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9 09:53:14曹姐

建構對女性友善的社區長期照顧政策

建構對婦女友善的社區照顧政策
曹愛蘭 2006.06.16
一、 前言
兩性平權的理想是所有人權工作者長期追求的目標,但是就如同其他的社會建設一樣,糾結的文化、社會制度和產業經濟因素早已相互影響,環環相扣,形成難以推展的困境。

有人認為只有兩性平權觀念普及了,才能讓婦女走出家庭並在職場成功;有人認為只有先建立完善的托兒養老措施,才能讓婦女安心就業,取得經濟獨立的地位;甚至有人認為先對下一代實施兩性平權教育才能鼓勵社會接受平權的觀念。 但是又有人質疑,如果沒有足夠的社會壓力,國家的資源分配如何自動流向有利於兩性平權的政策措施?回應這些問題,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全面介入,從每一個領域和部門介入,互相連結合作,讓新一波的社會變遷重新環環相扣,迴旋上升。

對於提升婦女勞動參與率的問題,目前最大的障礙在於懷孕生產、嬰兒的照顧、兒童的扥育以及老人和身心障礙家人的長期照顧。這些障礙對於夫妻關係良好並且家庭經濟穩定充裕的家庭來說,離開職場一段時間也許也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選擇,但是對於多數的家庭來說,還是相當痛苦的遭遇,離開自己努力爭取的工作、喪失一份薪資,失去一個社會參與的機會,對於扮演母親、女兒、媳婦角色的婦女來說,還是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

女性在家庭與職場上的衝突,最主要來自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生育與照顧家人是女人的天職」的影響,而這些觀念實源自於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即將整個社會分為公、私領域。公私領域的嚴格劃分,成就了男人的致力事業與社會參與,掌握了國家資源,成為資源分配者;而女人在私領域內,不眠不休操持家務,照顧公婆兒女,美其名為愛的勞務,但實質淪為經濟的依附者,次等的人格者。
即使封建解體、家族制度崩潰,工業革命結果,小家庭制度取代大家庭,而家庭經濟由「男主外,女主內」變成「雙薪家庭」,以維持家庭開銷。但傳統的女性屬於家庭,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的觀念並沒有突破性的改變。

基於傳統女性連帶而來的需求,如「生產」、「育嬰育兒」、「失能家人照顧」等,衍生出來的「工作」與「家庭」的衝突,就落在婦女勞工身上,當沒有其他可替代的選擇時,婦女勞工被迫在「工作」與「家庭」間作二擇一的痛苦選擇。往往家庭職責是無法延擱的,且傳統文化也將家務工作視為女性的天職,因此大多數女性被迫選擇了家庭。


然而捨棄工作的結果,是工作年資的中斷、自主經濟上的匱乏,以及未來二度就業的困難重重。「養兒育女、照顧失能家人」究竟是不是國家大事?傳統的社會當然認為「養兒育女、照顧失能家人」是「你家的事」,是屬於個別家庭的私事。在家庭中所發生的養兒育女、奉養老人是個別家庭的責任,若家庭未能克盡職責,必會遭致倫理道德的嚴厲譴責。這就是今天大多數家庭的處境。

二、從三個方面看社區照顧服務體系與婦女的關係
社區照顧包括對嬰幼兒、兒童課後照顧、病人、身心障礙者以及失能老人所提供的照顧,是維護個人生命尊嚴所必須的活動。

(一) 當社區照顧服務貧乏不足時,必然產生大量的家庭照顧者,而家庭照顧者絕大部分是婦女。

如果社區所提供的服務太少或型態不符合家庭的需求,則家庭無法得到社區的援助,只能由家人自己想辦法提供照顧。一般來說,傳統上認為較適合照顧工作的婦女,如果正好其所賺取的薪資又偏低的話,通常就會成為無酬的家庭照顧者。
家庭照顧者通常以被照顧者的需求為前提,全年無休,工作時間長又沒有任何薪資、福利、假期,在家庭的私領域中默默工作,號稱為愛的勞務的家庭照顧工作,辛勤而不為人知。
我國長期的家庭照顧者超過七成是中老年婦女。

