小說維生囉」?
對於現實世界的快速變動與爆炸資訊,網路空間的便利性與無奇不有,使得當代小說寫手感到困惑與興奮,更遑論置身在「小說家讀者」當中,我是唯一一位「尚未」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的作者——雖說出版一本書在這一刻的惡劣環境裡,未必能夠代表些什麼,卻總覺得也該藉一次行動、一次集結,來檢視那些逝去的年歲與創作底蘊。
儘管這一刻,我的心中還是忍不住浮現了周星馳的樂觀:
「吶,這不就距離□□跨近一大步了?」
是啊,故事究竟該從哪裡開始呢?
這一刻,我似乎想到該向誰致敬的,那些我所尊敬的小說家們——弗蘭茲.卡夫卡、賈西亞.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安東.契訶夫、三島由紀夫、余華、蘇童、駱以軍——當然還有更多更多,那些已死的或活著的,誠如加拿大小說家瑪格莉特.愛特伍在《與死者協商——談寫作》一書所說:
「所有作家都向死者學習。只要你繼續寫作,就會繼續探索前輩作家的作品,也會感覺被他們評判,感覺必須向他們負責……所有作家都必須從現在去到很久很久以前,必須從這裡去到那裡。」
我總會感到一絲絲的羞赧與心虛,因為這一刻,我竟一心一意地想起了周星馳的《食神》——在免費送出一碗爆漿撒尿牛丸後,他笑著對雙刀火雞和鵝頭說:「吶,這不就做成第一筆生意啦?距離上市集資也就跨近一大步了!」
過多的歧義與理論,在在告訴我們當代寫作的困難度與崇高性,諸如《小說的藝術》、《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悠遊小說林》、《小說理論》、《小說稗類》……意志力稍微薄弱的作者,往往鑽研於各個學派而不知伊於胡底;即便認知堅強的寫手,寫到最後,也難免忘卻當初動筆的純粹與快樂,稍一不慎,就淪為喃喃自語的「肚臍文學」。
為此,我不免努力回想,從一九九六年面對電腦開始寫稿的瞬剎,存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究竟是什麼?我為什麼寫小說?我打算寫什麼小說?我適合寫小說嗎?小說怎麼寫?小說真是所謂「無敵」嗎?
從未認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最初的時候,只覺得模模糊糊想說一個故事(許多年後,我們也被告知,故事與小說的不同)——好不好看、有沒有人看——都不在考慮之中,比較趨近於乩童起乩的形式,胡亂地想抓住點什麼,拿起九環刀便往身上一陣猛砍,看見血就忍不住瘋狂,總覺得能夠操縱真實世界於筆下,是一件足以自我膨脹與手舞足蹈的事。
那時候,流行各式各樣的學說:後設、後現代、存在、寫實、魔幻、同志、性/別……懵懵懂懂的,以為能夠說上一、兩句術語,彷彿就高人一等,於是趕流行地寫下「永遠需要洗澡的男人」、「我的貞操比白天長」、「永遠活在輪子底下的傢伙!」,那樣彼時自以為是,而今看來滑稽唐突到不行的小說,殊不知,宛如一個人衣服越穿越厚,越厚越笨重,最後連同跑步的輕盈也一併失去了。
然而,如何能夠躲過理論與他人的眼光?
那些形同鬼魅的巨大闇影,即使到了這一刻,依舊像心上揮之不去的夢魘,迫使我們思考:這樣寫有沒有人理解?編輯會不會採用?甚至揣想:會不會得到文學獎?會不會賣到第二刷?
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時空與人事之後,真正落實到現實世界裡,小說居然像一則完全使不上力的嘆息!「文學獎」與「副刊」的迷思牢牢盤鋸在我們心口,但影響力卻變得如此薄弱,面對發表空間極度壓縮、閱讀人口大量流失,以及文學市場導向化的日益明顯下,我不知道其他同世代的創作者是否也感到納罕:嚴肅小說還有讀者嗎?誰還看嚴肅小說?我們的嚴肅小說比起前世代的作者更具深度嗎?
面對「小說無敵」這個主題,我一方面感到無比勇氣,一方面卻又憂畏不已地回顧往昔以迄今日的一切,這些年來,我對於小說的認知提升了嗎?那些寫下的故事好看嗎?有人看嗎?我如何能夠理直氣壯地告訴我的朋友們,「欸,我辭職了,我要來去寫小說維生囉」?
對於現實世界的快速變動與爆炸資訊,網路空間的便利性與無奇不有,使得當代小說寫手感到困惑與興奮,更遑論置身在「小說家讀者」當中,我是唯一一位「尚未」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的作者——雖說出版一本書在這一刻的惡劣環境裡,未必能夠代表些什麼,卻總覺得也該藉一次行動、一次集結,來檢視那些逝去的年歲與創作底蘊。
儘管這一刻,我的心中還是忍不住浮現了周星馳的樂觀:
「吶,這不就距離□□跨近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