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4 16:51:21陳維苓 中西醫師
低血壓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血壓低確實會造成頭暈,但是「血壓低」並不等於「貧血」,這是兩碼子事,話又說回來,「貧血」的病人也不一定就會有低血壓或頭暈的症狀,這得視其「貧血」的嚴重程度與罹患貧血時間的長短而定,說到這裡,很多病人是越聽越糊塗!
以下是在門診常常遇到的狀況,每當我跟病人量血壓時,病人會煞有其事的告訴我,「醫生啊!我有貧血哦!」我總是很好奇的再繼續追問病人:「你怎麼知道自己有貧血呢?」病人的回答總不外乎「因為我的血壓很低啊!」或者「我蹲下去再站起來會頭暈」,到底血壓低或是頭昏就是貧血嗎?
原來,西方醫學給「貧血」下的定義是這樣的:假如一個成年人在海平面的高度,其紅血球的數量、血色素的濃度或者血球容積小於平均值的情形,就要懷疑是貧血了,因此要判斷自己有沒有「貧血」,「貧血」嚴不嚴重?最好的方法是抽血檢查。由於紅血球與血色素在身體上的主要功能,便是負責攜帶氧氣,供給細胞組織所需,因此貧血將影響血氧濃度,病人會常常覺得頭昏、體力不佳、一運動就喘噓噓甚至臉色發白,但是如果貧血的情形已經持續很久,那麼病人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也就是說,病人的身體已經習慣這樣低血氧的狀態,因此他可能並不覺得頭暈。
至於「血壓低」又是怎麼回事呢?怎樣的血壓才算低呢?我們正常人的血壓,其收縮壓(即病人俗稱高的血壓)應該在140(某些醫師認為最好低於135)mmHg以下,舒張壓(即病人俗稱的低血壓)應該在90mmHg以下,但是有些病人,尤其是一些不愛運動的婦女,他們的血壓通常比較低,當收縮壓(即病人俗稱高的血壓)低到90mmHg以下,舒張壓(即病人俗稱低的血壓)低到60mmHg以下時,我們認為病人的血壓可能有過低的情形。
血壓低的病人常會覺得頭昏四肢無力,整天都覺得很疲倦,記憶力減退,眼冒金星,頭痛,胸悶心悸,中老年人甚至可因此而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肌梗塞。有些病人當他蹲下去再站起來,會眼前發黑,臉色蒼白,冒冷汗甚至昏倒,這叫做直立性低血壓,主要是因為突然站立導至血壓迅速下降,這種情形常發生在老年人和長期虛弱的病人,也可以發生在一些服用降血壓或利尿劑等西藥的病人,如果是因為某些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應該停藥,或是與原來開藥的醫師討論如何避免低血壓的情形再度發生。
如果是因為本身的體質,有低血壓的現象,很多中藥,如補中益氣湯等都有不錯的療效。
以下是在門診常常遇到的狀況,每當我跟病人量血壓時,病人會煞有其事的告訴我,「醫生啊!我有貧血哦!」我總是很好奇的再繼續追問病人:「你怎麼知道自己有貧血呢?」病人的回答總不外乎「因為我的血壓很低啊!」或者「我蹲下去再站起來會頭暈」,到底血壓低或是頭昏就是貧血嗎?
原來,西方醫學給「貧血」下的定義是這樣的:假如一個成年人在海平面的高度,其紅血球的數量、血色素的濃度或者血球容積小於平均值的情形,就要懷疑是貧血了,因此要判斷自己有沒有「貧血」,「貧血」嚴不嚴重?最好的方法是抽血檢查。由於紅血球與血色素在身體上的主要功能,便是負責攜帶氧氣,供給細胞組織所需,因此貧血將影響血氧濃度,病人會常常覺得頭昏、體力不佳、一運動就喘噓噓甚至臉色發白,但是如果貧血的情形已經持續很久,那麼病人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也就是說,病人的身體已經習慣這樣低血氧的狀態,因此他可能並不覺得頭暈。
至於「血壓低」又是怎麼回事呢?怎樣的血壓才算低呢?我們正常人的血壓,其收縮壓(即病人俗稱高的血壓)應該在140(某些醫師認為最好低於135)mmHg以下,舒張壓(即病人俗稱的低血壓)應該在90mmHg以下,但是有些病人,尤其是一些不愛運動的婦女,他們的血壓通常比較低,當收縮壓(即病人俗稱高的血壓)低到90mmHg以下,舒張壓(即病人俗稱低的血壓)低到60mmHg以下時,我們認為病人的血壓可能有過低的情形。
血壓低的病人常會覺得頭昏四肢無力,整天都覺得很疲倦,記憶力減退,眼冒金星,頭痛,胸悶心悸,中老年人甚至可因此而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肌梗塞。有些病人當他蹲下去再站起來,會眼前發黑,臉色蒼白,冒冷汗甚至昏倒,這叫做直立性低血壓,主要是因為突然站立導至血壓迅速下降,這種情形常發生在老年人和長期虛弱的病人,也可以發生在一些服用降血壓或利尿劑等西藥的病人,如果是因為某些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應該停藥,或是與原來開藥的醫師討論如何避免低血壓的情形再度發生。
如果是因為本身的體質,有低血壓的現象,很多中藥,如補中益氣湯等都有不錯的療效。
低血壓的食療
補中益氣湯方劑組成:黃耆、黨參、炒白朮、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等藥,用水二杯來煎煮成一杯濃縮的湯汁,或直接燉雞、燉魚皆可。至於使用這些中藥的劑量,應該請教熟識自己病況的中醫師,參酌專家的意見,看看是否還須要加減其他的中藥,並且耐心的服用一段時間。
作者:陳維苓 中西醫師 現任:仁美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台中市文心路三段138-20號3樓 電話:04-23138067
※本文章內容智慧財產權,屬於陳維苓醫師,請整篇完整轉載。
※對於本文章內容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洽詢陳維苓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