(二) 當社區照顧服務商品化時,不但價格昂貴讓一般家庭消費不起,更讓以女性為主的照顧服務員飽受剝削。

照顧服務之供給面,可以是由國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或由國家委託民間公益團體所提供之服務,或由民間非營利組織所主動提供之服務,以上我們稱之為福利服務。除此之外,也有將照顧服務視為一種可營利之產業而經營之型態,以市場之原則,將照顧服務之提供視為商品,透過家庭之需求來賺取盈餘,有人將之稱為照顧產業,從兒童扥育、課後照顧到失能老人與身心障礙者之長期照顧,以及外勞監護工之仲介都是照顧產業之重要內容。
當主要提供的照顧服務商品化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特質:
1、 服務之分布與形式不會以家庭的需求為考量,而是以營利之最佳利潤為考量。也就是說,成本最少,收入最多的服務型態,或購買得起服務的人最多的地區就是服務提供最多的地方。而沒有符合這些條件的服務型態與地區相對就會嚴重不足。
2、 服務之品質與價格成正比,有錢的家庭得到較佳的服務,一般的家庭只能在難以接受的服務品質與造成家庭重擔的價格之間作痛苦的選擇。此外,為取得利潤而經營的產業,在表面形象與真正人性化服務理念之間經常有很大的差距。
3、 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真正提供勞務作為第一線工作的照顧服務員經常被刻意剝削,從微薄的薪資到超時工作,承受著惡劣的勞動條件。而這些第一線的照顧服務員,不論本國勞工或外籍勞工絕大部分是婦女。

照顧服務是勞力密集的工作,而被照顧者及其家庭都是不容易得到充分資訊
且沒有足夠能力去監督服務品質的族群,推動照顧服務商品化是同時影響家庭中的婦女與職場中的照顧服務員都蒙受困擾與傷害。

(三)當婦女平均餘命遠高於男性時,送走配偶的老女人將獨自面對孤單的晚年,成為長期照顧的主要對象。

在目前高齡化、少子化時代,衝擊最大的應該是平均餘命比男性多將近七歲的婦女了,以我國的習俗,丈夫平均比妻子年長一至三歲,因而造成女性平均比自己的配偶多活九年左右。也就是說,當婦女年老時,其前半部老年生活由於社區照顧體系的不完善而淪為嬰兒、兒童與配偶的家庭照顧者;而後半部則成為沒有配偶的孤單失能老老人!
婦女生命的圖像,從懷孕生子、照顧兒女到照顧公婆父母、照顧配偶,直到自己成為被照顧者,或者從事與照顧相關的工作,一生當中命運與國家的社區照顧政策息息相關。
也許有些精英婦女因為擁有較優厚的條件,有能力在市場當中選購到可以滿足需求的照顧產業商品,也因為在職場的成功經歷擁有優厚的退休條件和妥善的安排,但是從統計數目當中其實可以從婦女的勞動參與率與婦女平均薪資可以知道這樣的精英婦女是少數,大部分婦女的幸福與保障其實是緊緊寄託於一個對婦女友善的國家長期照顧體系與政策。

三、建構對婦女友善的社區照顧政策的基本條件
(一)推動設置普及化、多元化的社區照顧體系

每一個家庭與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多元化的服務型態,才能滿足家庭的個別需求。而這些服務的提供一定要在地化,才能方便的讓家庭使用,因此普及化的服務是不可或缺的。
以幼兒的扥育服務為例:


如果社區幼兒園和課後照顧中心都有結合社區其他服務系統,當幼兒生病的時候,以專業護理人員為照顧主體的病童照顧中心可以接手協助幼兒送醫與病中照顧的責任,而與家庭和幼兒園都熟識簽約的社區保母,則可以在夜間或週末家長必須加班的時刻伸出援手。一個完整的扥育服務網絡才能讓工作中的父母親免於困擾和焦慮。
其次我們已失能老人社區長期照顧為例:



從圖表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元服務之重要,如24小時的照顧機構,在都會地區可以發展社區小型住宿機構,在偏遠或鄉村地區則可以發展家庭式的非正式托顧服務;以日間照顧機構來說,在都會地區可以發展有交通服務的日間照顧機構,在偏遠或鄉村地區則可以發展家庭托顧日間服務。而外籍勞工應該侷限於照顧助理或家事服務的工作,一方面免於家庭管理上的不足,另依方面也可提升照顧服務之專業品質。
而所有的服務之前提是普及化,才能幫助家庭方便的得到所需的服務。
(二)推動非營利之社區照顧服務

國家應該在照顧服務需求殷切,而服務提供嚴重不足地區優先以公辦或委辦方式設置必要之服務方案或服務機構,並且在全國區域內鼓勵與補助非營利組織進行照顧服務之提供。
也許有些地區非營利組織的能力或意願不足,各級政府可以引導或輔助其成長,有計畫地開發民間公益資源,長期培養優秀的社會服務人才,逐步擴大非營利組織的參與。讓更多中高齡、低學歷的婦女可以透過非營利組織的職業訓練、在職訓練等進入照顧服務領域,並且得到合理的勞動條件。
非營利組織因為不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並且通常結合社區或宗教之理念,比較上更容易結合慈善與志工資源,創造人性化的服務內涵。 不過維護服務品質,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完整的監督與評鑑系統,有效的服務使用者申訴系統、合理的服務評鑑指標、定期與不定期的評鑑程序,以及對不合格機構的退場機制都是國家對人民生命尊嚴的不可或缺的責任。
如果政府真正決心推動非營利社區照顧服務,可以訂定明確方案,例如一年內每一個人口數十萬人以上之行政區域至少有一個日間老人照顧中心、三年內每五萬人口有一個日間老人照顧中心,每一種服務都如法炮製,就很容易逐步普及化,而減少依賴外籍勞工的處境也才能改變。

