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6 21:56:54大安

觀察、思惟、分別

修習止觀  坐禪法要

101/06/02潔師父上課開示—靜隱禪寺隨堂手札

 

止觀體性:

       凡揀擇如所有性  盡所有性  諸善妙慧 

     悉皆攝為毘婆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即於如所

     善思惟法內  三摩地所行影像  觀察  勝解 

       捨離心相  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 

     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  周徧尋思  周徧伺察 

     若忍  若樂  若慧  若見  若觀 

     是名毘婆舍那      《 解深密經》

 

前面的〝止〞是成就念力來安住內心,但是這樣的安住只作一半。

雖然消滅了掉舉、昏沉,內心明靜不動。

但是無量無邊的顛倒、愚痴還在,

所以進一步要修〝觀〞來對治。

〝止〞的所緣境是無分別的專一安住、相續安住。

〝觀〞則是要觀察、思惟、分別。如何作?

 

《菩提道次第略論》

1、如所有性:

〝如〞是真諦。即不變,本來如此,法爾如是。

即是觀察空性的道理(我空、法空),

不論造善、造惡,不會隨因緣而改變。

2、盡所有性:

是世俗諦有因果的差別性。

如是觀察的功德果報即是

〝諸善妙慧〞:與善法相應的智慧,(成就無漏的智慧)。

 

《解深密經》

修觀的方法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修觀要在身心輕安的基礎下修。而不是在麤眾、擾動下修觀。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

就著曾經學習過的佛法。觀的學習一定要透過傳承

(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

,一定要遵循祖師大德的指導。

三摩地所行影像:

平等持心不昏沉、不掉舉的於一境轉。

在寂靜心中將所學過的法的內涵表達出來。

影像是相對於〝本質境〞。

生命的本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但是我們被業力、無明繫縛住而看不到。

現在我們透過文字引導而產生影像的理解。

看到影像後要做三件事。

觀察  勝解  捨離心相:

在寂靜心中觀察。產生一股強烈而深刻的理解。然後捨離再行觀察。

如是觀察、勝解、捨離心相時,心一定會擾動。

所以再行〝止〞,令心寂靜後再行觀察、勝解、捨離心相。

這就是〝止觀雙運〞。

修觀的種類

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 

透過文字引導對生命的本質產生影像的理解。用下列方式起觀。

能正思擇將它收攝於空觀。

最極思擇假觀即十法界差別相。

周徧尋思觀察到大概的、麤的相貌。

周徧伺察觀察到微細的相貌。

以上如實修學可以得到

若忍  若樂  若慧  若見  若觀 

是名毘婆舍那

前面的〝止〞是〝念心所〞:心於所緣,明記不忘。

這裡的〝觀〞是〝慧心所〞:揀擇為性。為觀的體性、本質。

1、修觀的功德第一個表相出來的即是〞。

   透過觀察之後對真理開始隨順、忍可。

2、〝〞ㄧㄠˋ:

   只要是法都有功德,當我們內心寂靜時,對法會生起〝法喜充滿〞。

3、〝〞:假藉文字、影相來明白道理。

4、〝〞:不用假藉文字,直接觀察生命苦、空、無常、無我的

                  真相。到這個階段時已是〝轉凡成聖〞。

這四種相貌的本質即是〞。

操作方法:

(一)死歿無常觀:

1、思惟今生決定要死: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無常經》

死亡一定會到來,連佛陀這麼大的功德相都要死,乃至三乘聖人,

尚且要面臨死亡,棄捨色身,何況我這樣的凡夫。

此觀對治顛倒、常見。對凡夫眾生來說老、病、死太緩慢,

所以會忽略死亡。將所有的精神、體力都投資押在今生,

忽略了積功累德的重要性。

生命不會重來,但是生命也是要面對的。

所以撥一半的時間經營今生,

但也要撥一半時間為來生作準備,因為我們一定會死。

2、思惟死無定期: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出曜經》

           死亡--棺材是放死人,不是放老人。今天已過,

           壽命又減少了一天, 像水缸裡的魚一樣,看到水缸裡的水

           一直減少,怎麼可能快樂。 所以要把握現在積集資糧。

    3、思惟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孑然此一身  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  更況是他親《入行論》

          生命的依止處→業力的色身。色身生時骨肉相連,

          死後骨肉敗壞、散掉,更何況眷屬。萬般帶不去,

          只有業隨身。臨終時

          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捨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珍寶不復相隨。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捨  速修妙法求加持     

             -昂旺朗吉仁波切-

死亡這個仇人一定會來,或許今天就來,面臨死亡時一切都要放下,

且單獨的面對來生,所以在三界的流轉中,要真心的皈依法(佛號)。