(三)國家應適當分配資源,維護人民基本生命尊嚴的角色要明確

當國家不承擔養育兒女、照顧老人的具體責任,最明顯的就是社區照顧系統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公立或委辦照顧機構的嚴重缺乏,以及社區長期照護服務的零落匱乏與營利化。此種交付私領域的做法,讓嬰幼兒與老人所得到的照顧品質,不論在質與量上都有著極大的差異,也讓家庭中的婦女,尤其是中下階層的婦女面對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時候,幾乎沒有多少選擇的機會。
從社會人權來思考,每個獨立個體均應保有生命的尊嚴,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勞動者的處境,卻對個人生命尊嚴產生極大的威脅,故必須集社會之力來確保維護所有人的生命尊嚴。這樣一種社會共生的觀念,落實成為社會政策就是「養兒育女」、「老人照顧」的社會化。以社會集體的力量來養育嬰幼兒、照顧年老失能的人,也就是說,國家有責任去規劃一套良好的社會安全制度,並集社會全體的力量去提供相關服務和措施,協助個別家庭更有能力去處理老人、小孩及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
每當我們談到國家在照顧服務體系的角色時,大約馬上會得到以下回應:預算不足、國家負債累累、地方政府沒有財源等等理由因應,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以推動經濟發展為由所投注的巨大資源,為大企業所通過的種種減稅措施,不一定需要的巨大工程等等。
難道為全國婦女幸福所投注的重要希望工程是如此無關緊要嗎?國家一定要真正重視社區照顧政策的重要性,释出合理的預算資源,真正去扮演社區照顧體系的推動者、計畫者、監督者與補助者的角色。

四、高齡化、少子化、兩性平權化時代的願景

(一) 堅持積極推動優質化、普及化、多元化與非營利化社區照顧服務政策

1、 訂定社區照顧服務推動十年計畫並明列每年完成具體目標與預算編列數據
2、 積極檢討各類社區照顧服務相關法令,鬆綁妨礙小型機構設置之法規,完成積極管理所需之規定,並明定各項創新性服務之鼓勵、補助辦法。
3、 補助非營利組織以合理勞動條件聘僱照顧服務人員
4、 責成公立大專院校、研究所成立與社區照顧相關系所,培養專業人才

(二) 訂定提升婦女勞動參與率的目標,並且公布達成之策略與時間表

1、 推動小型就業場所產假人力補助方案,保障婦女不會因為懷孕而失去工作
2、 全面管理保母系統,培訓優質保母,建設社區保母資訊網站,並訂定扥嬰補助政策
3、 訂定婦女二度就業支持方案,包括免費職業訓練、就業輔導並規劃聘僱獎勵金。
4、 提升相關照顧服務員之專業訓練與勞動條件

(三) 全面檢討外籍勞工政策,逐步減少外籍監護工

1、 規範外籍監護工必須由非營利機構或組織才能引進,以協助照顧工作以及與照顧相關之家事工作為主
2、 依社區照顧服務之逐漸普及情形,外籍監護工依階段,只能擔任照顧工作助理,協助本國照顧服務員從事照顧工作,不得在私人家庭裡獨自執行照顧工作

(四) 全力支持現有之家庭照顧者,並協助結合運用社區資源

1、 對於現在正在家庭中擔任家庭照顧者之個人,應建立社區支持網絡,以資訊與知識之提供,喘息服務與支持團體等之提供來增進家庭照顧者生活之品質
2、 全面協助取得適當照顧輔具,以及居家無障礙環境之改善
3、 引進社區資源,讓家庭照顧者有條件作不同的考慮和選擇
4、 當社區中無法取得適當之資源來幫助家庭照顧者作其他選擇時,應提供家庭照顧津貼,以維護家庭照顧者基本生活經濟安全。

參考書目
吳淑瓊、戴玉慈、莊坤洋、張媚、呂寶靜、曹愛蘭、王正、陳正芬 (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台灣衛誌 2004.Vol.23,No.3
蘭佩嘉 (2003)照顧工作的性別與跨國分工:外包孝道與全球保母鏈,外籍家務勞動與照顧者輸入對家庭之影響研討會
莊坤洋、陳育慧、曹愛蘭、吳淑瓊(2004)社區中失能者為滿足需求之盛行率與其相關因素,台灣衛誌 2004.Vol.23,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